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周公解夢肝硬的信息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為縣委書記樹立了標桿,為共產黨人樹立了標桿,也為新聞工作者如何“勿忘人民”,如何踐行“四力”,如何“鑄魂”樹立了標桿

今天,期待更多的穆青傳人續寫新時代的最強音

首發:2月8日《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強曉玲、王若辰

這是新華社記者穆青、馮健、周原寫的《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原稿(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55年前的2月7日清晨,新華社播發穆青和馮健、周原采寫的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

這一天,演播室裏,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著名播音員齊越幾度哽咽中播完稿件。

這一天,寒風中,在郵局門口等候報紙的人群隊伍一眼望不到頭。

這一天,全中國的工廠、農村、機關、學校、部隊、商店,全中國的男人、女人、青年、少年都在用淚水表達著共同的感動。一位省委書記哭著吼道:“聽了‘焦裕祿’,不流淚的不是共產黨員。”

習近平同誌曾深情地回憶:“我當時正上初一,政治課張老師念了這篇通訊,幾次都泣不成聲……”他說:“這節課在我的一生中留下深刻印記,對我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也有很重要的影響。”

24年後的1990年,3位老記者再回蘭考,傾情寫下長篇通訊《人民呼喚焦裕祿》。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夜讀長文,感慨萬千,填詞一首《念奴嬌·追思焦裕祿》,發表在《福州晚報》上——

魂飛萬裏,盼歸來,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氣!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膽長如洗。路漫漫其修遠矣,兩袖清風來去。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

“新中國成立以後,也是因為我們黨有一大批像焦裕祿、谷文昌、楊善洲、張富清這樣的英雄模範率先垂範,才團結帶領人民群眾不斷開創各項事業發展新局面。”2020年1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強調。

不朽的焦裕祿,精神衝擊波跨越時空。新華社,也為新中國寫下不朽的新聞經典。

55年後的今天,讓我們一起重溫經典。

  焦裕祿在泡桐前的留影(劉俊生攝)。資料照片

新華社應該幹什麼?穆青的思與行

“蘭考車站上,北風怒號,大雪紛飛。車輛的屋檐下,掛著尺把長的冰柱。國家運送蘭考一帶災民前往豐收地區的專車,正從這裏飛馳而過,也還有一些災民,穿著國家救濟的棉衣,蜷曲在貨車上,擁擠在候車室裏……

焦裕祿指著他們,沈重地說:‘同誌們,你們看,他們絕大多數人,都是我們的階級兄弟。是災荒逼迫他們背井離鄉的,不能責怪他們,我們有責任。黨把這個縣三十六萬群眾交給我們,我們不能領導他們戰勝災荒,應該感到羞恥和痛心……’”

這篇長篇通訊的誕生,源自1965年12月穆青和新華社記者馮健的一次中原之行。

作為時任新華社副社長,穆青的腦海中反復思考著一個問題:該怎樣將蘊含於人民之中那種打不垮、壓不倒的英雄精神,通過新華社的報道,播撒到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頭?

為了能找到一個突破口,穆青決定到自己熟悉的故鄉河南去。這片土地歷史上就是一個飽受水旱災害的地方。他希望能在這裏找到新聞素材。

到河南後,根據新華社河南分社記者周原摸到的線索,穆青得知,在豫東蘭考縣有一位深受百姓愛戴、“開展除‘三害’鬥爭活活累死”的縣委書記焦裕祿。

連年不斷的沙荒、鹽堿、內澇、水災使蘭考成為豫東重災區中的“黑鍋底”。

1965年12月17日上午,穆青一行來到了蘭考。

新華社記者穆青(中)、馮健(右二)和周原(右四)在蘭考縣接受記者采訪(攝於1994年5月)。 新華社照片

“我們都是人民的兒子啊!”

很快,3位新華社記者采訪到蘭考幹部群眾的“原聲”——

“那晚下大雪,我看見焦書記房間裏的燈光亮了一夜。大清早他挨門把我們幹部叫醒,幹啥?他說快去看看老百姓,在這大雪封門的時候,共產黨員應該出現在群眾面前!這一天焦書記硬是忍著病痛,在沒膝的雪地裏轉了九個村子……”

“焦書記家裏也困難,沒條像樣的被子,爛得不行了翻過來蓋。我們縣裏補助他三斤棉花票,他就是不要,說群眾比他更困難……”

“焦書記得病的消息傳開後,四鄉八村的老百姓湧到縣委,都來問焦書記住在哪家醫院,非要到病房裏去看看他。後來焦書記的遺體運回蘭考,老百姓撲在他的墓上,手摳進墳頭的黃土裏,哭天哭地地喊:回來呀回來……”

焦裕祿同誌患著肝病,但他忍受了巨大的痛苦,仍然全心全意投到改變蘭考縣面貌的鬥爭中去。肝時時發痛,他就用手或硬東西壓著肝部,繼續工作,日子久了,他坐的藤椅,被頂出了一個大窟窿。新華社記者嚴世昌攝

聽著這些故事,撫摸著焦裕祿留下的三件遺物——一雙舊棉鞋、一雙破襪子、一把破藤椅,穆青悲慟得不能自持,眼淚抹了一把又一把。

穆青一行訪問了幾十位基層幹部和群眾,走到哪,群眾都滿含熱淚敘說著焦書記。又親眼看了焦裕祿帶領群眾挖的溝渠、封閉的沙丘群後,穆青對馮健和周原說,“焦裕祿就是一代共產黨員的典型!我們一定要把他的事跡原原本本寫出來,讓人們看看咱們共產黨的幹部是怎麼舍生忘死為人民群眾服務的!”

討論稿子時,他們碰到的第一個問題是寫不寫災荒?這在後人看來簡直不算什麼的問題,在當時,卻是一個不成文的“清規戒律”。

“寫!”穆青思考許久。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段真實的描寫,很大膽,顯示了新華社記者敢於直擊現實,敢講真話的擔當精神。”已經85歲的新華社國內部原高級編輯章墨淵老人依然記憶深刻。她說,“當年,好幹部焦裕祿心裏真正裝著的是老百姓,同樣,以穆青為代表的新華社記者心裏真正裝著的也是老百姓。”

“這也是一個生者和死者,一個新華社首席記者與一個縣委書記,一個共產黨人和另一個共產黨人的心靈交融。”張嚴平在《穆青傳》裏這樣寫道,“穆青說,‘我們有太多共同理想,有太多共同的責任……我們都是人民的兒子啊!’”

焦裕祿同誌手跡。 新華社發

焦裕祿種下的種子,滋養了共產黨人的初心

“焦裕祿去世後的這一年,蘭考縣的全體黨員,全體人民,用眼淚和汗水灌溉了蘭考大地。三年前焦裕祿倡導制訂的改造蘭考大自然的藍圖,經過三年艱苦努力,已經變成了現實。蘭考,這個豫東歷史上缺糧的縣份,一九六五年糧食已經初步自給了。

……

這一年秋天,連續下了三百八十四毫米暴雨,全縣也沒有一個大隊受災。”

在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中,人民看到焦裕祿生前沒有寫完的文章,已由數十萬蘭考人寫在了蘭考的大地上。

如同焦裕祿當年在蘭考種下的種子,一種精神在黨員幹部的心中紮下了根;《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也滋養了共產黨人“為人民服務”的初心。

焦裕祿的精神,一直激勵著共產黨員敢於擔當,激勵著共產黨員“一張藍圖繪到底”,激勵著共產黨員滾石上山,攻堅克難,奪“婁山關”,過“臘子口”,特別是在精準脫貧的千秋偉業上。

2017年3月27日,是“焦桐”開花的日子,也是蘭考自豪的日子,這一天,蘭考成為河南省首個脫貧摘帽的貧困縣,也是全國最早脫貧出列的一批貧困縣。

2020年11月23日,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過去8年,我國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創造了人類反貧史上最偉大的奇跡。

焦裕祿應笑慰,穆青同樣會笑慰。

這棵泡桐是焦裕祿當年親手種下,被人們稱為“焦桐”。新華社照片

“勿忘人民”,為踐行“四力”為“鑄魂”立了標桿

《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為縣委書記樹立了標桿,為共產黨人樹立了標桿,也為新聞工作者如何“勿忘人民”,如何踐行“四力”,如何“鑄魂”樹立了標桿。

在不同歷史時期、發展階段,三次和著熱淚書寫焦裕祿的穆青,被稱為“新聞界的焦裕祿”。“勿忘人民”是他跨越半個世紀記者生涯的座右銘,如今,也寫進新華精神,高懸在新華社精神大廈之墻上,教育著一代代新華社記者,也為一代代新華人的心和筆傳承。

曾在穆青身邊工作過5年的新華社記者陳二厚說,人物報道的鼓槌,“敲在時代繃得最緊的那根弦上,才能發出更大的共鳴和回響。”

事實上,一代代新華社記者銘記“勿忘人民”,兩腳沾泥,為人民抒寫,為時代放歌,發掘和傳播著一個個代表時代精神的經典——

誓將“貧油落後”的帽子甩到太平洋裏去的“鐵人”王進喜;“兩彈元勛”鄧稼先;黨的好幹部“谷公”谷文昌;幹部楷模孔繁森;戰略科學家黃大年;深藏功名、只講奉獻的“戰鬥英雄”張富清;將數千女孩兒帶出大山的“燃燈校長”張桂梅……

時代總是無聲地拋出問題,總有人用行動擲地有聲地回答。一座座精神豐碑,也為後來者標記著應有的高度。

今天,期待更多的穆青傳人續寫新時代的最強音。

參考文獻:《穆青傳》《我們的經驗》(新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