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吃咖啡豆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用戶的意誌,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

當下的時代,已經從消費者時代升級到用戶時代,用戶才是品牌的主人。從消費者到用戶,需要一個轉變的過程。消費一次也是消費者,但是用戶對品牌會有認知和追隨,有反饋,常用常新。B站負責人在接受媒介360采訪時就曾表示,我們沒有消費者,只有用戶,我們不是賣產品給他們,而是用戶認同。

品牌經濟時代,所有的關註焦點都指向了用戶,用戶成為市場中真正的上帝,買什麼、買多少、什麼時候買、在哪裏買,都可以任意決定。尤其是當下的市場大環境不景氣,消費疲軟,品牌都在絞盡心思討好用戶。在營銷實踐中,從戰略制定到戰術運用,品牌都把用戶放在了第一的位置。

不過,可惜的是,大多數品牌與用戶仍然是同床異夢的關系。品牌們雖然都喊出了客戶導向的口號,並且在市場和用戶需求調研方面,下了苦功夫,但仍然無法完全把握用戶的心思,導致在市場競爭中失敗。

用戶洞察 有時並不可靠

用戶調研,是企業制定經營戰略的基礎,用戶洞察做得越深刻,推出的產品就越能滿足用戶需求,後續的營銷,也就更能順風順水。

但是,這裏需要註意的是,用戶表述的消費理念與實際消費行為,有時候會背離。也就是說,用戶並不願意把真實的需求,告訴企業,這也就使得企業精心制定的商品或服務的整體決策出現嚴重偏差,被錯誤信息誤導而造成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尷尬的境地。

即便是在大數據基礎上的洞察,有時也不太可靠。一個現實的案例就是,通過社交媒體數據挖掘出的用戶畫像,往往與該用戶實際生活中的形象,大為不同。

社交媒體上的男生,看著都是國家有為青年,為人正直善良大方,充滿抱負與理想,但實際上,很多都是充滿負能量且愛看小片的普通男孩。

用戶滿意≠用戶購買

上帝們的內心,往往是復雜和多維的,難以揣度。一個消費決策,不是簡單的喜歡或者滿意就行,而是要綜合習慣、經驗和價值觀等要素通盤來看。

用戶內心的真實需求,深深隱藏在市場調查結果的背後,甚至用戶自己都不一定能察覺到。大多數企業也欠缺這種能力,把用戶心理需求和行為偏好進行準確地呼應。

典型的案例是,雀巢剛剛推出速溶咖啡時期的營銷策略轉變。過去咖啡非常麻煩要現磨才可以喝,所以速溶品一開始的利益點訴求就是便利,隨時隨地很方便的可以喝到一杯咖啡。但是它的銷售結果並不理想。

主婦們確實有便利的需求,但是在購買時,卻沒有真正選擇便利。不選購速溶咖啡的原因不是味道問題,而是心理因素導致。輿論會認為,購買速溶咖啡的家庭主婦是個懶惰、差勁、浪費、蹩腳的妻子,並且安排不好自己的計劃;相反,購買咖啡豆自己磨咖啡的家庭主婦,則是勤儉、稱職的妻子。

用戶滿意不一定產生用戶購買,用戶有直接的需求,也不一定進行購買行為。

營銷人自High越來越多

用戶的真實需求難以捕捉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越發復雜和浮躁的營銷環境下,營銷人的自High行為也越來越多。

品牌做營銷之時,其實也是一種精神產品的創造,與人心連接的過程。但是,目前市場上的大多數營銷活動,主要目標已經演化成簡單的市場聲量,一串串冷冰冰的數據總結,為達成數據目標不擇手段,而忽視了營銷的根本。營銷更重要的應該是,與真實的人、真實的關系建立連接,塑造品牌的人格化形象。

總而言之,品牌與用戶,從“同床異夢”到“同床同夢”,邁過這個門檻,不僅僅需要更紮實的調研和更科學的工具,而且要懂得與人性的“較量”。從人性的亂麻中理出頭緒,從中找到驅動目標用戶購買的那條“金線”,否則很可能掉進用戶無心布下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