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高空墜落河裏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圖為秦軍峰指導隊員進行訓練。 闞力 攝

中新網鄭州12月29日電 題:一隊人的公益堅守: “新”身份更顯責任與擔當

作者 闞力 史成軍 陳寶

在河南有這樣一支救援隊,2017年組建至今,出勤650多次,救助逾萬人,成為當地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的一面旗幟。

圖為隊員們的日常訓練。 闞力 攝

“搭臺”服務幫助更多人

這支救援隊是新鄭市藍天救援隊,是該市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團體會員。救援隊的舉旗人,便是隊長秦軍峰。

“對,就這樣,這個繩索再拉緊一些。”近日,在新鄭市城區一處小院裏,秦軍峰正在指導隊員練習高空繩索。作為隊長,救援間隙組織隊員進行訓練是他的常態。

秦軍峰早年經商投資,也熱愛戶外運動。2014年一次登山中,他因徒手接住從10米高處滑落的“驢友”,造成右腳嚴重骨折。“那次之後,我深知了專業救援的重要性。”

圖為秦軍峰向記者介紹救援隊獲得的部分榮譽。 闞力 攝

於是,秦軍峰開始接觸專業救援組織,學習專業救援知識,投身公益救援事業,直到2017年組建新鄭市藍天救援隊,搭建起一個能夠服務幫助更多人的公益平臺。

救援隊組建起初,只有幾個誌趣相投的朋友,經過幾年發展,如今已擁有400多名誌願者。除了緊急救助,救援隊還舉行防災減災知識宣講公益活動,協助地方大型聚集活動應急保障,有效補位了社會治理空缺。

“應急輔助一塊磚,哪裏需要哪裏搬。”在當地人看來,大小瑣事均可向救援隊求助,但秦軍峰從不拒絕。有一次,一名求助者請求幫忙打撈掉到河裏的手機,這並不在救援隊的施救範圍。“本想回絕,但求助人解釋,去世父親的照片和視頻都在手機裏。”秦軍峰覺得,這是求助人對家人最後的念想,“我們還是決定出勤。”

圖為隊員們實施救援現場。 受訪者供圖

像這種本可以拒絕的施救,救援隊做過無數次。讓隊員們印象深刻的,是一次在汙水處理廠10米深的汙水池裏打撈一名輕生者。

惡劣的救援環境,秦軍峰和隊友們不是第一次碰見,但在汙水池底4米厚的淤泥裏撈人,其難度之大並不多見。“隊員們在寒冷天氣下整整打撈三天,只為讓死者入土為安,給家屬一份安心。”秦軍峰說,每每看到把人救出來,那種安心踏實感是無法言喻的。

如此的純公益救援,使救援隊在當地頗受稱贊。不少市民表示:“如果不是真正有一顆公益心,他們根本不會這樣做。”

圖為救援隊實施救援現場。 受訪者供圖

一隊人堅守讓公益路更長

記者采訪時,救援隊剛從具茨山和陘山救援回來,將裝備入庫、清點人數後,楊巧偉的心總算放了下來,“隊友每一次出勤,我的心都提著,直到他們安全回來。”

在隊裏,楊巧偉和秦軍峰是不拿工資的“上班族”。楊巧偉主要負責隊員信息登記、物料整理、出勤記錄等後勤保障。“老秦其實沒必要每天來,也沒工資。”話雖如此,但秦軍峰一樣每天堅持坐班,“因為他是隊裏的靈魂。”楊巧偉說。

“隊魂”秦軍峰幾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救援隊,80多歲的母親常常托給姐姐們照顧。對此,他也頗感內疚,“沒辦法,凡事不能兩全,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太多了,400多名隊友也是家人。”

“很多人覺得他不掙錢養家糊口,是不務正業。”楊巧偉這樣說老秦,她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自創隊起就參與其中,且一直甘居幕後,從未體驗過救援成功的“高光時刻”。其間,她還曾得到一份五六千月薪的工作,但僅半個月就毅然辭職。

“離開的那半個月很是煎熬,每天都操心隊裏情況,擔心隊員是否安全歸來。”楊巧偉說,重新回到隊裏,堅守好後方,自己心安,也給隊友一份心安。

楊巧偉的丈夫和上大學的女兒也是隊裏的誌願者,一家三口投身公益,“覺得家裏是滿滿的正能量”。

在貨運司機張麗想看來,藍天救援隊給了他一個為社會做事的平臺:“想去幫助人,但是不知道怎麼做,加入救援隊後,我獲得了很多助人的機會。”

7月下旬的抗洪搶險中,張麗想在一線一幹就是七八天,面對家人“生意還做不做了”的埋怨,他說“救災不結束,我沒心思掙錢啊。”

7月21日那天,張麗想本已和客戶約好在貨運的路上,但看到全國救援力量都在向鄭州集結抗洪,他再也無法前行:“我如果不回去參與救災,會後悔一輩子,掙錢可以晚幾天,但救人一刻也不能耽誤。”

談起在救援隊的感受,張麗想說,做公益不是掛在口頭說說,是要發自內心地去做,不圖名利,不求回報。“隊友們都是這樣,出勤都是自費加油吃飯,老秦更是這樣,他沒有收入,吃燒餅泡面是常事,一般人做不到他這樣。他就是我們的旗幟。”

秦軍峰則說,是眾多誌願者的辛苦付出,廣大慈善愛心人士的無私援助,還有新聯會這個平臺給與的歸屬感,鋪就了隊伍的公益路,他要帶領這支擁有“新”身份的隊伍,在堅定的步伐、明確的目標中,向著打造專業化、規範化、標準化、國際化綜合救援隊的方向努力,為社會做更多貢獻。(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