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狗雞和狗屎雞屎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卞英豪 丁一涵

25年前,電視劇《孽債》曾風靡上海灘。美麗的西雙版納和繁華的上海,雖相隔近3000公裏,卻承載著一段家喻戶曉的“知青”情。

今日(10月17日)是第六個國家扶貧日。這段珍貴的情誼又在另一個舞臺上延續著。三年前,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上海市松江區與雲南西雙版納州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

猛海,傣語意為“勇敢者居住的地方”。這個西雙版納州曾經的“貧困縣”,在兩地勇敢的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去年已成功“摘帽”脫貧。

脫貧不脫責任,如今在猛海的教育、醫療等領域,以及在扶貧攻堅的第一線,依然活躍著無數來自上海的幹部群眾。

近日,東方網·縱相新聞通過實地走訪有著“中國普洱茶第一縣”美譽的猛海縣,記錄當地扶貧攻堅戰中的上海元素。

“中國普洱茶第一縣”猛海 東方網·縱相新聞圖

一碗松江米:“10米外都能聞到飯香”

稻谷香裏說豐年,歡聲笑語慶開鐮。

今年7月,猛海縣猛遮壩區的水稻田裏,60畝“松江大米”抽出了沈甸甸的稻穗,收割機翻滾起片片稻浪。“松江大米”在西雙版納的土地上成功實現了大豐收!

猛遮鎮水稻田種植的“松江大米” 猛海縣供圖

去年5月,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松江大米”承載著扶貧使命,來到猛海縣。

“短短1年時間裏,松江區農委的領導和專家,不遠萬裏來了不下4次。”猛海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告訴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他們每次都是身體力行,不厭其煩,傾囊相授。”

據介紹,1年來,松江區多次組織專家,前往田間為當地農民講解松江大米在育苗、栽植、三葉期、開花期等不同生長階段的種植技術要點,同時考察松江大米不同階段的成長情況。

猛遮水稻田種植“松江大米”的展示板 猛海縣供圖

最終,松江大米不辱使命,“西雙版納版”松江大米畝產量高達700多公斤,遠超550公斤的目標產量,比起畝產600多公斤的當地水稻同樣高出不少。

栽種著松江大米的綠色田園,如今已然成為了希望的田野。“松江大米的畝產量超過了我們的預期,一畝可以多收2200多元錢!”猛遮鎮曼呂村村民巖龍派表示,“松江大米的質量也很高,煮出來的飯味道真香,10米外都能聞到!”

未來,上海百姓或許也能從這次試驗中獲益。由於猛海縣早稻的上市時間為6月份,而松江大米在上海一般在10月上市。這意味著,如果規模擴大,不久的將來,上海市民可以提前吃到獨特的新米。

在猛海大豐收的松江大米 采訪對象供圖

“如果只是解決眼下的糧食問題,我們大可以從松江直接運更多的大米來。但這並不是真正的扶貧。”松江援滇幹部、猛海縣扶貧辦副主任李延誌表示,松江大米的“職責”是聯系兩地農業的交流。從長遠來看,更是將“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

“我們的目的是讓農戶懂得科學種植,學會管理。從而將技術傳播給更多的人,帶動更多貧困戶,提高持續增收的能力。”李延誌向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介紹,未來將嘗試擴大種植規模,帶動當地大米的品牌建設和產業發展,使兩地老百姓雙雙受益。

一杯松納紅:松江和西雙版納,紅紅火火!

猛海縣是聞名中外的“普洱茶”的故鄉和中國產茶最早之地,茶葉也是被譽為“中國普洱茶第一縣”的猛海的支柱產業。

山山有樹,村村有茶的猛海,茶葉也成了當地脫貧攻堅的重要突破口。猛海縣委書記洪國正告訴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猛海全縣34萬人中,有28萬人與茶產業相關。此前的數據顯示,當時接近3萬的貧困人口,超過21000人與茶產業密不可分。

來自上海松江的扶貧幹部同樣也深諳此道。

猛宋鄉蚌龍村,一個由哈尼族等多個少數民族組成的村寨,村子的背後正是被譽為“西雙版納屋脊”的滑竹梁子,海拔高達2429米。由於古樹茶資源豐富,松江援建的茶葉初制所就建在了這個雲霧繚繞,群山環伺的地方,由當地著名企業雨林古茶坊負責運營。

“大企業的加入不僅大幅提升了當地茶葉的收購價格,同時也讓村民的工作積極性得到了提高。”猛宋鄉副鄉長張繼昆告訴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憑借著松江的援建以及與之配套的企業管理模式,當地貧困戶人均增收超過2萬余元。目前,猛宋鄉的貧困發生率已不到1%,距離打贏攻堅戰,可謂勝利在望。

猛宋鄉蚌龍村茶葉初制所的內部(註:目前為茶葉淡季,故暫不運行) 東方網·縱相新聞圖

無獨有偶,在猛海縣西定鄉暖和村,松江對口援建的扶貧車間已正式投入運營。在此前援滇的松江幹部吳超峰的牽線搭橋下,茶葉專家盧文舉負責該項目的日常運營。

“雖是西雙版納人,我之前並不知道家鄉還有如此貧困的地方。”盧文舉向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坦言。

此前的暖和村有多麼貧困?據暖和村村委透露,2013年,全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26戶共1429人,當時近一半村民屬於貧困戶。2017年盧文舉來這之前,不少農戶年均收入不足2300元。

暖和村遍布著感謝松江的標語 東方網·縱相新聞圖

如今,這項因地制宜的產業扶貧項目已初見成效。

松江援滇幹部、猛海縣副縣長王福友告訴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通過引進企業,當地茶葉制作的專業標準穩步提升,同時從也將帶動整個區域產業能力不斷提高。目前,暖河村的茶葉收購價比一年前提升60%,直接帶動當地122戶532名群眾,平均增收近2000元。該項目每年還能為村集體經濟帶來5萬元以上的收入。

截至2018年年底,暖和村在冊的貧困戶僅剩15戶45人,該村人均純收入已提高至7000元,一舉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而這個凝結著松江援建智慧以及西雙版納暖和村人民汗水的紅茶,有著一個別樣的名字——“松納紅”,寓意松江與西雙版納人民的友誼紅紅火火。

正在制茶的扶貧車間 東方網·縱相新聞圖

當垃圾分類走進“牛糞村”

“之前我們寨子非常臟非常亂,到處是牛屎、雞屎、狗屎!”猛海縣猛混鎮猛岡村是一個傳統的布朗族村寨,每每回想起家鄉曾經的景象,村民玉新拉的臉上寫滿了無奈。“朋友不敢來我們這,我們也不敢走親戚,在這吃飯都是有味道的。”

當地村幹部向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介紹,2014年時,猛岡村這裏還保持著“人畜混住”的狀態——村內住著700人,卻有著1000多頭牛。村裏的路基上布滿了幾十厘米厚的牛糞,有的村民家的院落裏還堆著超過1米多高的牛糞墻。

而猛岡村也有著一個不那麼好聽的外號——“牛糞村”。

曾經的猛岡村道路泥濘且布滿牛糞 采訪對象供圖

除了牲畜的糞便,村寨內其他垃圾也是隨處可見。“村裏的每棵樹下,每個池塘邊,每個角落堆滿了各種生活垃圾。”

曾經的猛岡村垃圾遍地 猛海縣委宣傳部供圖

這一切,在村寨引入了“垃圾分類”理念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16年,上海松江農村實行的生活垃圾分類,代表上海接受了國家十部委農村垃圾治理驗收,上海也成為全國首批通過驗收的四座城市之一,這也為猛岡村的改變提供了很好的“樣板”。

然而,有先進的理念和成功的經驗,但要在偏遠的山村落地,還需當地民眾因地制宜的智慧。2016年7月,猛岡村小組通過學習總結,結合包括上海松江在內的農村垃圾分類的實踐經驗,實行了“猛混版”的垃圾分類。

據玉新拉介紹,不同於城市的垃圾分類方法,針對猛岡村的情況,他們實行的是垃圾分類“三分法”。每戶人家門口,都放置著三個小竹筐。這三個竹筐分別代表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可自然降解垃圾。

猛岡村用來進行垃圾分類的竹筐 猛海縣委宣傳部供圖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了解到,這樣的分類方法不僅助力當地環境扶貧,同時還給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村民可以通過回收塑料瓶、啤酒瓶等可回收垃圾,補貼一定的費用。一些廚余垃圾再經過處理後就能成為農戶的肥料,進行循環利用。

當然,如同在城市推行垃圾分類一樣,“牛糞村”的蛻變同樣需要一定的過程。好在猛海縣政府的支持下,在玉新拉等人的不斷努力下,村民的垃圾分類意識正不斷提高。

在由上海民間資本援建的猛岡村幼兒園內,每個星期都有一節垃圾分類課,“我們希望通過小娃娃來改變大人的一些老習慣,畢竟要改變他們100多年來養成的習慣不容易。”玉新拉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孩子們正在學習垃圾分類 猛海縣委宣傳部供圖

如今,在上海風生水起的垃圾分類理念,也在猛岡村落地開花。

曾經的“牛糞村”正逐漸蛻變成為一座美麗的鄉村。幹凈的青灰色的水泥路,已然看不到從前滿滿牛糞的痕跡,錯落有致的灰頂房屋,已然看不到從前堆砌著“糞土之墻”,倒映著藍天白雲的水塘,已然看不到從前滿滿的生活垃圾。

松江與猛海,攜手奔小康

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指出,打好脫貧攻堅戰,成敗在於精準。多年來,上海切實貫徹總書記關於脫貧攻堅的重要指示,積極貫徹國家精準扶貧的方略,通過東西部扶貧協作以及對口支援工作,不斷助力對口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

“松江對猛海的幫扶,可以說是真情實感的投入,真金白銀的支持,真心實意的幫助!”猛海縣委書記洪國正動情地告訴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猛海人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松江,乃至上海人民的無私奉獻,這樣的情誼我們始終牢記在心。”

目前,上海共對口全國7個省區市20個地州市101個縣市區,涉及貧困人口近300萬人。“摘帽”的猛海縣不僅體現了無數上海援滇以及扶貧幹部、群眾的愛心與用心,更是彰顯了上海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心與信心。

雖然脫去了貧困的帽子,但猛海的建設和發展不會就此止步,兩地人民群眾的情誼不會就此止步,而我們對於扶貧攻堅的關註也不會就此止步。

更多上海對口扶貧的細節,更多關於扶貧的故事,歡迎持續關註東方網·縱相新聞,我們將在下周繼續推出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