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咳出蟲子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推薦語

作為一名工作了近20年的呼吸科專科醫生,我們擁有了看病的技能、開檢查的技能、與患者溝通的技能,經常自覺在疑難和危重患者中遊刃有余,可是還是會碰到一些非常困難的病例。比如這例——曾前往地震災區的男性被咯血折磨一年多,遍訪名醫,所有醫生都認為要考慮寄生蟲,但診斷卻遲遲無法「拍板」,沈屙難除……

數年前,我和留永健大夫一起管病房,不在同一組。他收了一位44歲的男性患者,診斷是呼吸科常見的:「咯血、肺部陰影待查」。但是這位患者的病史可不簡單。

因為肺部陰影、血嗜酸細胞明顯升高、咯血,患者已經被疾病折磨了一年多。在這期間,他遍訪名醫,到過國內數家知名醫院就診,甚至之前也曾在我院住院一個多月,做了非常詳盡的檢查,仍然診斷不明……

由於他發病前曾到汶川參與震後重建,所有的醫生都覺得要考慮寄生蟲的因素,因此反復做寄生蟲相關的檢查,包括血清學抗體、糞便的寄生蟲卵等等,但都沒有陽性結果。一年下來,花費十余萬元,也未能獲得明確的診斷。

最後,即使經過多科會診,仍不能明確嗜酸細胞增多的原因,只能籠統地診斷為「嗜酸細胞增多癥」,開始了皮質激素治療,但效果並不理想。患者咯血逐漸增加,肺部陰影時輕時重。嗜酸細胞增多癥也可以算是一種相對惡性的疾病,患者正當壯年,是家裏的經濟支柱,病了這麼久,不但花費巨大,而且沒法繼續掙錢養家,非常痛苦。再次入院是下了破釜沈舟的決心,甚至不惜做外科肺活檢來明確診斷。

求診一年多,影像提示的疾病難以解釋患者癥狀?「雙軌」征與肺紋理互相交叉?

患者入院之後,留大夫仔細閱讀患者厚厚一摞的既往病歷和影像學資料,周圍一如既往地圍著很多進修醫生和實習醫生……他向來熱衷於臨床教學和胸部CT的讀片,但這次的讀片顯得更加困難:肺部陰影呈遊走性,多發結節和斑片影,還有一些支擴。結合嗜酸細胞升高,呼吸科醫生腦海中直接閃現的有ABPA、Churg-Strauss病等,但患者的臨床全貌很難用這些疾病解釋。更奇怪的是,胸部CT上的這些支氣管擴張的「雙軌」征,並不像平時所見的典型支擴,因為它們似乎並不沿著支氣管的方向走行,甚至還會與肺紋理互相交叉(圖1)?!

(圖1)

上午的首次查房,留大夫也是一頭霧水。但任何嗜酸細胞升高的病例都要考慮寄生蟲,肺部的寄生蟲主要是肺吸蟲。留大夫以前從來沒有直接見過肺吸蟲的病例,既然收了這樣一個病人,他覺得至少應該把肺吸蟲的知識補上,中午,離開病房就開始了廣泛的檢索學習,發現肺吸蟲病通常由進食未完全煮熟的河蟹河蝦而傳染,寄生蟲首先入侵消化道,這期間的強烈免疫反應可能會導致腹瀉和蕁麻疹。肺吸蟲在人體內會進一步由腹腔進入胸腔,最後鉆到肺裏,這個過程中患者會出現氣胸。吸蟲在肺內穿行定居,肺部影像可能會見到結節、空洞,甚至蟲子鉆出來的「隧道」。

下午再次看病人,重新回顧了病史—— 患者在汶川時曾在河裏洗澡並生吃過溪蟹,其後很長一時間都有腹瀉和皮膚過敏、發病早期曾經左右兩側都出現過氣胸 。至此,整條證據鏈幾乎都連起來了——應該就是肺吸蟲病!難怪胸部CT上的「雙軌」跟平常所見的支擴不一樣,原來它們就是「隧道征」啊!

根據新學習到的信息,肺吸蟲在肺內定居後,其蟲卵會隨患者痰液排出,所以痰液化驗往往能有結果。這時候已經下午四點多了,上午送檢的痰找寄生蟲卵化驗單已經回報為陰性。但留大夫已經充滿了信心和期待,忍不住要親自在顯微鏡下檢查。於是,他對患者說:「再給我留一口痰吧,我很可能在你住院24小時內幫你確診(這是原話 )」。

患者滿腹狐疑,畢竟這一年多他已經經歷過各路高手,也算是個「老隊員」了,多科會診都未能確定,留大夫的話未免太吹牛了……而且,他最近咳痰主要在上午,是暗紅色、像「爛桃」一樣的痰,下午則痰很少。但在留大夫的堅持下,患者還是勉強咳了兩口很稀的痰,留大夫如獲至寶,直奔呼吸科實驗室。經過顯微鏡下半個多小時的仔細查找,奇跡出現了——果然在痰裏找到了典型的一端帶有帽狀結構(卵蓋)的金色橢圓形蟲卵——肺吸蟲蟲卵(圖2)!徐凱峰大夫當時正好也在實驗室,第一個通過顯微鏡分享了留大夫的狂喜。至此,折磨患者一年多的沈屙終於真相大白。

(圖2)

確診肺吸蟲病後,針對性地給予口服吡喹酮治療。患者癥狀迅速好轉,3天後咯血停止,3個月後復查胸部CT病變明顯吸收,嗜酸細胞也降回到正常水平。

我一直想著這位患者的傳奇故事。找到肺吸蟲卵這件事看似偶然,實際上有其必然的成分。作為一名臨床醫生, 對於療效不佳病例的診斷永遠要保持開放的態度和必要的懷疑之心,即使原來的診斷是經過多科會診或是知名專家的結論 。對於未知的或者理解模糊的知識領域,則應當有隨時深入檢索學習的習慣。此外,診斷一定是需要輔助科室幫助的,但是很多情況下, 輔助科室的診斷結論要根據臨床具體情況取舍,而不是作為臨床決策的唯一依據 。這些都是臨床醫生需要具備的技能。

(圖3:患者病愈後撰寫的感謝信)

成為一名好醫生,對患者的責任心、對疾病的敬畏心、對診斷的懷疑心、對知識的渴求心,都不可或缺。

(圖4:發表在AJRCCM的相關文章)

作者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