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金剛石夢境分析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我是共產黨員”系列報道

看那萬山叢中一簇紅

——巫溪鹿頁一號井鉆探始末

程 華

機器轟鳴。突然,大地震顫,塔井傾斜······“轟隆隆!”二三十米高的塔井如鋼鐵巨獸轟然倒下,漫天塵霧吞噬了地面上的人······

“啊!”張再民翻身躍起。月光如水,浸入窗口,鋪瀉一地。夜,那麼靜。什麼都沒發生。

最近,他不止一次從噩夢中驚醒。上次夢見鉆桿不堪重負,斷裂了。沒想到幾天後,深進地下的鉆桿真的斷了,所幸未造成大的損害······

畢業於成都理工大學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的張再民很清楚:鉆進加深,鉆桿越多,負荷越重,地質情況愈加復雜,風險必然增大。2555米,此次目標孔深在他所在的重慶一三六地質礦產公司史上前所未有。

自2012年進入公司後,勤奮好學、踏實沈穩的張再民很快嶄露頭角,短短幾年從普通員工到行政助理再到建設工程公司總工程師,並擔綱多個鉆探項目。但此次鹿頁一號井的鉆探難度不同尋常。

位於巫溪縣白鹿鎮石院村的鹿頁一號井,項目委托方為中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廊坊分院。此次鉆孔目的,簡單說就是從不同地深連續提取巖芯供專家分析化驗,最終預測該地區頁巖氣資源量,為開采規劃設計提供科學依據。研究院專家們分析認定,該鉆孔設計深度為1950米。

幾十米高的塔井必須安置於不小於40×50米的平地上,要考慮交通條件能否承受設備轉運,要考察場地上方有無高壓線、民用照明線······2020年8月,一群人跋涉於崎嶇山間,衣服幹了濕濕了幹,多日後敲定場地——距白鹿鎮幾公裏一座海拔800多米的山上。

接著平場、轉運。一輛輛滿載大型設備的重卡、吊車進山了。九米長的井架車緩行於崇山峻嶺間,盤山路一側,是深不見底的峽谷······

一周後設備全部運抵。安裝調試機器,調泥漿配電力······紅色安全盔工作服,如一蔟簇火焰在莽莽青山間躍動。天熱,但頭盔、長袖工作服、專用勞保鞋必須全副武裝。揮汗忙到9月5日,陽光漸少了芒刺,鉆井正式開始了!

(重慶一三六地質礦產有限責任公司建設工程公司員工在鹿頁1井鉆機前慶祝新記錄的誕生)

鉆探隊共24人,除項目負責人張再民、機械維修工、電工、司機、專職安全員等後勤人員外,15名工人分三個小班,每班五人12小時三班倒,即便淩晨也不間斷,防爆燈照得四周如同白晝,機器隆隆轟鳴向著地層深處不斷掘進!

這只是萬裏長征邁出了第一步。

常年匐身大地的地勘人,用目光,用雙足,用設備去調查,去勘探,去破解大地深處的秘密。而看似平穩的地層下,情況幽深復雜,變化莫測。

開孔不久便遇“攔路虎”——奧陶系、寒武系地層。在沈硬的鉆頭鉆鑿下,松散的巖層如豆腐塊一樣破碎、掉塊、垮塌,瞬時裹死了鉆桿,無法繼續深進;井中時常“上吐下瀉”:滴水、漏水、漏石,泥漿被稀釋造成黏度不夠,極易燒鉆導致鉆頭報廢,鉆桿偏移導致鉆孔報廢······最艱難時一天連一米都鉆不下去。

但機器不能停。一旦停機,柴油機停轉失去動力,井下鉆具會因沈砂而抱死,也會直接導致鉆具鉆孔報廢,給國家造成巨大損失。

張再民日夜在現場帶領工人解決問題:根據外溢泥漿狀態判斷井下情況,連續置換被汙染的泥漿並調整性能;下導管不行,就拔出導管,擴孔,改用更大口徑導管,擋住掉塊、垮塌······一個多月後,鉆機衝破破碎地層的圍堵,漸漸鉆到地下100多米。

(下鉆)

接下來一段地況相對穩定。待鉆進到1240米時又出現異常:地下泥漿被汙染變成黑色,還不時散發出臭雞蛋的味道。

是什麼汙染了泥漿?會不會是致命的硫化氫?硫化氫如猛虎,深藏在高壓地層中,一旦泄漏噴發,後果不堪設想!2003年開縣特大井噴事故的警鐘猶在回響,200多人死亡的慘痛教訓成為一道觸目驚心的安全生產警戒線。盡管開工前在井口和井中分別安裝了硫化氫監測器和防噴器,全體鉆工也接受了嚴格安全培訓並持證上崗,但地下情況並非事事都能預判。

“必須對所有工友負責,對周邊居住群眾負責!”反復取樣檢測、比對研究······警報最後解除,兩眼血絲的張再民才長籲了一口氣。

茫茫大地似乎一直在為難野外工作者。當孔深超過1800米後,新難題又來了:淺層中一碰就碎的“豆腐塊”變成堅硬的“金剛石”,導致取芯困難。在提升巖芯的過程中,取芯內管一旦碰撞到硬核巖壁,好不容易取出的巖芯就會破碎,給地質分析研究增加難度。

而深層取芯更考驗水平。新老地勘人多年技術和經驗發揮出強大作用,一個個小發明土辦法派上了用場——通過改進繩索取芯工具內部的卡簧結構,取芯成功率大大提高,一根根巖芯全須全尾見了天日,其中單管超過4.5米的巖芯有好幾根。

(出芯操作)

在地勘人的職業傳統中,上下合力衝鋒一線從無“官”“兵”之分。作為黨員、總工程師的張再民如此,作為公司副總經理兼建設工程公司經理的王東同樣如此。轉業於部隊的王東幹鉆探已27年,作風硬朗、辦事果斷,屬於從一線幹起來的領導,這次也不例外:從設備購買、轉運、吊裝、開工到最後終孔,他風風火火在現場忙了三個月,和大家一起曬得比巖芯還黑。他很少提及自己,但說起九O後愛將張再民卻豎起大拇指:“看技術高低,取芯水平絕對是重要標尺。單管取芯4.5米沒斷裂,七八根喲,公司幾十年來第一次!創紀錄,高水平!”

隆冬已至,天寒地凍,那一簇簇火紅色仍然活躍在蕭瑟山間:操作室、值班室、電控房、井口、塔尖······地面作業苦且險,塔尖作業不但苦且危險度更高,除常用勞保配備,安全帶、防滑鉤一個不能少。工人劉小俊在狹小的操作臺上一站十幾個小時,手動起鉆、放鉆,不能坐也不便離開,小解便拿礦泉水瓶子就地解決。作為井隊“上層建築”,夏季只差一撮孜然就是燒烤,冬季經霜沐雪又變成冰棍。“習慣啦!”每當說起“等鉆到1950米就能回家陪老婆”時,這個身高1.85米的漢子一臉憨笑:“快了,快了!”

然而,誰也沒想到,原本近在咫尺的勝利將變得有些模糊和遙遠。2月1日,終於鉆到1950米設計深度,然而經專家反復對比巖芯和區域資料發現,目前孔深距真正目的層位尚差約600米。

繼續鉆進?按1950米要求配備的設備已達工作極限,哪怕再往下一米都可能不堪重負全線崩潰。再者,深度不斷增加,地質情況愈發復雜,各種風險成倍攀升,地面人員包括附近村民的安全如何保證?

半途而廢?前期努力和資金投入就打了水漂,一三六幾代人積攢的信譽口碑必然受損,更重要的是,中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經國家審批通過的重大研究項目就要擱淺!

打,不打?一時舉棋難定。鹿頁一號井只得停工,起鉆,關機,等待指令。但大型機器必須留足四個人24小時守護。

再過幾天就春節了。誰走?誰留?又是個艱難選題。

辛苦數月,誰不是歸心似箭?常年出沒於深山老林,日曬雨淋、住帳篷集裝箱都不算個事,如今後勤保障也不可同日而語。可保障再好也比不上老婆孩子熱炕頭,再苦也苦不過兩地分居的寂寞,苦不過無法照顧家庭的內疚。項目一上幾個月甚至大半年不著家,個中滋味,行外人誰能體會?

“說句玩笑話,兄弟們在一起比跟自己老婆在一起的時間還長,哪個生病了,工友們爭著端茶送水送去醫院,簡直是相依為命啊!”王東說笑中隱隱夾著一絲苦澀。

“我是黨員,我留下!”53歲的機長兼班長伏誌榮站出來:“年輕崽兒些趕緊回去陪老婆!”

“還有我!”兩名黨員跟著站出來,一名工人也跟著留下。

2月10日,大年二十九,大部隊回撤。大山靜了,只有冷雨裹著細雪無聲飄落。

除夕夜,一個工人跑廚房炒一盤回鍋肉、一道素菜外加一缽湯,把熱飯熱菜端到井架下面值班室:“來來來,團年飯還是要吃的噻!”

四人圍坐桌前,自拍合影發給家人,然後吃了一餐簡單的“團年飯”。

“過年都不喝兩口呀?”伏誌榮的老伴語音問他。

“值班哪能喝酒?”伏誌榮大聲道:“老太婆你放心,等井打好了我就回來了!”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鄉照在邊關······”工人荒腔走板唱。“行了行了,就曉得吼這兩句······”伏誌榮笑著調侃,眼圈卻濕了······

回城的也沒歇著,一系列嚴謹復雜的論證開始。這600米打還是不打?風險在哪裏?危險在哪個環節?包括張再民在內的技術人員與機器廠商反復商討、提參數、做驗算……最終,同廠家共商對鉆機參數大幅度改進後,鉆機能夠達到新的技術要求。在此基礎上,公司向中石油方承諾:我們有能力有實力再鉆進600米!

為給一線員工當好參謀和後勤,一三六地質隊地質與能源研究院黨支部書記、院長周中成輾轉從山西坐火車趕到廊坊,專程與中石油方洽談再鉆600米具體事宜······一切準備工作緊鑼密鼓進行中。

2021年5月10日,停鉆三個多月後,原班人馬攜新設備再赴巫溪。

這次,張再民既激動又有些緊張。用φ127mm口徑鉆具鉆到2555米深度,一旦成功必定刷新一三六的歷史記錄。可接下來會有怎樣的考驗等著他們?被年屆半百的老鉆工昵稱為“小娃兒”的他,能否扛住這副壓肩重擔?

準備工作整整一周方才就緒。5月17日淩晨四點,隆隆機器聲劃破大山的靜謐,鉆探再次啟動了!

(判定巖性)

全班人馬尤其張再民的壓力如影隨形。工人能三班倒,但張再民不行。每日早上五點半起床,六點向公司上報頭天的施工進度,隨後趕去現場開交接班會議、處理各種復雜的技術問題,不時與當地政府以及村鎮協調各種相關事宜,直到晚上11點才回到租住的農房。即使淩晨兩三點,他也常被對講機驚醒:“又漏石了,堵不住!”“快來!防噴監測器報警!井口已關閉,節流閥已打開······”他翻身躍起,抓起工作服、頭盔朝工地飛奔……而在主城也不時盯著監控的幾個領導也緊張起來:“怎麼淩晨兩三點那麼多人在現場?”所幸,險情被及時排除了。

(判定巖性)

張再民一顆心起起落落。也許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於是出現了文章開頭那一幕。不,絕不能讓夢境再成現實!

六月,夏季又至。鉆進越來越深,每往下4.5米便加一根4.5米鉆桿,鉆桿每米重18公斤,如今地下上百根鉆桿重量可想而知。“起桿、放桿,動作必須輕,嚴禁重起重放!”盡管預先做了各種測算,制定了好幾套預案,但深層地下隨時可能出現異常。“我們必須嚴之又嚴慎之又慎,不漏過每個細節,把風險壓到最低,絕不能發生安全事故!”

(百日行動項目安全大檢查)

一米、一米······鉆深進入倒計時,所有人期待又緊張。每班除班長在操作室,其余四人露天作業全身汗濕,還不時被起桿時噴出的泥漿濺成“灰人”,有人一小時連換四套工作服······在最後衝刺階段,王東常駐項目部現場,他要和大家共同戰鬥迎接最後勝利,同時也給伏誌榮帶來一個好消息。

從事鉆探工作30多年,伏誌榮事事挑大梁,急難險重搶著上,是煤炭系統裏的全國勞模,人稱“伏勞模”。鉆至2300米時,王東告訴他:“恭喜恭喜!重慶市工會分配給單位一個去西安修養七天的名額,經集體研究名額歸你。”

伏誌榮眼睛一亮,又暗下去:“算了,不去。”

“我說伏勞模,這可是國家對各行業優秀代表的關懷獎勵,費用也不用你掏腰包,不去多可惜呀?”

伏誌榮粗起喉嚨:“我想去喲!但離目標深度就100多米了,我班長哪能離開?再說這可是一三六鉆得最深的一口井!過兩年我就退休了,恐怕再沒機會參與打出這麼深的井了,我想守在這裏分享一份自豪啊!”

一身泥,一身汗,每個人“釘”在崗位上,操控著、感知著鉆桿與巖層交纏、咬合、衝刺、突破,一點一點,逼進、再逼進······

7月1日,下午4點33分零5秒,儀表盤清晰顯示:鉆孔井深2555.18米!

(鹿頁1井職工在橫幅上簽名留念)

歡呼驟起:“安全完鉆嘍!可以回家看爹媽陪老婆娃兒嘍!”“嗨!幹了一輩子鉆工,這回絕對是本人最光榮最硬氣的一次!”

張再民像對大家,又像在自語:“八個月啊,人沒掉皮機器沒掉漆。我們沒有出一起安全事故,沒有一起!”

“好樣的,小夥子!”王東拍拍張再民肩頭,大聲道:“祝賀兄弟們!謝謝兄弟們!我們終於為建黨百年獻上了一份厚禮!”

(組織項目部黨員觀看建黨一百周年大會)

掌聲、歡笑聲飛出操作室,飛出塔井,飛向遠山。大地遼闊,群山連綿,那一簇簇躍動的紅,就是大山深處最嘹亮的歌······

(重溫入黨誓詞)

【後記】

7月3日,拆井工作順利結束。

據悉,鹿頁一號井φ127mm口徑終孔深度2555.18米,創一三六建隊以來同類鉆孔最深記錄,也是川渝地區同類鉆孔最深紀錄;其次φ127mm口徑全孔取芯,且單管取芯4.5米未斷裂,這一業績刷新了公司幾十年來的記錄。同時,該井鉆孔首次采用DB30智能鉆機完成,標誌著一三六地質礦產公司由傳統人工操作向智能型機械化操作成功轉型,也標誌著一三六人的巖芯鉆探施工技術與管理工作水平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作者系中國作協會員)

版面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