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小白蛇往身上爬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素貞環蛇 Bungarus suzhenae 丁利 攝

封面新聞記者 楊晨 實習生 姜曦悅

環蛇屬Bungarus物種隸屬於眼鏡蛇科Elapidae,為著名的神經毒類劇毒蛇。銀環蛇為中國境內單位毒性最強的陸生毒蛇,被其咬傷者若未得到及時治療,死亡率極高。同時,銀環蛇在我國南方還是造成蛇傷較多的蛇類之一。

近日,一支以中國學者為主的研究團隊在國際著名分類學期刊Zookeys上發表對我國銀環蛇物種進行厘定的文章並描述了一種以前未被發現的劇毒蛇——素貞環蛇Bungarus suzhenae Chen, Shi, Vogel, Ding, Shi, 2021。這是我國學者首次對環蛇屬物種進行命名,並使用“素貞環蛇”來命名該物種。該名字源於《白蛇傳》中廣為人知的神話人物白素貞。素貞環蛇的發現有助於進一步摸清我國生物多樣性本底資源,並為蛇傷流行病學和診療提供重要參考。

3月25日,記者采訪了為該物種命名的研究團隊負責人、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研究所副研究員丁利,了解“素貞”發現背後的故事。

發現很偶然

蛇傷後的“異常”癥狀引起註意

研究團隊第一次註意到盈江的這種環蛇源於一次偶然的蛇傷事件。

丁利講述,在2015年,兩爬愛好者兼學者侯勉在雲南盈江野外調查時,被一種環蛇咬傷。“這個蛇跟普通的銀環蛇還有區別,而且當時初步判斷其為無毒的白環蛇,沒想到被咬傷後情況比較嚴重。”幸而及時趕到配備有呼吸機的醫院,歷經70多個小時搶救侯勉才幸運脫險。“其實之前也有一位國外的學者不小心被這種蛇所傷,其一開始也認成了無毒的白環蛇。圈內經驗如此豐富的兩位學者都被其外表‘蒙騙’,這就引起了我們對它外部特征的關註。”

被盈江這種環蛇咬傷後出現的癥狀也引起了學者們的註意。“如果是被普通的銀環蛇咬傷後,在前期是沒有特別明顯的腫痛的,最多像被蚊子叮咬了一樣。但被盈江這種環蛇咬傷後,局部疼痛明顯並伴有傷口周圍皮膚發黑。”丁利表示。

2016年,研究團隊再次到達盈江該環蛇出現過的地方,采集了標本,開始做研究。“我們對它的外部特征,和其它近源的環蛇在形態上作了比較。”丁利介紹,從形態上看,無論是頸背還是色斑,都有差別。“從解剖學上看,比如它的毒牙,一般銀環蛇有3枚副毒牙,而這種蛇卻有4枚。”而在判斷蛇的物種分類上,牙齒是最重要也最穩定的特征。“從分子遺傳學的角度來看,我們也發現其和已知的環蛇的近源種類比較遠,甚至於它都不是我們想象中銀環蛇的姊妹種之一。”

經過對其分子系統發育關系反復的鑒別和分析,丁利及其科研團隊最終確定了其為一個獨立的物種。

命名有“學問”

冠以神話人物名字並非首次

“素貞環蛇”,這是丁利及其團隊為這個新物種起的名字,取自於中國神話傳說人物“白素貞”。“素貞”一名也引起了網友們的關註和討論。

丁利介紹,新物種的名字並不是憑空而來。“一般來講,我們最先考慮的就是從其特征入手,如果能用一個簡單明了的詞概括出物種最明顯的特征,那我們就采用這個詞為名字。”

如果特征不明顯,那麼研究人員們則會選擇發現地的名字,或者取用一位領域內學者的名字,起到紀念的作用。丁利表示,用神話人物名字為新物種命名也很普遍。“例如,我們曾給一種蛇命名為螭吻頸槽蛇。螭吻是我們中國神話傳說裏的一個角色,龍之九子之一,擅長吞火。而這種蛇,恰恰是靠吃螢火蟲,積累螢火蟲身體的毒素,並用這個毒素,來抵禦外界的天敵,所以我們就給它起了這個名字。”

他表示,研究團隊也考慮過用領域內兩位學者的名字為新物種命名。“由於在眼鏡蛇科已經有以 Slowinski 先生(斯氏環蛇 B. slowinski)和侯勉先生(海南華珊瑚蛇 Sinomicrurus houi)命名的物種,且考慮到環蛇屬物種與人類關系密切,人們有必要清楚地記住這個物種,決定采用中國傳統神話故事《白蛇傳》中的人物——白素貞“B. suzhenae”。”

此外,素貞環蛇具有眾多的白色橫紋,是自然界中相對接近“白蛇”形象的物種。

科考需謹慎

被蛇咬傷後把握“黃金三分鐘”

在野外與蛇打交道,盡管有風險,但丁利和其團隊是“專業的”。“我們接觸這些(蛇)都算是經過的專業的訓練,且積累了多年的野外科考經驗,有一套完整的防備措施和操作規程。”丁利表示,野外科考切忌麻痹大意,“寧可失掉一個標本,也不能丟掉一條命”。

“但總的來說都是在可防可控下進行,很少出現差錯。”在他們常用的科考醫藥箱裏,常備的有負壓吸引器,以及自制的蛇傷處理便攜式工具。“如果真的遭遇蛇傷,在急救‘黃金三分鐘’裏,吸出傷口裏的毒液,是最原始也是相對比較有用的方法,達到緩解的作用,為之後的救治爭取時間。”丁利表示,民間流傳甚至一些科普介紹的,諸如用紗布紮緊傷口上方不讓血液快速流動,用刀將傷口劃十字或用火燒傷口等方法,效果甚微而且還會留下其他後遺癥。

“現代蛇傷防治已經不再提倡損傷性傷口處理破壞蛇毒的方法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迅速到專業正規的醫院就醫。”他指出,普通人如遇蛇傷,一定要保持冷靜,不必過度慌張。“不然還會加速血液循環,使得毒素擴散更快。”

蛇是靠地面的震動,來感受到外界環境的變化。丁利表示,無毒蛇“見人就跑”,而有毒蛇“膽子比較大一點。“像環蛇一類喜歡夜間活動,如遇外部刺激,還喜歡盤成一團將頭埋進身子。如果人不註意踩到了,就會被反咬一口。”但一般情況下,與蛇保持一定距離,就不太會發生危險。“專業的科考人員會根據不同的種類,判斷出具體可以保持多遠的距離,但一般人保證與蛇有一米以上的距離就行,特別大型或兇猛的在兩三米遠。”丁利開玩笑,人類並不是蛇的“菜”,只要不故意侵犯其領地,在夜間野外行進時,註意照明看是否有踩碰,多在視線開闊的地方活動。

“可能因為蛇的外形或者身攜劇毒,再加上我們一些神話故事的‘黑化’,讓我們對蛇有一種‘偏見’,視其為‘毒’。”丁利說,恰恰就是蛇含有的這類生物毒素,對人類的意義還很重大。“其本身就是屬於一個國家的戰略生物資源,未來新物種裏所含的毒素,又能夠發揮怎樣的作用,還有待研究開拓。目前我們知道的銀環蛇蛇毒,在生物醫藥領域產生了很大的價值。”目前,研究人員們希望這個新物種能夠引起更多人的關註,不僅是從蛇傷防治防範的角度,還能對其生物毒素的機制作出研究和思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