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周公解夢夢到要買郊外的海景房的詞條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碧海藍天,陽光沙灘。去南方過冬,是許多老人理想中的生活方式。1月初,老李和老伴從東北老家飛到了海南,成為了“候鳥大軍”的一員。

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的海南,是候鳥老人南飛的首選。根據海南省政協的一份提案顯示,來海南過冬的候鳥老人主要來自東三省和北京市,占到了候鳥老人總人數的53.9%。

來到海南

老毛病居然沒犯

老李在海南的新家,位於樂東縣郊外的一座海景房小區。這裏風景優美,氣溫適宜,距海邊只需要步行5分鐘。雖然房子不是自己的,老兩口也僅僅是在這裏住兩個月,老李卻相當滿意。

海南冬季平均氣溫在22攝氏度以上,對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氣管炎、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有明顯的緩解作用,吸引了大量老李這樣的北方老人。“這地方好啊,清靜!”說起海南的種種,老李總是贊不絕口。患有慢性支氣管炎的他,早就聽人說海南的氣候有著“治療”的神奇功能,不少和他有著相同癥狀的老人來到海南,住一段時間就能夠“自愈”。對於這次海南之行,他早已是望眼欲穿。

在北京工作的女兒找好房源後,老李就迫不及待地拉著老伴飛了過來。“女兒放假晚,我們先提前適應一下環境。”老李說,來海南的頭一個星期,他和老伴都有些不太習慣。此時的老家,還是零下二十幾攝氏度,來到這裏,就跟夏天完全一樣,不管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都需要適應。

很快,老兩口適應了海南的生活。和其他老人一樣,去海邊溜達成了他們每天必做的“功課”。吹吹海風、撿撿貝殼,晚上再去小廣場上跳跳舞,日子過得平靜而舒坦。不知是不是心理作用,老李的支氣管在海南居然沒犯毛病。這讓老李不住地感慨,逢人便說海南空氣好。在老家,一到冬天,空氣裏就有一股燒煤的味道,惹得他喉嚨裏總是癢癢,一咳起來就沒完沒了。他常常念叨:“要是能一直住在這裏就好了。”

老李對新環境的喜愛溢於言表。自從來了海南,老李就經常在家庭微信群裏發各種照片。除此之外,他還養成了一個視頻聊天的習慣。除了給親戚朋友們看看大海,他還經常給他們做動員:“你們也來吧!”

過年了

感受不到年味兒

相比之下,老李的女兒卻沒有那麼大的興奮勁兒。“這邊空氣是不錯,離海也近,小區環境也還可以。不過不適合長住。”來海南才幾天,小李就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小李這麼說有著自己的理由。這個小區是一個典型的候鳥老人居住的小區,平時入住率僅在10%左右。只是臨近春節,小區裏的“亮燈率”才一天比一天高了起來。春節七天,是小區裏人最多的時候。不但海邊上的人多了,物價上漲了,回到小區打開水龍頭,都能感覺水流小了一些。

除此之外,在小李眼裏,小區還有很多“先天不足”的地方。“我們小區雖然靠著海,但其實小區周邊都是農村,去縣城還得坐班車。”小李說,小區雖然有班車去縣城或者三亞,但交通畢竟不方便。她說,小區周邊的配套設施基礎薄弱,沒有大型商場,也沒有銀行、醫院。一旦有個感冒發燒,拿個藥都得往城裏跑。

大年三十,一家人的年夜飯是在家裏做的。小李說,小區外面只有兩個小餐館,檔次不高,而且比較吵,在家吃年夜飯就成了他們惟一的選擇。“這邊的環境肯定沒得說,但是除了環境好也就沒啥了。”

雖然過年時最有人氣兒,但讓老李稍稍感覺不快的是,小區裏好像跟往常沒什麼區別,感受不到年味兒。盡管小區裏北方老人居多,耳畔響起的也都是帶有鄉音的普通話,但是沒有什麼熟人兒。大多數情況下,老李見到鄰居只是點頭致意。小區裏的廣場舞雖然還有,但是他總是覺得少了點啥。他本以為可以感受一下海南當地的年俗,但是小區裏大家都是外地人,當地也不讓放鞭炮,讓他感到有些落寞。

在家裏,老李除了發拜年微信,就是看電視。中央臺和遼寧臺的春晚看了好幾遍,但他就是不願意換臺。“海南挺好,就是有點悶。”對於老李來說,他的一日三餐還是東北菜,只不過是換了個地方吃。

感到落寞

不僅僅因為孤獨

“候鳥老人來海南為了什麼?肯定不是為了過年。”房產銷售張學(化名)說,在海南,老李這樣的情況在候鳥老人群體中非常典型。“這裏風景好、氣候好、水好。”張學說,他來海南將近四年,家裏燒水的壺從來沒有出現過水垢,而這正是海南吸引候鳥老人的地方。

因為工作的原因,張學接觸了很多來海南過年的候鳥老人。在他看來,無論是購房還是租房,能在三亞、海口市區居住的候鳥老人僅僅是少數,大部分老人都是和老李一樣,在海南的縣城甚至是村鎮上居住。“有些候鳥小區遠離城市,配套設施肯定比不上城裏。”他說,海南的旅遊資源絕大部分集中在三亞、海口兩座城市,其他城市的開發程度普遍不高,因此他很能理解老李的感受。

而在三亞、海口這樣的城市,老人們的生活則豐富多彩得多。以三亞為例,最早來這裏的候鳥老人都是經濟條件、健康狀況比較好的老人,他們不但“能折騰”,很多人還都有藝術特長,從而能組織起來各種各樣的活動。他介紹,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一些候鳥老人“組團南飛”,大家結伴來,結伴走,日子過得並不寂寞。

但是,光靠候鳥老人的自發結群是不夠的。更多的老人則是像老李那樣,對海南缺乏了解,在海南也沒有熟人,來了之後只能各自過著各自的小日子。當新鮮勁兒一過,難免會有一些落寞。雖然大多數情況下子女也會陪他們來過年,但是無法融入當地社區的局面依然沒有改變。

“說到底還是生活水平提高了,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更高了。”張學說,來海南的候鳥老人經濟條件大都不錯,而且大部分都屬於“活力老人”。這樣的老人來到海南,所要求的並不僅僅是“療養”那麼簡單。

服務“候鳥”

暖了身還需要暖心

根據海南省政協調研報告顯示,2017年10月1日至2018年4月30日,來海南“貓冬”的候鳥老人達93.29萬人。而海南坊間,也有著當地經濟“冬熱夏冷”、“黃金三個月”的說法。如此大量的候鳥老人湧入海南,對當地的公共服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從2014年7月1日起,海南啟用新版《海南省老年人優待證》,將優待的範圍擴大到了候鳥老人。外埠老人只要居住期滿一年,就可以申領老年人優待證。在海口,當地推出了“椰城警民通”,只需簡單幾個步驟,老人們便可完成居住證的申領登記,不必再去派出所現場錄入。在候鳥老人最關心的醫保問題上,異地就醫結算惠及的範圍也越來越廣。

但是,更多的老人都像老李一樣,既憧憬著海南的椰林沙灘,又擔心到了海南感覺沒意思。在海南省政協的一份提案中,也明確提出在加大交通、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的建設力度之外,積極發展老年大學、老年會所等非基本公共服務,以滿足本地人和候鳥老人的發展型和享受型服務需求。在三亞,當地已經開始了對候鳥老人進行網格化管理的嘗試,把候鳥老人劃歸到每一個社區,在節假日舉辦各式各樣的社區文體活動,為他們提供和本地居民交流的機會。

不光是海南,在廣西、在雲南,也面臨著同樣的情況。應該看到,候鳥老人去南方過冬不是去旅遊的,而是去生活的。他們不僅需要新鮮空氣,還需要與當地社區進行交流,真正融入當地社會。(記者 王琪鵬 張群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