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刷白色的墻上樓梯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周寧和丈夫出生於1970年代,

都是土生土長的重慶人。

十幾年來,他們一直住在嘉陵江邊。

坐在家裏就能看到

最魔幻的網紅景點之一。

2009年,他們偶然來到南山,

被煙雨蒙蒙的山景打動,

於是買下一套400㎡的毛坯別墅。

但卻一直沒想清楚,

這套“養老房”要怎麼裝修。

轉眼10多年過去了,

2019年末,

周寧夫婦開始正式裝修南山居所,

打算帶著兒子一起搬離市中心。

裝修完的房子,

讓不少同齡的朋友大吃一驚,

卻又由衷地贊嘆和欣賞。

他們甚至放棄了所有的智能家電,

希望回歸老重慶人的慢生活。

周寧說:“我想找回一點80年代的氛圍

那時候的重慶是一座霧都,

它質樸、純粹,

還有一絲憂郁的冷峻。”

編輯 Tango 責編 鄧凱蕾

周寧住在嘉陵江畔的時候,很多外地的朋友來家裏玩,一進門就會發出“哇”的贊嘆,因為從窗口望出去,就是刷屏社交網絡的“輕軌穿洞”。

剛開始周寧有些驚訝,後來她慢慢習慣自己的家鄉變成了網紅城市。但她和丈夫幾乎從沒去過任何“打卡點”。

重慶南山

重慶南山位於長江南岸,距離解放碑30分鐘車程,海拔400多米,被稱為重慶的“後花園”。

買下南山別墅後的10年裏,房子一直空置著。周寧說不出具體的原因,只是“不知道怎麼裝修,想象不出住進去的樣子。”

隨著重慶越來越繁華、熱鬧,她經常想起小時候的重慶:矗立著大量的工廠,加上濕氣重,常年迷霧繚繞,有時“伸手不見五指”。以至於,人與事物之間總有一點距離,那是一種帶有私密的安全感。

雨後南山

2019年,周寧在朋友圈看到一條報道的一棟重慶民宿,對它的風格“一見鐘情”。那棟民宿碰巧也在南山,她立即聯系了設計師文超。

文超生於1980年代的瀘州,距離重慶約2小時車程。他還清晰地記得小時候和父母一起來到重慶的情景,因此一秒捕捉到了“老重慶人”周寧的情感需求。

在南山安家後,周寧每天都會在戶外享受片刻

文超與周寧充分地溝通後,方案一稿過,立即進入施工階段。在這份設計清單中,一條發現4個裝修原則和技巧。

它們雖然有地域性,但在其他城市也同樣實用,並具有借鑒意義。

重慶是典型的山城地貌,無論在多麼意想不到的山體斜坡上,建築都一一矗立起來,被網友稱為“驚人的奇跡”。

周寧的別墅也建造在山坡上,看起來就像是從斜坡上“長”出來一樣。在重慶當地,這樣的別墅在裝修往往會有聲勢浩大的土建工程,屋主不滿足於別墅本身的空間,還會繼續開拓空間,“靠山吃山”地挖泳池、鑿地下室。

早晨、黃昏,周寧夫婦都很喜歡待在花園

但周寧覺得別墅已經足夠一家三口使用,有時父母來住也綽綽有余。她與設計師文超的理念不謀而合,“裝修時盡量少動建築,一來不浪費,二來也是對最原結構的尊重。”

搬離市中心後,周寧和丈夫除了上班、接送孩子,幾乎很少外出逛街。他們希望這個新家除了安靜的休憩、學習,也可以實現所有的休閑娛樂:曬太陽、戶外運動、招待朋友。

別墅的3D建築圖

文超根據別墅每一層的分區、朝向等特點,做了合理的布局——

房子的正式入口在一層的北側,整個一層是別墅的中心,走進玄關後,穿過開放式廚房,來到一個矩形大空間,左側為起居室,右側為餐廳。

一層入口

往下走,就來到了地下一層。由於建造在山體上的特殊性,地下一層並非傳統概念裏的“地下”,從南側看,它也像房子的一層。

地下一層帶有一個超大花園,就像其他城市的頂層露臺一樣,這份只在山城才能享受到的“優越”,被大大地利用起來。

每次露營,丈夫總會體貼地準備好食物

花園裏用石材鋪了三段步道,種了一些蘆葦,留了三塊小菜地。周寧一家曾嘗試種了不少易養植的蔬菜,疫情期間,每天都能現摘先做,這是市中心享受不到的幸福。

因為外部的自然風景已經足夠優美,所以花園盡可能做得簡潔,地面平整、光滑。可以隨時搭帳篷、支起燒烤爐、甚至吃火鍋,即使天天宅在家裏,也能每天露營。

疫情期間,周寧每天觀察、研究食材

朋友們聽說周寧終於裝修了10年前買的別墅,都興奮地過來參觀。但踏進家門,每個人都大呼吃驚,脫口而出的問題幾乎都是同一個:“你怎麼會想到這樣裝修?”

令大家不解的正是一種既特殊又再普通不過的材質:灰泥。

灰泥是人類歷史上最早使用的建築材料之一,不易變形,自然質樸。周寧覺得“它給人一種寧靜致遠的感覺。”

重慶有兩種傳統民居,一是半欄桿式建築,即遊客們熟知的“吊腳樓”,例如洪崖洞的仿古建群;二是更普遍常見的“土坯房”。

相比吊腳樓,土胚房更讓許多老重慶人覺得親切,灰泥的質感也勾起了周寧對於家鄉的獨家回憶。

選用灰泥可以節省50%以上的材料費,但調色和塗刷卻需要考驗創意和技巧。文超先用了杏黃色的灰泥,幹燥後,又塗刷了第二層含水量更多的咖啡色灰泥,然後用幹凈的紗布在表面反復揉搓、擦拭,形成一種染色的效果。

“這是一種比較笨的塗刷方式,但可以調出精確的顏色,其中包含了很多手工,也更給人溫暖、復古的感覺。”

樓梯是整個空間的視覺核心,內部為磚結構,外層也用灰泥塗抹的方式,做成了弧形,如同一條紐帶把三層樓面串聯在一起。

頂部本來是一個坡頂,視覺上很有壓迫感,與樓梯的曲線也很不搭,所以也用同色灰泥改成了穹頂。改完之後,大家發現整個樓梯像一個“海螺”,讓這棟建築更具有“原生態”的趣味。

最開始,朋友們會質疑“不用大理石裝修會不會顯得很窮”,但很快喜歡上了周寧的新家,覺得身處其中,特別輕松、安靜。

這份寧靜的私密感,是現在許多重慶人特別想要追求的東西。當家鄉越來越網紅,它的“魔幻”對外地遊客來說是有“爽感”的視覺,但在本地人的內心深處,卻有一絲難以察覺的失落與不安。

餐廳掛著周寧最喜歡的油畫《銅元局的雨》,代表她心裏的老重慶

裝修前,周寧夫婦倆除了相互之間的交流,也非常認真地問過兒子的意見:是否願意離開市區,和父母一起住到南山?得到他肯定的答復後,設計才正式啟動。

周寧這樣形容一家人的性格,“典型的重慶人,簡單、不加掩飾,喜歡和討厭都直接出來。”

整個家有很多開放性空間,例如周寧的健身房、書房,先生泡茶的地方,兒子也可以在餐廳玩電腦。但同時,每個家庭成員的私密空間也被清晰地劃分開。

兒子的房間

周寧的孩子今年初三了,她細心地考慮到“青春期的男孩子特別註重個性和隱私”,所以兒子的房間有獨立的衣帽間、衛生間和陽臺。

杏咖色的灰泥墻上,還特別刷了一層“克萊因藍”,是一種理性又激發想象力的色彩。

周寧夫婦房間

周寧與丈夫的主臥是一個套房的形式,有點像度假型酒店的房間,這讓夫婦二人覺得格外浪漫。但床上的帷幔卻並不是為了凹造型,從小周寧就有使用蚊帳的習慣,重慶的夏季很長,潮濕悶熱,山裏的蚊蟲非常多。

搬到新家前,周寧特意請設計師專門定做了一個現代款式的蚊帳,既實用,又能增加一點度假氛圍。

周寧很喜歡運動,在家裏她既可以在露臺上一邊欣賞周圍的自然風光,一邊打太極;也在私密的健身房裏做瑜伽,完全不會受打擾。

周寧在整個設計裝修中,都不忘與設計師探討一個問題:節能。從最少的土建工程,到盡量減少家裏的電器,也許一個家庭的努力對於整個環境是微不足道的,但周寧仍然想盡一份心。

“我是看著重慶從原來的工業城市,一點點變成摩登都市的,空氣越來越好,也能常常享受到艷陽天了,特別有感觸,好的自然環境來之不易。”

雖然很多別墅都用上了時髦的全屋智能,但周寧完全沒有考慮,一方面她覺得自己家人口較少,自動化反而會產生過剩和浪費。

另一方面,她覺得在一整天在辦公室享受電梯、電氣設備的便利,回到家更應該切換到一個慢節奏的場景:慢慢走樓梯、親手調節百葉窗,只在有需要的時候按下每個開關……

這種人與房間、家具、飾品的互動,會增加家的親近感,也讓她覺得更加踏實。每一次走在蜿蜒的樓梯上時,她都會覺得心在慢慢放松,自從來到這個新家,她就很少有“慌慌張張”的狀態——這是空間帶來的心理魔法。

周寧迷戀親手拉開窗簾、看到陽光的幾秒鐘

每一層樓都留了一個小房間作為儲物間,這樣可以減少因為儲藏、尋找物品的上下樓次數。在沒有電梯的情況下,讓居住體驗更加輕松。

全屋采用墻暖片+地暖的組合模式

重慶的冬天格外陰冷,想要住得舒適,地暖是必不可少的基礎設備。周寧與設計師商量、計算後,采用了“電暖片+地暖”的形式。

公共區域,例如餐廳、客廳、起居室采用的是隱形的地暖;臥室、書房等封閉式空間采用了暖氣片。

上兩套裝備會增加費用,同時也犧牲了一些美感,但周寧覺得很值得。在審美與實用節能之間,她做了考慮充分的平衡。

整個裝修恰好跨越了2020年初的疫情,突如其來的全球危機也讓周寧思考了更多,她和許多朋友一樣,越來越在意居家空間。“哪怕足不出戶,家也可以滿足我們所有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

最近家裏來了一位新成員:4個月的小鹿犬

畢業於1990年的周寧,是中國第一批進入外企工作的大學生。年輕時,她的工作非常忙碌,有時候,一年會去8、9個國家。

在一次次出差、旅行後,人到中年的她更明白了家的意義。“這不是一個造給別人看的房子,而是我們內心的港灣。”

部分圖片提供 簡璞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