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下雨天走泥路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澎湃新聞首席記者 葛熔金

【編者按】:太湖南岸的浙江湖州山川清麗,生態基底優越。2006年8月初,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當地調研南太湖開發治理工作,強調“這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實現保護生態和發展經濟的雙贏,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十年後,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囑咐湖州“一定要把南太湖建設好”。湖州人民把“兩山”理念刻在石上,印在心裏,通過15年的持續推進,生態、生產、生活融合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創下多個全國第一,打出了“在湖州看見美麗中國”的城市品牌。澎湃新聞為此刊發一組相關報道。

湖州美麗鄉村連點成片。安吉縣委宣傳部供圖

沿50公裏長的濱湖大道而行,南太湖的旖旎風景盡收眼底。42條溇港從濱湖大道下穿過,訴說著湖州這座城市與太湖的千年姻緣。在吳興區織裏鎮的太湖溇港景區,從溇港的一支——義溇取湖水滋養的大片荷花開得正盛,不遠處是正在灌漿的稻田。

“改善生態環境也是發展生產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義之一就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這方面,鄉村的優勢比城市明顯,成本也低得多。中央提出的鄉村振興就是非常好的抓手,可以鄉村先行、影響城市,我把它叫做繼新民主主義革命、改革開放後的‘第三次農村包圍城市’。”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部教授張孝德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采訪時表示,中華文明從農耕、鄉村開始,這樣一個巨大的歷史力量決定了近代以來中國的重大變革都必須有農民、鄉村出場,沒有鄉村的現代化將是無根的現代化。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湖州從鄉村治理抓起,在全國率先建設“美麗鄉村”,星火燎原、連點成片,進而實現全域美麗,“美麗”也成為湖州的重要資本,不斷回饋著這座城市。

活著的千年溇港

從太湖溇港景區的制高點可以一覽太湖風光。澎湃新聞記者 葛熔金 圖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萬家。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清代詩人阮元的《吳興雜詩》描繪了交錯的水系環繞湖州,成就著魚米之鄉。

湖州所在的苕溪衝擊平原夾在天目山、太湖之間,夏季山洪行經,冬季湖水倒灌,曾布滿沼澤、灘塗,直到先民開鑿出一條條伸向太湖的溇港。

龐大細密的溇港系統是太湖流域特有的水利工程,始於春秋,南宋時成熟完善,綿延至今。它包括溇港、橫塘、堤防、圩田等設施,在每條溇港水道匯入太湖的尾閭處均建有水閘,上遊遇洪澇時水閘開啟,將水排入太湖;太湖水漲時關閉水閘,防止湖水內侵。旱季溇港水位降低,水閘開啟,引湖水流入,供圩田內的居民生產生活之用。

“溇港還有一個精妙的細節——入湖河道都整齊地折向東北方。每年冬季湖區盛行西北風,風攜水、水裹沙撲向南岸,溇港入湖口朝向東北,所泄水流就可以從側面將南來的泥沙重新衝入湖中,防止停淤河道。”溇港景區負責人畢堅鴻說。

溇港一般是南北走向,以東西向的橫塘連接,形成獨特的太湖圩田,水行於圩外,田成於圩內,根據圩田內水位的深淺養魚、種稻、養荷花、種桑樹,形成“桑基魚塘”、“稻魚共養”等生態養殖鏈。

“太湖溇港傳承千年,到今天都在水利、灌溉上發揮重要作用。”湖州市水利局建設處處長王旭強說,歷史上南太湖有73條溇港,目前保存完好、與太湖相連的還有42條,其中19條建有閘門,由水利部門調度,平衡市內河道與太湖水位。

溇港的一支——義溇滋養的義臯村。澎湃新聞記者 葛熔金 圖

中國鄉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農耕文化高度契合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織裏鎮伍浦村因古伍浦溇而得名,有四條溇從村裏經過,是太湖溇港最多的一個村。村總支書記盧雲旗介紹,村民主要養殖鱸魚和大閘蟹,鱸魚的養殖收益遠高於大閘蟹,但養殖廢水會導致水體富營養化,而大閘蟹養殖基本不產生廢水。為此,村裏一方面集中處理所有鱸魚養殖廢水,一方面逐年減少鱸魚魚塘面積,近5年來減少100多畝,占養殖總面積的15%。考慮到溇港內水草過多會對水質產生影響,每年專門投放數萬蟹苗進行生物清理,保持水質清潔,“我們是吃太湖飯長大的,絕不能讓汙水從溇港流入太湖。”

在伍浦村,65歲的宋松元家四代參與治水傳為佳話。宋松元的父親宋阿榮1950年代曾擔任生產隊長,村裏進行溇港清淤,他總是第一個跳下水去。宋松元研究“土辦法”遏制藍藻,並促成村莊汙水全部納管,他的兒子、孫女也是治水生力軍,定期巡河,監控河道水質。

織裏鎮義臯村被譽為“溇港文化帶的明珠”,保存著原生態古村落。2014年起,村裏修繕舊宅古橋,重新開挖運糧河,溇港文化展示館也已初具規模。據畢堅鴻介紹。以義臯、伍浦、廟兜三個村組成的太湖溇港景區還將在圩田內種稻,還原桑基魚塘的樣貌,“讓遊客感受到‘活著’的溇港,體會農耕文化中生態循環、順勢而為的理念。”

王旭強告訴澎湃新聞,湖州市人大常委會正對太湖溇港保護一級立法進行調研,通過立法保護讓活著的溇港更加精彩。

“美麗鄉村”由“盆景”到組團打造

安吉橫山塢村黨群服務中心。澎湃新聞記者 葛熔金 圖

壯年知幾到,幽徑喜重尋。異世桃源路,暮春梅子林。屏山森秀色,槃澗漱清音。迤邐窮幽渺,山行不厭深——南宋詩人衛宗武的《過安吉縣梅溪》描繪了湖州安吉縣的秀麗山色,恍若進入桃花源。

安吉是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的發源地,2015年領銜制定了國家《美麗鄉村建設指南》。很難想到,在20多年前以太湖流域工業汙染源達標排放為目的的“零點行動”中,它曾被列為治理重點區域。

“那次被‘黃牌’警告讓安吉痛下決心,從‘工業立縣’轉向‘生態立縣’。”縣農村農業局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科原科長李健說,2001年安吉出臺《關於“生態立縣——生態經濟強縣”的實施意見》,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提出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的“千萬工程”,更為安吉的鄉村治理指明了方向。橫山塢村是安吉打造“美麗鄉村”的明星村,集聚十多個休閑旅遊項目,獲得過中國十佳小康村、省級全面小康示範村、中國美麗鄉村精品村等榮譽。今年7月,國家文旅部、發改委確定第二批擬入選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錄,橫山塢村位列其中。

“我們的入村道路以前是泥路,下雨天三輪車都騎不進來,垃圾靠風刮、汙水靠蒸發,還有很多露天糞坑。”村黨總支書記蔡明福說,2001年後村裏開始整治,修建村道,對垃圾集中定點投放,治理汙水排放,還陸續對供水、電線等進行美化,2008年後進行了墻體4D彩繪,在公共區域造景,“現在鄉村美了,我們把重點放在豐富村民業余生活上,組織村民參與文化體育活動,豐富精神需求。”

到2008年,安吉187個行政村基本解決臟亂差,接著在全國率先提出建設“美麗鄉村”,計劃建成“村村優美、家家創業、處處和諧、人人幸福”的新農村樣板。李健說,安吉用5年時間就實現了95.7%的美麗鄉村創建,2013年接力開展“美麗鄉村”精品示範村打造,目前精品村已全覆蓋,村村有便民服務大廳,多數有文化禮堂、老人日間照料中心、體育活動場地,50%以上的村有電影院等,“城裏有的農村基本有,農村有的城裏反而沒有。”

長興縣北湯村每月在公示欄通過紅榜、黑榜公示垃圾分類情況。 澎湃新聞記者 葛熔金 圖

除了硬件設施,美麗鄉村打造中更重要的是“軟體”,其中推行垃圾分類可謂難度最大的一項。

湖州長興縣金耀再生資源利用公司是該縣唯一負責廚余垃圾回收的企業,據行政主管俞鵬介紹,目前長興農村垃圾分類準確率普遍在85%以上,不少村超過90%,遠比縣城高,不少鄉鎮做到“垃圾不出鎮”。

“我們村2015年起推行垃圾分類,放了多組易腐、非易腐垃圾桶,但每次收運,垃圾都是亂的。後來改變思路,在每戶人家門口放一組易腐、非易腐垃圾桶,還是有不少村民隨意投放。”林城鎮北湯村婦聯主席陳彩琴說,村裏又實行公示制度,每天在村民群公布垃圾分類情況,每月再以紅榜、黑榜公示。

“農村是熟人社會,落在後面的人都覺得難為情,漸漸地,大家對垃圾分類從不適應轉向習慣。同時,村裏也進行獎勵,年底開村民大會時對垃圾分類優異家庭給予‘最美北湯人’獎勵和一定的獎金,還開設兌換點,把可回收垃圾送到兌換點可以換取生活必需品。”陳彩琴說,現在北湯村的垃圾分類準確率已超過95%。

林城鎮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站是“國家級資源化站點利用示範基地”,負責人朱國民告訴澎湃新聞,因為養殖業發達,林城除了生活廚余垃圾還有較多動物糞便要處理,他們通過高校指導的“陽光增肥房處理技術”,將廚余垃圾、動物糞便制成有機肥,無償提供給農民,做到“垃圾不出鎮”。

2021年1月,浙江公布2020年度全省新時代美麗鄉村示範縣名單,湖州率先實現省級示範縣全覆蓋。“作為美麗鄉村發源地,今年湖州的美麗鄉村建設開始升級,以往是單個發展,打造一個個盆景,今年要求組團式發展,統一規劃設計,打造連片風景,串珠成鏈,實現全域美麗。”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楊中校說,首批11個組團的規劃已啟動,今後每年將推出10個組團,預計2025年覆蓋全市鄉村的1/3。

“最值錢的就是眼前的風景”

長興太陽能光伏項目,發電的同時魚塘可正常使用。長興縣委宣傳部供圖

山從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麗地,人生只合住湖州——這是元初詩人戴表元的《湖州》。如今,青山秀水日益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資本。

湖州德清縣莫幹山鎮仙潭村的“漫步山鄉”民宿老板陳建強送走上海客人呂先生,又擺弄起滿園花草。民宿2015年10月開業至今,呂先生已入住16次。

陳建強20歲出頭就離開老家仙潭村,在城裏做過理發師、廚師。2014年,老家的房子翻建,他決定開辦民宿。“我想,外面來租農居開民宿都能盈利,自己的房子改造肯定也可以做。”陳建強說,開業當天,8個客房只有一個空的。

避暑勝地莫幹山鎮是國內民宿密度最高的區域。“全鎮沒有工業企業,最值錢的就是眼前的風景,我們只有更用心地保護好生態,才能有持續的收益。”莫幹山國際旅遊度假區管委會副主任戚麗芳說,目前全鎮民宿從業人員超過6000人。精品民宿平均入住率70%以上。

高端民宿掩映在莫幹山的綠水青山間。 澎湃新聞記者 葛熔金 圖

2007年前,莫幹山鎮還沒有一家民宿,全鎮守著綠水青山,靠毛竹、茶葉、果園等純農產業以及幾家工業企業為生。2007年,改造農舍建成的“裸心鄉”拉開莫幹山民宿的序幕,到2012年民宿達到30多家。2013年到2017年,民宿業進入井噴期,外來資本租農居改造,本地村民改造自家農居,民宿增加到550個,近幾年增速有所放緩,目前有800余家民宿,70%以上由本地人創辦。

“民宿讓在外闖蕩的人回到鄉村,村裏有了生氣。”仙潭村村支書沈蔣榮說,2014年前村裏留下的基本是老人和小孩,現在村裏573戶人家,有150家民宿,80%以上是本村人開的,本地人的民宿中又有80%是返鄉人員辦的。村裏每年接待遊客15萬,旅遊收入超過7000萬元。

“我1997年離開老家安吉,在深圳、杭州從事設計工作,在城市生活10多年,每天看到的都是高樓、玻璃幕墻。我想,在哪裏都可以做設計,就和妻子回了家鄉,開始只想找個地方建工作室,但在橫山塢村看到半空置的農居,有了改造的衝動。”“小癮半日村”老板陳谷說,2016年後他已推掉數千萬元的設計業務,將主要精力放在村落改造上,這裏的34幢農居被打造成35個業態:民宿、餐廳、親子手工坊……“不是我自己經營,而是招募同樣對鄉村生活有情結的人。五一假期,這裏一家咖啡廳一天賣出1200杯咖啡。兩幢農居原來有豬圈,一個被改造成客房,淡季1280、旺季1980,還供不應求,另一個被改成日料餐廳,也很受追捧。”

2015年至2020年,湖州的民宿從1721家發展到2942家,增長71%;客房從1.9萬間增長到3.2萬間,增長66.5%;營業收入則從7.7億增加到58.1億,增長656%。

生態資源不僅讓民宿業賺到了真金白銀,也讓湖州農村各領域、產業都有較快增長。“很多學校、企事業單位的蔬菜定點配送基地在我們村,去年村裏引進的10個項目都涉及農業,就是因為藍天綠水使這裏的產品有天然的附加值。我們要守好生態這條底線,不能砸自己的飯碗。”織裏鎮伍浦村黨總支書記盧雲旗說。

“十三五”時期,湖州市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從129.3億元提高到149.5億元,2019、2020連續兩年增幅列全省第一,在全省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水平綜合評價中“六連冠”。2020年,湖州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244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1.66:1。

責任編輯:謝春雷

校對:欒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