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疫情期間,很多人隔離在家辦公,同時又肩負著照顧孩子的重任。如何在不影響工作的同時,和孩子平和的相處;又如何在安排好他們日常的同時,避免無休止的衝突。這是本文關註的重點。

夢境給我的反饋

不得不說,當我們痛斥孩子時,痛斥的當下是痛快淋漓的,但絕大多數父母,事後又常常是心懷愧疚的。這樣的情節總是在我們的家庭中反復上演,我們的內心在一遍遍刺激後又一遍遍的歸於平靜,有些人甚至開始變得麻木。

疫情期間,很多人將要和孩子長久的呆在一起,因此我們急需要解決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的難點在於,我們要在自己也煩躁的時候,去心平氣和的處理孩子帶給我們的難題,而這恰恰是一個人成熟的表現。

最近,我常受此困惑。

比如昨天,好不容易(快遞走了20天)買回來的橡皮章——寒假作業,輔導孩子弄了一塊,我就忙工作去了,可當我再次從書房出來時,卻發現小家夥一直在聽一個段子節目,橡皮章早扔到了一邊!

我也有自己的工作,不可能一直陪著他,他很清楚,但卻不會理解你,遇到點困難馬上放棄,難道還等著我幫他弄完不成!......情緒醞釀中,我的怒火慢慢燃燒,簡單的批評逐漸轉化為一頓狠狠的責罵。

事後,我覺得自己太情緒化了。要知道尋求輕松,這是人的本性,自律本來就是反人性的。你要求一個未經世事的孩子,達到這麼高的自律,未免太苛刻了!

回過頭來看,極大的可能是,我把自己工作中的焦慮轉嫁到了孩子身上。如果真是這樣,那就太可怕了,因為我最近的表現都不好。

但,我又該怎麼做?不去說,任其由著本心隨便來,我想也是不行的。在家裏學習,我們也不能被懶惰的天性打敗呀!再說這場戰“疫”還不知道要持續多久!

如何把握這個度?我所面臨的根本性問題是什麼,如何解決?我又該如何避免對孩子的一次次不良影響?而突破這些問題的關鍵點又在什麼地方?

......當深陷各種困惑時,我常會求助自己的夢境,向它們尋求答案。

我想你一定難以理解這種行為。所以我有必要稍作解釋,這是前幾年學習心理學時,從弗洛伊德和武誌紅那裏得到的啟發——夢是潛意識的一種自我表現,向夢尋求答案,其實是在探尋自己的潛意思。當然,很多人並不信這一套,比如我老婆,她寧可去查周公解夢,也不會尋求我的幫助。

心理學解夢的基本原則是,在放松狀態下,通過夢境引導出自己的潛意識,這個潛意識可能是畫面感的,也可能是身體的某種感覺。

自我的剖析

昨晚的夢中,我們幾個家庭結伴出遊,去的地方類似遊樂場,所不同的是,各個項目被分在不同的區域,而各區域間的距離又比較遠。一開始,壯壯就對大家一起玩的那個項目不感興趣,非要去其它區域看看,僵持不下時,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怒氣,此時卻不期而遇了一位我的高中同學,他們說以前來過這裏,確實沒什麼好玩的,於是我又毫不猶豫的順從了兒子的心願,結伴到了下一個地點。

這樣的夢境,最近幾年,總是反復出現。它想表達的意思已經非常清晰了,我受別人的影響不允許孩子去其它地方,同樣,又受別人的影響同意了孩子的請求。這個過程中,我一直受別人的影響,個人的意誌從來沒有得到體現,孩子的想法我也從來沒有考慮。

而每個人都想體現自己的意誌,也就是都想去做自己,不受別人的影響。但我一直受別人的影響,又委屈了孩子,所以,夢中展現出的憤怒,可能是對孩子的,更可能是對自己的。這和現實生活中的情形 是一致的,我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但反過來,我又會試圖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去影響、進一步是控制別人。

這個夢境直白的告訴我,我的這些行為仍然是不自信、自卑、不敢做自己的表現。

不要讓別人牽著鼻子走

做自己怎麼就那麼難?!

做自己,意味著自我的解放,但同時也意味著要為自己所有的行為負責。而長久以來形成的處事態度,已經深刻的影響到了我,無時無刻、深入骨髓,體現在生活中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中,選擇隨波逐流,責任可以推給別人,又不用動腦子,看似有著莫大的好處,可這樣的情緒,讓我糾結了好多年。

我現在把這種情緒總結為,自卑情緒下極度渴望外界的認同,但最需要的卻是內心的自我成長。

不知道你會怎麼看待我這樣的人,我現在是比較坦然了,這是我的性格特點,從小到大都是如此,直到現在,我仍然無法避免這樣的影響,所以總是刻意從行為上回避它:從不主動去問別人孩子的學習情況,也不去關註別人的曬娃......因為那些都可能成為我要求孩子的借口。

不知道是不是受了上輩人與我們缺乏溝通的影響,我們這一代人,能活出自己的並不多,整體都特別愛隨波逐流、特別愛比較、特別沒有個性,比如,疫情期間在家學習的這幾天,我們依然能夠聽到大量這樣的聲音:別人寫字挺漂亮,你也要寫好點;別人一天寫那麼多,你為什麼就不行;你看xxx今天也做家務了,你看xxx每天都在堅持鍛煉......

我們需要向別人學習,但更需要的是,看向自己的內心,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很多時候,我們對於極其重要的事情,比如自己的職業規劃、孩子的學業計劃......並沒有多少自己的想法,並且好像也不打算去有什麼想法,但對於買哪包零食卻常常要琢磨好長時間。這看似諷刺,卻極具普遍性。

這裏暗藏著一種可怕的理論,就是推卸責任。因為即便錯了,也不是自己的問題,而是別人的問題。

可孩子的學業,怎麼能成別人的問題呢!我們以前把老師比作蠟燭,燃燒、奉獻!現在來看,教師越來越像一個普通的職業,並沒有差別性的高尚可言,事實上,你也不應該要求人家無私的奉獻。如果我們繼續沿用以前的思維,就會掉入到一種誤區——孩子的成長是老師和學校的事情。

這類言論現在依然非常多,比如抱怨老師留的作業太奇怪,都是留給家長的——配合,懂不懂!就是要通過這種方式,強迫你家長加入到孩子的教育中。

現在的老師,總是在強調配合,配合學校、配合老師。你自己的孩子,你自己都不關心,怎麼可能指望老師關心呢!這倒也好,逼著家長們動腦子,去開發自己的天地,而不是永遠隨波逐流。

我們要按照自己的思維,去挖掘自己內在的優勢,不能讓表面的浮華掩蓋了內心的真實,更不能用假忙碌掩蓋了自己的低效率。

我是石頭聊家庭教育。

我希望自己能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家長,能和所有關心孩子教育的家長們,共同成長。

文中圖片侵刪,請聯系作者石頭聊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