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天上神仙進家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俗話說:“二十三,祭竈官”。臘月二十三過小年,不論城市或鄉村,都有祭竈王爺的習俗。而在鄉村,祭竈神的儀式會比城市裏更生動鮮活。為啥要祭竈神呢?說法是蠻多的,竈王爺在大家夥兒眼中既非純粹的鐵面無私,也不是專打“小報告”的小人,而是一位通情達理、圓滑世故、能夠替人消災免禍的“好好先生”。

張延偉|文

為了一家人來年的幸福

小年要好好“賄賂”竈王爺

“祭竈”作為我國民間一項影響深遠、流傳極廣的傳統習俗,在周代就已流傳開來。

即便到了現在,農村人在臘月二十三這天仍然“祭竈”,盡管方式方法已有所不同,但足見從古到今人們都對竈神非常崇敬。

竈神被人們尊稱為“竈君司命”,傳說中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竈王府君”,專門負責管理各家的吃喝事宜,是人們心目中的保護神。

以前農村人們蓋房,差不多都要在竈間東墻壁上設一個“竈王爺”的神龕位,其實這個神龕也就是在竈臺上方的墻壁上留置一個一尺見方、半尺深淺的框臺,裏面供奉竈王爺和竈王奶奶的神位,所謂“老竈爺面朝西,金銀財寶往家飛。”

神龕裏有擺放竈王爺石膏塑像的,有用紅紙或黃表紙寫上“供奉竈君老爺之位”的,現在一般張貼印制精美甚至是“燙金”的竈王爺竈王奶奶畫像,畫像兩側還印著諸如“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來”等聯句,橫批是“一家之主”或“四季平安”等。

傳說竈王爺自上年除夕就一直保護和監督著全家人,到臘月二十三回天宮向玉皇大帝匯報一家人的善惡德行等,玉皇大帝根據竈王爺的匯報,將這家人新的一年應得的吉兇禍福交於竈王爺之手帶回。

由此看來,竈王爺的匯報直接關系著一家人來年生活質量的好壞,平時和竈王爺搞好關系十分必要。

人們除了在日常節日好吃好喝供奉竈王爺,在臘月二十三這天更要奢侈一回,千方百計“賄賂”他,就是“祭竈”。

祭竈一般在晚飯時進行,而且有很多講究。打我記事起,奶奶或母親總要在二十三這天晚上做一鍋面葉兒加面條,而且總會多放一些肉在裏面。

在做飯的間隙把上年貼的竈王爺神像小心翼翼地揭下來,把新“請”的竈王爺神像貼上去,名曰“換衣裳”。

等飯做好了,先盛上滿滿一大碗放在竈王爺神像面前,上面擺雙筷子,再把竈糖、火燒、煮熟的“刀頭”肉禮、裝滿白酒的酒杯等一一擺好;接著把給竈王爺準備的“坐騎”——一只大紅公雞用紅布條拴著腿,把公雞兩只翅膀交叉著壓合在一起。

然後開始點燃黃裱紙錢,同時把舊的神像一齊燒了,嘴裏念念有詞,大意是:“老竈爺辛苦一年了,平時好吃好喝都想著您哩,今兒二十三祭竈哩,給您換新衣裳哩;面葉兒、面條、竈糖、火燒、肉您盡管吃,好酒也喝吧;吃好了、喝好了,騎著大紅馬上天去,拜托您到時候給俺家多多美言幾句,明年繼續保佑家裏一切平安、順順利利。俺全家記著您的大恩大德,好吃好喝一定都想著您......”之類。

隨後把酒杯裏的酒一一澆在公雞頭上,公雞撲騰幾下,說明竈爺已領會了主人心意,酒足飯飽騎“馬”上天“言好事”去了。

我們這些孩子早已垂涎欲滴,這會兒才能享用竈王爺“吃”過的竈糖、火燒和飯食。

奶奶說,吃面葉兒和面條代表“錢串兒”,吃發面做的火燒寓意來年“大發”;給竈王爺吃“竈糖”有兩層意思:一是讓他吃些甜食,多說些甜言蜜語;二是讓竈糖粘住竈王爺的牙,免得他喝醉後胡言亂語。

竈王爺奉命“查戶口”

認的“幹親”也得去祭竈神

小年除了祭竈神,還有走“幹親”的習俗。

村裏到了傍晚時分,鞭炮就“劈裏啪啦”地響個不停。小時候,我感覺奇怪,問父親咱家為啥不放鞭炮。

父親說,放鞭炮的都是認有幹親的人家,“幹兒”來向老竈爺“報到”哩。

解放前農村生活條件差,醫療條件落後,特別是小孩兒家有個病患什麼的醫治不及時、耽誤病情,就夭折了。

老人們迷信,說這是孩子是“命瓤(弱)”。所以孩子一生下來,家裏人都要找一位算卦先生給孩子掐“八字”,看看命中五行是否欠缺。

然後根據五行中缺少的,尋找一個合適的人認作“幹大(爹)”,與“幹大”五行形成互補,由此便可命運昌達、高枕無憂了。

五行缺木、缺水、缺土的,就選擇村頭長勢旺盛的大樹、村裏的水井以及寬闊的“長尺兒地”作“幹大”;還有的直接認在打麥場的石滾上、村頭的石磨盤上或水井的轆轤上;更有甚者,幹脆把孩子寄認在掌管一方水土的“土地爺”身上或者執掌人間煙火的老竈爺身上,好托神仙的福氣,保佑孩子平安順達......

常言說“祭竈不祭竈,全家都來到”。過去人們講究“祭竈必祭在家”,意思是凡出門在外的人,在臘月二十三這天都要趕回家裏來,因為竈王爺要在這天“查戶口”,把一家的人口清點清楚再向向上級匯報,替一家人領受一年的吃喝“祿糧”。

凡認有幹親戚的,幹兒幹閨女在十二歲之前,每年臘月二十三這天須得在自家和“幹大”家分別祭竈,先後順序可視具體情況而定。

幹兒、幹閨女來“幹大”家參加祭竈儀式,也需攜帶肉禮、竈糖、燒餅、鞭炮、香裱和大公雞等,供奉各類禮物後,面向老竈爺磕六個“響頭”,表示自己也是這個家庭的成員之一。

要擱現在這就屬於典型的“雙戶口”了,也不知道竈王爺吃了人家、拿了人家的還會不會堅持原則?

竈王爺替窮人擋債

是個“好好先生”

“小年”也是年關將近的日子。

“年關”前後是貧苦家庭特別是借有外債人家最忐忑不安的日子:但凡有能力的都會在祭竈日之前把賬還了,如果還不上就得想方設法拖到臘月二十三之後,這樣就算“翻過年”了,一般情況下債主也不會再苦苦相逼。

怕就怕借款一方在農歷臘月二十三之前騰出手來上門催款,即便是親朋好友間委婉的提醒,臨過年的也會讓家裏生活“雪上加霜”。

所以常有人提前找個理由躲出去,盡量不與債主見面,等祭竈日那天再回家。

這樣就有了“年後加倍努力、早些償還”的理由,但在祭竈時還另外多了一樣“講究”:除了供奉給竈王爺吃的切成寬窄不一的面葉兒或面條,還要另外搟一個和鍋蓋一般大小、薄薄的的圓面餅攤在飯鍋表面,將面葉兒或面條蓋得嚴嚴實實,最後和面葉兒或面條一起煮熟起鍋,意即值此“一切事情圓圓滿滿,外賬暫且一概(蓋)不說”。

二伯父曾任大隊治保主任,那年冬至日在大隊部開會日突發中風,也算是因公所致,後經公社領導協調,在公社衛生院看病吃藥都記著公家的帳。

不料到了年底,生產隊長和會計居然夾著賬本來家裏催藥錢。

二伯母哭哭啼啼找到公社書記傾訴,書記出身農家也算體恤民情,說了句:“都祭罷竈了還要啥賬,明年再說!”後來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如今二伯母提起此事還說是托了老竈爺的福。

現在民間要賬的時間“節點”幾經衍變,已改為臘月二十八了,也就是說臘月二十八之前可以到家裏要賬,一旦人家貼上門神、對聯,就不能再進家要賬,只好等到明年了。

這雖沒有白紙黑字,卻也成了民間約定成俗的規矩。

由此可見,雖然竈王爺喜歡奉承,接受凡間的各種賄賂,但他也為百姓做好事,能體恤民間疾苦,是個好神仙。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作者簡介

張延偉,男,生於1972年1月,土生土長的禹州人,身上始終具有勞動者的本色,現供職於禹州市國土資源局,偶有所謂“作品”散見於各級報刊。

豫記版權作品,轉載請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記”,投稿請發郵件至yujimedia@163.com

豫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