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小狗的爪子被剁掉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年年春節,今又春節。今年的春節與往年不同。受新冠疫情影響,我跟其他人一樣,響應政府和單位號召,留在濟南過春節,順便體驗一下脫離喧囂恬淡過年的感覺。

其實,這些年盡管每年都回鄉過年,但是每每感覺到,年味越來越淡了。真正令人回味悠長的,還是我兒時膠東老家村裏的年。

我的老家在煙臺福山一個普通村莊。俺們福山在烹飪方面有些歷史積澱,號稱“烹飪之鄉,魯菜之首”。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農村還是集體經濟,農民在生產隊集體勞動一年,也分不到幾個錢。盡管村民平時吃粗糧就鹹菜度日,但過年卻是相當隆重和富有儀式感的。

膠東農村的年從進了臘月門就拉開了序幕。在田裏勞作一年的農民放下農活開始忙年。孩子們也放了假,期盼一年的穿新衣吃好飯放鞭炮的幸福時刻就要來臨,心裏美滋滋的。每家每戶清掃屋內灰塵,清除院內積雪,根據自家經濟情況,精心盤算著過年開銷。富裕點的家庭,出門趕集割肉買魚買鞭炮,給孩子置辦新衣新鞋新棉帽;孩子多勞力少的貧窮家庭,就只能買點豆腐、理個新頭過年。好在那時候糧食和白菜是生產隊裏分的,雞是自家養的,燒酒是用地瓜幹到村裏小賣部換的,貧富差別沒有現在這樣大。

臘月二十三是北方小年,過年大戲正式開場,家家戶戶晚上吃餃子,有錢人家放幾串鞭炮。

之後幾天是蒸餑餑(饅頭)、蒸年糕、做豆腐,當地講究臘月裏要把一正月的飯食準備好,讓專司做鈑的婦女們正月裏也休息一下。

村民們把平時舍不得吃的白面從面缸裏挖出來,蒸成二三斤面大的餑餑,上面掛上紅棗,蓋上帶喜字的紅水印。手巧的女人還能用白面做出壽桃、蓮子、金魚、神蟲、刺猬等各種形象。如果餑餑被大火蒸得裂開了,那叫笑了,更加喜慶。直到今天,膠東大餑餑也是當地特產聲名遠播。

那時候的農村,白面是金貴東西,過年的餑餑主要是準備給正月裏來客人吃的,自家過年的主食是玉米面年糕。年糕是以玉米面為主,摻上部分白面和糖精,醒發好後,在大鍋上面架上專用籠屜蒸成十幾厘米厚近一米直徑的發面大餅,正月裏割成小塊蒸食,取年年登高之意。

村裏差不多家家都有石磨,富裕人家用幾十斤黃豆磨成豆漿,做一包豆腐,吃一正月。窮人家幾戶合作做一包豆腐,分而食之。

臘月二十九、三十日是制作精品菜肴的日子。富裕人家開始炸魚炸肉炸丸子熬雞凍。炸魚是用新鮮勞板魚鹽鹵晾幹後,切成小塊,再用醬油味精浸煨後,掛面芡炸好,既能單食,又能與其他菜品合燉。有錢人家炸的丸子是純肉的,窮人家吃不起肉,就用豆腐或者蘿蔔絲炸丸子。雞凍是用自家養的本地雞宰殺後剁成塊,和著豬蹄或者豬皮熬熟,待涼後,湯就變成了凍狀,晶瑩剔透,味道鮮美。

我們家父母有工作,條件比村民稍好些。每年過春節,父親總能托關系買來半副豬頭下貨(即半個豬頭加豬內臟的一半),把豬頭拔光毛,肝腸肚洗凈,放到鍋裏,用木柴大火水煮(土話稱作“烀豬頭”),由曾經幹過飯店的爺爺掌握火候,豬頭肉還沒煮熟出鍋,香味已經彌漫到屋裏屋外。

像其他人家一樣,盡管炸魚炸肉炸丸子做了不少,還烀了豬頭肉,但是家人盡情享用的也只限三十晚上那頓大餐。更多的魚肉被媽媽用瓦盆扣起來,埋到院裏背陰處的雪地裏,留待正月裏侍候來串親的客人們食用。

三十下午,過年的準備工作大頭已過。貼上門對,掃凈院落,挑水把水缸註滿,全家老少為一年中最重要的晚餐做準備。除了包餃子,還得準備幾個菜。我們家祖孫三代6口人,一般準備冷熱8個菜,涼菜有雞凍、炸花生米和白菜心拌豬頭肉,熱菜有白菜炒肉、蔥炒雞蛋、糖醋黃花魚和福山大菜等等。值得一提的是福山大菜,把炸勞板魚塊、炸肉、炸丸子、豆腐、粉條、白菜等加水熬成一鍋大菜,再放上點香菜,色香味俱佳,還兼有“大財”的寓意,是福山家庭招待貴客的招牌菜品。

晚上正式開席之前,還有一項重要工作—-祭祖。每家每戶都把已故先輩的遺像擺上供桌,把大餑餑、蓮子、煮熟的整雞還有事先煮好的餃子用盤碗盛好,擺上筷子,焚香燒紙叩頭,表示對先人的緬懷與尊重。

祭完祖宗,菜也上桌了,性急的人家開始燃放鞭炮。全家人在土炕上圍著炕桌坐定,家中長輩端著酒盅,說點總結性的吉利話,大家便開始享用一年中最豐盛的晚餐。

吃過大菜,燃放鞭炮,再上水餃。過年的餃子吉稱“元寶”, 一般都包很多,晚上煮一批,剩下一些留待五更起來再煮,意味著元寶多多年年有余。

晚上,大人孩子圍坐一起,喝著茶水,吃著炒花生和爪子,名曰“守歲”。那時候沒有電視沒有春晚,大人就給孩子們講講過年說話辦事的規矩和講究。比如:大年初一不能掃地,否則會把財掃走了;大蒜不能念“大散” 要稱作“義和菜”;餃子煮破了不能說破要說“掙了”;出門串親吃飯時筷子只能在自己一面夾菜,不能“過山”等等。

說是守歲,忙碌一天的大人和孩子們不知不覺就和衣睡著了,直到被五更的鞭炮聲炸醒。

準確的說,俺們老家的年是從初一的五更(夜裏3到5點)開始,前面都是準備工作。一到五更,全家人集體起床,手忙腳亂地換新衣,煮餃子,大放鞭炮,大人給孩子發幾毛壓歲錢。之後是出門拜年,稍有遲緩,就被上門拜年的人堵在了家裏。

老家拜年的規矩是五更過後就開始,早比晚好。晚輩拜長輩,弟弟拜長兄,一般是年輕男丁代表全家出去拜年,老輩人坐在家裏等待別人來拜,先拜同姓本家,後拜旁姓朋友。天還不亮,滿街漆黑,拜年的人群摩肩接蹤,“三爺過年好”“五叔過年好”“六嬸過年好”等問候聲響徹一片。通過拜年,晚輩盡了禮數,長輩滿足了自尊;平時有點過節(意見)的,通過拜年,統統翻片,一切重歸於好。

天亮了,拜年活動接近尾聲,鞭炮聲響漸漸稀疏,本村的過年程序基本結束,大人們又開始策劃正月裏串親訪友的順序和禮品準備了。因為平時大家忙於勞動,親戚疏於走動,只有正月得閑。

按照俺們老家的習俗,初二是外甥拜姥娘,初三是女婿拜嶽丈,孩子小的一般是女兒女婿帶著孩子一起回門拜丈人,孩子連姥姥一起拜了。之後是拜七大姑八大姨外加其他親戚。那時候沒有汽車摩托車,家境好的有輛自行車,前大梁上坐著大孩子,車後坐載著媳婦還抱著小的,一家四口出門串親。多數家裏沒有自行車的,就只能靠步行,好在親戚朋友都在四裏八村,早上走傍晌到,正好趕上吃午飯。

正月裏串親訪友是約定俗成的規矩,也是接續親情增加友誼的紐帶和橋梁,對家境不好的人來說,也是改善生活大飽口福的良機。

膠東人真誠實在,也好面子,不管家境如何,過年時總是把家中最好的菜肴留給來串親的客人食用,寧願自家人不吃或少吃。按照規矩,家中來了客人,只有男主人上桌陪餐,女人和孩子在地下侍候,待客人走後,才能吃點客人剩下的飯菜。

正月串親按規矩不能空手。家境好的花錢買包核桃酥或者蛋糕,再配些自家蒸的餑餑等,裝進柳編小簍,上面蓋條幹凈毛巾,體體面面帶領老婆孩子出門串親;晚輩探望長輩,也可以買瓶燒酒帶上;家境不好買不起點心或酒,就只能帶些自家餑餑、蓮子啥的。

主家收禮也有講究,對客人帶來的禮物,只收客人自產的餑餑蓮子啥的,對客人花錢買的點心是決不肯收的,而且還要用自家餑餑或別的東西回禮。如果客人態度堅決非要留下,那也不舍得讓孩子食用,留待自家出門串親時當做禮物再送出去。一包點心轉來轉去,有時竟然回到了原來買它的人家。

修養好的客人坐席吃飯講規矩,按照男主人的張羅指引動筷夾菜,對大菜中的炸丸子原則上只吃一個,對主家上的魚最多只吃一面,絕不翻個,因為客人知道,大菜中的丸子是按照桌上客人數量下的,主家的老婆孩子還在廚下等著吃另一半魚呢。碰上家境不好、吃飯不講究的客人,把他愛吃的魚和菜吃個精光,害得主家老婆孩子空等一場。

當年有個笑話廣為流傳:說有家窮人正月來客,把家中僅有的一條魚用來待客。家中男孩央求媽媽留點給他吃,媽媽說:客人都講規矩,只吃一面,等客人走了咱再吃。小男孩在竈間撩開門簾一角盯著客人,巴望著他早早吃完離去。誰知那客人喝酒貪杯忘了規矩,吃完了魚的正面,順手把魚翻了過來,準備再吃另一面。小男孩急得朝他媽媽大喊一聲:媽媽!那個不講規矩的人把魚翻過來啦……

白駒過隙,歲月如歌。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大地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脫貧攻堅勝利完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家鄉父老再也不用為吃穿犯難了,哪些笑中含淚的故事,也永遠成為了故事

辛醜年正月初二落筆於泉城

作者簡介:王傳韜,山東煙臺人,大學文化,高級經濟師,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散文、詩歌等作品散見於<<農業發展與金融>><<中國金融文化>><<農村金融時報>>等報刊和網絡媒體。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