周公解夢孕婦夢見擠公交車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首鋼南區街區控規正在進行公示,首鋼南區的未來正在揭開神秘面紗。雖然鋼城早已東遷,但首鋼永遠是一代人心中抹不去的集體記憶。

廠東門與天安門一線連

從17歲到26歲,我隨父母在“十萬平”居住了9年。“十萬平”是首鋼居民區,因建築面積十萬平方米而得名。小區位於長安街西延長線北側,但那時對“長安街延長線”這一概念很陌生,只知道那段寬闊的馬路叫石景山路。石景山路兩邊的白楊樹高大粗壯,遮天蔽日,盛夏時節綠蔭匝地,涼爽著過往的騎車人。

小區南邊有一個337路公交車站,站名叫“老古城”。從老古城向西,下一站叫“廠東門”,首鋼的東大門就在那裏。廠東門坐落於長安街西延長線的最西端,距天安門18公裏,就地理位置而言,廠東門與天安門在同一條直線上。作為廠區主幹道的起始點,廠東門是進入首鋼的必經之地,是一個標誌性存在。從1919年建成的石景山煉廠,到後來的國有大型鋼鐵企業,廠東門見證了首鋼的百年滄桑。

抗日戰爭時期,石景山煉廠曾被日軍占領,並更名為“石景山制鐵所”。瘋狂掠奪中國礦產資源的日本侵略者,對石景山制鐵所進行了大規模擴建,將廠區周圍2.5萬畝土地圈入工廠,並用鐵絲網與外界隔離。在圈地過程中,大量民房被拆毀,村莊被夷為平地,大批青壯年被押送到廠區充當苦力。在首鋼檔案館裏,可以看到兩張日軍占領時期的照片。一張照片上,工人進入廠區時給日本人鞠躬﹔另一張照片上,工人下班走出廠區時遭日本人搜身。盡管圖片已模糊不清,但其記載的屈辱歷史刻骨銘心。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廠東門並無特別醒目的建築,至於展翅欲飛的雄鷹和古色古香的門樓,都是後來相繼出現的。當年,騎車上下班的工人們和501路公交車從那裏進出,就像進出自己的家門一樣,那裏連門衛也沒有。

大壁畫和月季花園

進入廠東門後,向西行走500多米,路北是首鋼機械廠特重型車間,廠房外墻上有一幅長168米、高10.8米、面積達1800平方米的巨幅壁畫,名《眾誌成城》,內容為東起老龍頭、西至嘉峪關、綿延6000多公裏的古老長城,畫面上的戈壁、沙漠、駝隊以及黃崖關、金山嶺、司馬臺、嘉峪關、祁連山等自然與人文景觀栩栩如生。

據說那是中國最大的長城壁畫。巨幅壁畫由首鋼設計院設計,來自首鋼各單位的70多名業余畫家共同創作完成,所有創作人員均為首鋼人。《眾誌成城》是首鋼花園式工廠建設的題中之意,彰顯了這家大型鋼鐵企業的文化實力。2014年,由於長安街西延長線施工,特重型車間廠房被拆除,巨幅壁畫遺憾地不復存在了。

提起花園式工廠建設,不能不說說首鋼月季園。月季是中國的傳統名花,也是北京市的市花,而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北京最大的月季花園在首鋼,那是拆除汙染嚴重的建築構件廠後,在一片廢墟上修建起來的。月季園位於廠東門內主幹道南側,東臨陶樓,西望文館,占地7萬平方米,種植月季11萬株、360多個品種。每年5月至11月花開時節,那裏就成了愛花人和攝影人的天堂。1992年5月22日,鄧小平視察首鋼時,饒有興趣地參觀了這座月季花園。從工廠中的花園到花園中的工廠,是首鋼人夢寐以求的願景。

文館裏面“大會餐”

月季園東邊的陶樓和西邊的文館,都是首鋼廠區足夠氣派的建築。“陶樓”取自陶朱公傳說,並且蘊涵深意。相傳,春秋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範蠡在輔佐越王勾踐滅掉吳國之後,辭官而去,經齊國西行至陶(今山東省定陶縣)。定居陶地後,他經商致富,名揚天下,被後世稱為陶朱公。這座用於會議接待和舉辦展覽的三層仿古建築之所以命名為“陶樓”,應該是意在激勵首鋼人像陶朱公範蠡那樣,開闊視野,竭忠盡智,把企業做大做強。

文館是首鋼召開大型會議、舉辦文化活動和接待國內外賓客的地方,是一座集會議、餐飲、文藝演出於一體的大型多功能場館。在承包制時期,每到年終,首鋼都在這裏舉辦慶功宴,工人們親切地稱之為“大會餐”,廠礦領導與職工代表歡聚一堂,進退得失,艱辛與希望,盡在歡聲笑語中。

文館這個名字比陶樓雅致,用意也許是營造文化氛圍,使首鋼人增添些書卷氣,首鋼領導幹部周末大講堂就在文館舉辦。

首鋼廠區內,我頻繁出入的地方是五一劇場。這座以勞動者的節日命名的影劇院,是首鋼工人的文化殿堂。在那裏觀看過多少場電影和文藝演出,我已經記不清了,在五一劇場看電影,成了我們這些年輕人的一大精神享受。

有一回,我與首鋼動力廠的一位老工人閑聊,他不無自豪地說,梅蘭芳、馬連良、張君秋等京劇名家,都曾經在五一劇場演出過。看他滿臉興奮的樣子,我也跟著興奮,盡管這些京劇名家在五一劇場演出時,我還沒有出生。

石景山有幾個名字

若論歷史文化內涵,首鋼廠區西北角的石景山可謂獨具特色。位於永定河東岸的石景山是石景山區的地標,石景山區因這座山而得名。作為太行山余脈的石景山,海拔僅184米,卻被稱為“燕都第一仙山”。早在新石器時期,石景山一帶就有人類繁衍生息,那裏也是大禹治水、昭王建三宮一臺的地方。唐幽州節度使劉濟曾在石景山刻經、藏經,山上還留下了元代治理永定河的石刻。

石景山在歷史上形成了南道北佛的格局,天空寺、孔雀洞、本來洞、東天門、南天門等佛教、道教建築群依危崖、臨絕壁,壯觀而險峻,加上石佛、石屋、古井、玉皇神祠的禦路等,儼然成為一個籠罩著神秘色彩的地方。

有一天,一位首鋼的朋友告訴我,廠區內有一個養鹿的地方。“鹿?”我問。“對,梅花鹿。”他肯定地回答。出於好奇,我跟他去廠區看鹿。那個養鹿的地方就在石景山下,一座不大的院子裏,幾只梅花鹿正在安安靜靜地東張西望。

飼養員是一位兩鬢斑白的老工人,慈眉善目,滿面笑容。他不談鹿,卻滔滔不絕地談論石景山。“你們知道石景山有多少個名字嗎?”他表情誇張地問。我搖搖頭,朋友也搖搖頭,他便得意地告訴我們,有四個——濕經山、失經山、石井山和石景山,而且每一個名字都伴隨著一段有趣的傳說。然後,他繪聲繪色地給我們講述了那四個名字的故事。

其一,濕經山。相傳唐僧師徒前往西天取經時,途經永定河,被波濤洶湧的河水擋住了去路。正當唐僧師徒一籌莫展時,一只神龜浮出水面,遊到唐僧師徒面前,並且答應渡他們過河。神龜用自己寬大的脊背,將唐僧師徒平安馱到了對岸。分別時,神龜拜托唐僧師徒一件事——見到如來佛祖後,順便打聽一下,自己何時能夠修成正果,位列仙班。唐僧師徒滿口答應。幾年後,唐僧師徒取經歸來,再次路過此地,神龜早已等在河邊。它馱著唐僧師徒遊到河中心時,忽然滿懷期待地問:“我托師父的事怎麼樣啦?”唐僧師徒歷盡千難萬險才到達西天,早把神龜托付的事忘到了九霄雲外。神龜一聽,大怒,一抖脊背,將唐僧師徒傾入河中。盡管有驚無險,師徒四人平安上岸,但千辛萬苦取到的真經全被河水浸濕了。他們登上岸邊的一座小山,發現一塊平整的巨石,便趕忙將經書攤開晾曬。當日風和日麗,經書很快便晾幹了。濕經山由此得名,那塊晾曬經書的巨石如今被稱為“晾經臺”,成為石景山上的一道景觀。

其二,失經山。經書剛剛晾好,一陣狂風自西而來,將所有真經悉數卷起。當唐僧師徒急忙去搶時,經書已消失得無影無蹤。原來,如來佛祖感動於唐僧的虔誠,便將全部真經傳給了他。但唐僧師徒走後,如來猛然醒悟——把回生經傳到人間,假如人只生不死,那還了得?便急忙派四大弟子追趕真經。四大弟子在永定河上空看見唐僧師徒正在晾曬經書,便施展法術,收回了包括18部回生經在內的全部真經。真經得而復失,所以石景山又名失經山。

其三,石井山。相傳以前石景山上只有一條陡峭的山路。一日,一位女香客昏倒在路上,一位下山挑水的僧人及時救了她。由於石景山上沒有水井,僧人每天都要到山下的永定河挑水。一天,他在挑水回來的路上不慎跌倒,摔斷了腿。那天夜裏,他做了一個夢,夢見每天行走的那條狹窄、坎坷的山路,變得寬敞、平坦了。就在他跌倒的地方,一眼水井不停地冒出清澈的泉水。遠處,一個妙齡女子向他走來。他定睛一看,正是自己救的那位女香客。醒來後,僧人發現自己的斷腿好了。走出禪房,門前不遠正是夢中那條大路和那眼水井。再找女香客,已經沒了蹤影。原來,女香客是東嶽大帝之女——碧霞元君的化身。古井留在了石景山上,還有那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名字——石井山。

其四,石景山。這個名字有兩種解釋,一是由石灰巖構成的山體怪石嶙峋,自成一景,故名石景山;二是因明萬歷皇帝的摩崖石刻——靈根古柏而得名。相傳萬歷皇帝26歲那年遊覽石景山,在藏經洞旁見一古柏突兀於巨石夾縫間,盤根錯節,甚為奇妙。一位老僧告訴他,古柏為戰國時期燕昭王所種,樹齡已近兩千年。人吃了古柏的樹籽兒,可以祛病消災,長生不老。萬歷皇帝聽罷,興致勃勃地寫下了“靈根古柏”四個大字。老僧請人將其鐫刻於崖壁上,成為山石間一景,石景山也因此而得名。

京西有一座石景山,石景山下有一座十裏鋼城。如今,煉鋼的爐火已經熄滅,留在鋼城人記憶中的一切都成了親切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