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周公解夢夢見和家人摘葦葉的信息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北京的粽葉大多來自白洋澱……”這是不少白洋澱村民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6月6日,時至端午前夕,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前往河北安新縣大田莊村進行探訪了解到,為保證北京市民的需要,白洋澱的粽葉將當日采摘,新鮮進京。

經濟條件好了 只有老人願意進白洋澱摘葦葉

“白洋澱上蘆花香,是個好地方。春種秋收,有魚又有糧,冬天暖來夏天涼……”

“彎彎水路,彎彎蘆蕩,小船輕輕搖進水鄉,片片荷葉托起我的遐想,點點荷花勝似夢中景象……”

電影《敵後武工隊》中的插曲和《白洋澱,可愛的家鄉》歌詞都描繪了白洋澱的美麗風光。白洋澱中除了蓮藕、魚蝦,還有一望無際的蘆葦蕩。記者在安新縣一個名為大田莊的村子裏,見到了采摘粽子葉的場景,該村位於白洋澱中,大家所說的粽子葉其實就是蘆葦葉子,簡稱葦葉。

北方人在端午前後會使用葦葉制作粽子,而北京、河北等地所需要的粽子葉,大多來自白洋澱。

“從4月前後開始往外發貨,每天能發出去兩噸左右。”大田莊村的批發商楊連峰說,他十多年前開始做粽葉批發生意,每年都將大量葦葉發往北京、河北等地,“都知道白洋澱的葦葉最好,適合包粽子,煮出來有一股清香味兒,所以我們每年都要采摘葦葉。”

不過,楊連峰也表示,雄安新區將安新縣納入進去,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村民的腰包逐漸鼓了起來,“以前有年輕人參與到蘆葦蕩裏采摘,雄安新區一開建,需要大量勞動力,年輕人更願意去那兒工作,掙得也更多。”

楊連峰告訴記者,現在能夠坐船進入白洋澱采摘葦葉的,只有村裏無法外出打工的老年人和家庭婦女參加,“老人願意掙零花錢的就去摘葦葉,我在岸邊等著收購,回來之後現場按重量付錢。”

摘葉人早上5點出發 需要忍受蚊叮蟲咬

上午12時許至下午2時30分,采摘葦葉的村民陸續返回,將大半天的收獲交給楊連峰過秤稱重,再由楊連峰的愛人田女士進行結算。

“您的總共50斤,兩塊四一斤,一共120元。”田女士說著,將現金點好後遞給首先回來交貨的一名村民。

據楊連峰介紹,和其他地方的村民不同,當地沒有可耕地,每人在白洋澱裏有兩三分地的蘆葦叢,此前村裏人靠著編席、賣葦葉、打魚等為生。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後,外出打工的人越來越多,大家開始從事更為賺錢的工作。

村裏一位老人介紹,因為葦葉並不值錢,村民們采摘葦葉時,也不再區分到底是誰家的地,只要看到葦葉適合當粽子葉,就可以采摘。

經常參與采摘葦葉的一名村民介紹,葦葉采摘大多是4月前後至6月中旬,此後的葉子將逐漸變老發黃,不再適合當作粽葉,所以采收時間有限。不過,市場銷量也與采收季節基本一致,端午節之後,粽葉銷量也會逐漸下降。

記者租了一條小船進入白洋澱,親身體驗村民采摘葦葉的工作後發現,這一工作,並不像想象的那麼輕松。

“每天早上5點就進入白洋澱裏,一直忙到下午一兩點鐘,吃飯就在幹活的現場。”采摘葦葉的田先生說,白洋澱水比較多,蘆葦叢中蚊子也多,葦葉也會往人的身上亂蹭,各種荊棘不小心就會在胳膊上剌出血痕,“摘葦葉需要忍受蚊叮蟲咬,不少人盡量把自己包裹嚴實些,但是蘆葦叢裏面密不透風,體感會比較熱。”

每天發貨兩噸左右 當天可抵達北京

截至下午2時30分左右,白洋澱中的摘葉人已全部返回,批發商楊連峰一一過秤收購,村民當天共摘下1噸多的新鮮葦葉。

記者註意到,楊連峰和妻子田女士一邊收購一邊對捆紮好的葦葉進行簡單分揀,將比較小的葦葉挑出來扔掉。而村民采摘過程中沾水的葦葉也被特別挑選出來進行晾曬。

“因為大量發貨,如果葦葉上面有水,裝進塑料袋封裝之後,捂在一起,就會有怪味,粽子煮熟之後口感也會不好。”楊連峰說,為了保證品質,往外發出去的葦葉上面不能沾水。

前來運貨的收購商說,根據下遊貨源需求,收來的葦葉將全部立即發往北京、河北等周邊省市。如果往北京發貨,因為只有不到200公裏的距離,當天就能運到北京的批發市場,然後被制作成粽子分流到市民的餐桌上。

據了解,安新縣大田莊村的葦葉采摘發貨點,只是其中的一個,白洋澱中的多個村莊都有村民采收葦葉,發往周邊地區。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董振傑

編輯/張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