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男友被自己感動哭了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人類總會有些想要“找點刺激”的念頭。

想找點刺激還是不難做到的:去看一場 3D 電影,去玩一款 3A 電子遊戲大作,還可以用 去試試VR虛擬仿真體驗。但是,絕大多數人都知道它們是假的。真正能讓我們體會到不可思議奇幻場景的,仍然只有最古老、最原始也最捉摸不透的方式:做夢。

圖源:pexls

我國戰國時代的道家代表人物莊子就曾經為一個夢困擾不已:在夢裏他變成了一只飛來飛去、無憂無慮的蝴蝶。莊子夢醒之後開始懷疑,在夢裏到底是莊子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了莊子——這大概是人類歷史上最早關於“我是誰”這一問題進行思考的記述。

做夢也不是人類的專利。研究人員讓老鼠在迷宮中完成特定的任務,並發現這會產生特殊的大腦活動模式,完全相同的大腦模式在老鼠睡著時重新出現,表明了老鼠正在夢中穿越迷宮。用類似的辦法,科學家證實大部分陸生哺乳動物如貓、狗、松鼠、大象等都會做夢,甚至鳥類多數也會做夢。

那麼做夢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為什麼動物會在睡著的時候夢見那些神奇不可思議的事物?從古到今的人們一直都在探究夢的真相。

“解夢”

中國人對夢的研究非常早,成書於三千多年前的《周禮》中就把夢分成了“正夢、噩夢、思夢、寢夢、喜夢、懼夢”六種,東漢時代的經學家鄭玄解釋說“正夢者,無所感動,平安自夢也。”——那種沒有內外因素刺激的情況下自然而然出現的夢,叫正夢。“噩夢者,驚愕而夢也。”由驚嚇而起,而且自己並不知道這種驚嚇由何而來的夢就叫噩夢。其余幾種夢也都是由物質或者精神刺激而產生的夢境。古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認為夢是現實的預兆,神靈或者先祖通過夢把未來提前“劇透”給做夢的人,可以用對夢的解讀來預測現實生活。

《聖經·舊約》中記載:埃及一位法老做夢夢見自己看到 7 頭既肥壯又健美的的壯牛,不久又來了 7 頭瘦小的瘦牛,瘦牛把壯牛全都吃掉了。約瑟為法老解釋說,7 頭壯牛代表未來 7 年的大豐收,而 7 頭瘦牛代表在那之後的 7 年大饑荒。法老要在豐收的年頭裏囤積糧食,以抵禦大饑荒。後來發生的事情和約瑟預測的一模一樣。

這樣一來就引出了一個問題,誰能夠“解讀夢境”呢?在我國古代,這種人被稱為“占夢家”。《三國誌·魏書·方技傳第二十九》就記載過一位非常靈驗的占夢家周宣的事跡。其中一個故事中,魏文帝曹丕問周宣:“我夢見宮殿上兩片瓦掉下來,化為雙鴛鴦。這是什麼征兆呢?”周宣說:“後宮恐怕會有人突然死去。”曹丕說:“我如果是欺騙你呢?”周宣說:“做夢這件事,是意念中的事,如果能形之於言,便可以占蔔兇吉。”話還未說完,來報說後宮發生內訌,彼此殘殺。周宣後來撰寫過一部專門解夢的書,就叫《占夢書》。

如果相信周宣解夢的故事是事實,就可以猜測一下為什麼他能夠做出預判。占夢師和現代心理咨詢師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們在詢問對方夢境時也在察言觀色,通過某種微表情分析到底他為什麼會做一個那樣的夢。也因此,周宣才能在曹丕否定了自己剛說出來的夢境後仍可以做出預測。

西方世界裏第一位對夢做出闡述的哲學家又是偉大的亞裏士多德,他寫了三本關於睡眠和睡夢的書,即《論睡眠》《論夢》和《論睡眠占蔔》,並對這一主題做了系統闡述。按照亞裏士多德的說法,要理解夢就必須對睡眠和清醒狀態進行檢查。

亞裏士多德

他認為,夢是睡眠狀態下想象的產物,也是清醒時候感知產生的附帶效果,因為感知活動停止後,之前生成的印象不會消失。夢就是在感知處於靜止狀態的時候出現的。清醒是一種積極的狀態,而睡眠則是一種消極的狀態。所以夢實際上是錯覺的產物,真實的感知和思想是不能合成夢的。

最後,在《論睡眠占蔔》中,亞裏士多德否定了夢具有神聖起源,能用超自然機能去解釋的說法。他堅持說,夢只是因為日常活動或身體機能紊亂才產生的,通過占蔔解析夢的方式僅僅只是巧合。比如說人在晚上蓋的被子如果太厚了,很可能就會夢見自己被火燒。

不過亞裏士多德的理論只能解釋比較淺顯的夢境,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做過一些情節十分繁復,過程十分曲折而且跟現實生活沒有任何關系的夢,這些又該如何解釋呢?夢境中是不是還藏著更加深刻的內涵和秘密呢?

第一位真正深挖夢境含義,把對夢的解讀作為自己理論核心之一的人,是心理學家弗洛伊德。他認為夢都是人的“潛意識”進入意識的產物,每一種看上去荒誕不經的夢中意象,實際上都有著它所對應的現實事物——有可能是自己記憶中的事物扭曲的反映,也有可能是欲望變形而成。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所創立的精神分析心理學,在做治療的時候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對患者的一個又一個夢境進行分析,試圖從中找出他心理問題的來源。

弗洛伊德寫過許多關於夢的書籍,最著名的就是《夢的解析》。他在這部書裏指出,夢裏有一些出現的元素,是可以像查字典一樣被翻譯出來的。

他提出了很多有趣的夢境解讀:房屋代表整個人體,墻壁平滑意指男人,帶有壁架或陽臺意指女人。國王,王後或其他高貴人物代表父母……

不過這種解夢法在其出現的 20 世紀初就飽受批評,原因之一是他們對夢境中意像的解讀都只是靠自己的經驗總結,並沒有什麼普適性。

現代科學無法接受這種結論,所以對夢的生物學、神經學解釋也一直沒有停止。

“夢”的產生

研究發現,其實人類的睡眠分為兩種情況。一種叫“正相睡眠”,也叫慢波睡眠或者慢動眼睡眠(簡稱 NREM)。

慢波睡眠的腦電圖特征是呈現同步化的慢波。慢波睡眠時的一般表現為:各種感覺功能減退,骨骼肌反射活動和肌緊張減退、自主神經功能普遍下降等,簡而言之就是“睡死了”。

另一種叫“異相睡眠”,也叫快速眼動睡眠(簡稱 REM),此時腦電波頻率變快,振幅變低,同時還表現出心率加快、血壓升高、肌肉松弛,最奇怪的是眼球不停地左右擺動。我們所說的夢境就出現在異相睡眠中。

睡眠周期示意圖 圖源:百度百科

一個人每天晚上的異相睡眠時間一般很短,大概每隔 1~2 個小時的正相睡眠後才會出現 5~10分鐘的異相睡眠,之後又會轉入正相睡眠。所以我們每晚做夢的時間事實上也很短,一個人花在 REM 睡眠上的時間隨年齡的增加而縮短,到了成年,REM 只占睡眠時間的 20%~25%。成人的 REM 通常持續5~20 分鐘左右,周期約 90 分鐘,所以一夜間 REM 要出現 3~6 次。

不過大腦有一種奇異的能力,可以自動把在夢裏零散而不成系統的畫面組合起來變成一幕幕有情節的“小劇場”,所以我們自己感受到的做夢時間往往都會比實際的時間長很多。有時候我們感覺自己整晚都在做夢,但那只是自己感覺中的夢比較長,實際上可能也只做了不到 20 分鐘的夢而已。

圖源:pexls

再繼續追問下去,在快速眼動睡眠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才產生夢了呢?

1977 年,哈佛大學醫學院神經生理學教授艾倫·霍布森 (J Allan Hobson) 和羅伯特·麥卡利(Robert Mc Carley)一起提出了一個純粹神經生理學式的釋夢理論——“激活—合成”假說。

他們認為在快速眼動睡眠時間裏,腦幹(從脊髓往上生長的部分,也就是大腦最原始的部分,在人類漫長的進化史中基本沒有變過)會隨機產生各種電信號,激活大腦中控制情緒、運動、視覺和聽力的區域。為了從這些隨機信號中理出頭緒,大腦於是根據這些素材“合成”了具有敘事結構的夢。

也就是說,我們的夢不是大腦“看見”並且記錄下來的,而是它對那些復雜而沒有邏輯的信號進行編選之後,盡己所能編出來的故事。

這樣看來,夢的怪異和支離破碎,並不是因為被封閉的潛意識隨機外顯的結果,而是因為大腦接收到的信號本身就是沒有邏輯、混亂不堪的,能夠把夢“做成”現在這樣子,我們的大腦已經用盡洪荒之力了。

霍布森教授在他的作品《夢的新解》中贊嘆道:“你的大腦不是一臺攝像機,或者錄音機,它是一個作家,一個導演,一個世上最富想象力的器官。”

艾倫·霍布森

不過後來霍布森也對自己的觀點有所調和:夢境不是潛意識,但夢境是大腦加工的產物,這個加工過程中也確實調動了大腦中重要的記憶信息,其整合重構的方式也體現了大腦潛在的思維方式。所以夢境即使不是潛意識的表達,它也提供了有關自己的很多心理學的信息。

夢境的本質是一種更加生動活潑、更加大膽放肆、更富創造力的思維方式,它體現的是大腦在處理蕪雜信息時的高超潛在能力。所以,才會有許多科學家、文學家和藝術家在夢中獲得了靈感,取得了非凡成就。最膾炙人口的例子要數德國化學家凱庫勒。他因為對苯的結構式未搞清楚而非常煩惱,1865 年的一天晚上,他夢見了一幅蛇在咬自己尾巴,激發了他的靈感發現了苯環的結構,被稱為“凱庫勒式”。

凱庫勒提出的苯分子的幾種結構式

文源:《我知道你在想什麼:八卦心理學》,略有刪改

作者:安曉良

圖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