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撿了兩把剪刀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今天是正月十五

也是象征著團圓和睦的

元宵佳節

元宵節

也叫元夕、元夜

泛稱正月節

每逢元宵

人們或走上街頭

相約熱鬧的花市

或其樂融融

歡聚一堂品嘗元宵

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或興致勃勃

和家人共賞皓月

天文科普專家介紹,

今年元宵節的月亮是

“十五的月亮十六圓”,

最圓時刻出現在27日16時17分。

這個元宵節,在做好個人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父母帶著孩子們出門活動,下文中這些關於元宵節的事兒,爸爸媽媽可以講給孩子們聽。

關於元宵節的這些知識,

快講給孩子聽!

正月十五為何稱為“元宵節”?

天文教育專家、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元宵節起源於漢代,據說是漢文帝時為“平呂”而設。

公元前180年,大臣周勃、陳平掃除了呂氏家族的勢力,擁立漢文帝劉恒登基。因為漢文帝登基的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值得紀念,因此劉恒大赦天下,與民同樂。以後每到這一天的晚上,皇帝都要出宮遊玩,張燈結彩,與民同樂,以示慶賀。因為那時人們把正月還叫“元月”,把夜晚叫“宵”,所以叫“元宵節”。

到後來,司馬遷創立《太初歷》時,把元宵節定為重大的節日。

“星月當空萬燭燒,人間天上兩元宵。”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花燈,猜燈謎,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元宵節為什麼要吃“元宵”呢?

趙之珩介紹說,根據史書記載,吃元宵的習俗最早見於唐五代,那時稱這種食品叫“面繭”或“圓不落角”,用糯米做皮,其中夾糖餡,與今天的元宵相似,後來因為是在元宵節吃的特定食品,幹脆就叫“元宵”了。

元宵節吃的這種特定食品,北方人稱元宵,在南方則稱湯圓。專家表示,不論是元宵還是湯圓,這些名字與“團圓”音近,取團圓和美之意,又逢十五月圓之夜,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來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過個有意義的元宵節

猜燈謎、讀古詩……

過元宵,我們能和孩子一起猜燈謎、了解元宵節的由來......讓這個元宵變得難忘而有意義。

3-6歲的小朋友們對於經常吃的食物和小動物會更加敏感,推薦一些食物和小動物的謎題給各位家長,可以將燈謎寫在紙上掛在花燈上,陪著孩子一起猜燈謎。(謎底見最下方)

食物燈謎

白白身子圓溜溜,樣子像個乒乓球,

放在鍋裏煮一煮,全家吃它過十五。

(打一食物)

看看是綠色,打開是紅的,

吃吃是甜的,吐出是黑的。

看看小小棒子長得怪,

頂上開出胡須來。

一棵藤兒彎又彎,上面滿是珍珠串,

有紫有綠真好看,生的酸來熟的甜。

一頭綠,一頭紅,

一頭栽地面,

一頭在土中,

兔子見了最喜歡,

笑得嘴巴合不攏。

(打一食物)

動物燈謎

身穿白袍子,頭戴紅帽子,

走路像公子,說話高嗓子。

(打一動物)

嘴像小鏟子,腳像小扇子,

走路左右擺,水上劃船子。

像熊比熊小,像貓比貓大,

竹筍是糧食,密林中安家。

八只腳,擡面鼓,

兩把剪刀鼓前舞,

生來橫行又霸道,

嘴裏常把泡沫吐。

頭小頸長四腳短,硬殼殼裏把身安,

別看膽小又怕事,要論壽命大無邊。

耳朵長,尾巴短,

紅眼睛,白毛衫,

三瓣嘴兒膽子小,

青菜蘿蔔吃個飽。

(打一動物)

現如今,在元宵佳節,不少人會帶著全家老少一起出來玩,逛花燈、猜謎語等。這個習俗一直持續了很多年。

不過在古代,受封建禮教的束縛,女子都是“三步不出閨門”,只有到了元宵節和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才可以出來,觀花燈或者和自己心儀的男子幽會。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元宵節也是中國傳統的情人節。

充滿詩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節,往往與愛情連在一起。在歷代詩詞中,有不少詩篇是借元宵節抒發愛慕、思念之情的。

生查子·元夕

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青玉案·元夕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蕭聲動,

玉壺光轉,

一夜魚龍舞 。

蛾兒雪柳黃金縷,

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裏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

燈火闌珊處。

謎底依次為:元宵/湯圓、西瓜、玉米、葡萄、胡蘿蔔、白鵝、鴨子、熊貓、螃蟹、烏龜、兔子

來源|綜合新華社、中國教育報等

來源: 未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