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汽車運棉絮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隆隆的炮聲敲擊著上海的夜幕,在黎明的曙光中,上海迎來了戰火洗禮後生命的新篇章。解放伊始,共產黨人接手的是一個百廢待興的“遠東第一大城市”,廢墟和垃圾隨處可見,角落裏遍布臟亂汙穢,“黃賭毒”遺毒嚴重,一場對城市的“清創”運動,迫在眉睫。為大上海“清創”在老上海人的記憶裏,解放前夕的閘北區蕃瓜弄,是一個噩夢般的地方。當年這裏遍布著78條臭水溝和俯拾皆是的垃圾糞便,蚊蠅密布,臭氣熏天。 躲避戰爭背井離鄉的難民們,在“滾地窿”裏勉強度日。

當時的“滾地窿”是沒有屋頂與墻壁之分,用竹片做骨架,形成一個半圓形,上面蓋上破蘆席、破麻包,一頭用破物堵住,另一頭掛上破草簾或破布做門,就成為“房子”了。“滾地窿”都很矮小,人要爬著進出,裏面沒有桌椅床鋪,是由稻草、蘆席和破棉絮組成的地鋪。就是這樣狹小得無法轉身的地方,經常要擠上五六口人。到1945年冬,上海的“滾地窿”有3800余間,居住著兩萬多人,成為當時舊上海最大的貧民窟之一。老百姓流傳著這樣一個民謠,“我們是住在棚棚頭,蓋是蓋的破被頭,吃是吃的鹽缽頭,穿是穿的破布頭,鞋子還要露出腳跟和腳趾頭”。當年離租界一箭之遙的肇嘉浜,是棚戶密集地區,居住條件極差,被人稱作“上海的龍須溝”,十裏洋場之外,這些霓虹燈照不到的地方隱患重重,像這樣的地區還有很多,整個城市處於一種多種傳染病急性爆發的這樣一個危險的邊緣,解放後的城市亟需一場大清創。上海解放後的第二天,剛剛運轉起來的市衛生局,就召集有關人員研究整治方案,組織力量突擊清除垃圾。一周內清除堆積垃圾15000多噸,沙袋泥土3189噸,掩埋浮厝3034具。

為改變當時的現狀,上海人民積極響應黨中央、毛主席的號召,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於1950年1月,組織了上海解放後第一次大規模的清潔衛生運動,陳毅市長親筆題詞:“普遍開展清潔衛生運動,保障市民的健康,希望全體市民作共同的努力”,在人民解放軍的支援下,18萬市民參加環境整治活動,突擊清除因戰爭遺留的垃圾數萬噸,吹響了愛國衛生運動的序曲。1950年後,“清潔運動”被納入“愛國衛生運動”,長年不斷。

肅清城市無形的汙穢要清除無形的城市汙穢,是一場更加艱難的攻堅戰,上海開埠不久,這條緊挨著南京路的小馬路上,就開出了上海的第一家鴉片煙行“鴻泰土棧”。到1949年,上海有二十多家毒品工廠兩萬多家煙館,吸毒者約十萬人,舊上海是當時世界範圍裏毒品、娼妓、賭博問題最為嚴重的城市之一。這讓接管大上海的共產黨人感到了巨大壓力。當時擔任上海寶興裏福利會的須松青告訴我們,當時弄堂裏賣白藥粉的現象很嚴重,冬天吃白藥粉的人,有些沒錢買毒品,好多都凍死在小弄堂裏面的。

上海市人民政府接連推行禁毒運動,至1951年底,全市共破獲煙毒案68萬余起,捕獲毒犯一到兩萬多名,繳獲鴉片毒品37萬余兩,初步控制了煙毒在上海的泛濫,同時改造娼妓取締賭場的行動,也在雷厲風行地進行。對當時從業的妓女有過一些非常系統的改造計劃,把她們不單從這種妓院裏解救出來,而且要幫她們進行身體和思想上的改造,使她們適應新社會作為一個勞動婦女、勞動女性的身份。

時任26軍77師司令部作戰參謀的劉仲修說,“當時國民黨特務潛伏下來也不少,那就是搞破壞的,再就是地痞流氓,那個階段我們在執行警備任務的時候,著重就是打擊這麼幾部分人,如果不狠狠地打擊,不來一個徹底肅清的話,上海人民還是得不到安寧的。 ”這場城市改造,被國際輿論譽為“全世界沒有先例”,社會風氣根本好轉,市民安全感上升。然而在接管上海的過程中,也不是一帆風順的,管理這座當時的遠東第一大都市,很多情況是以前沒有碰到過的,甚至發生過慘痛的教訓。一場損失慘重的風災今天,如果你駕車遊覽,可以看到上海綿延幾百公裏的海岸線,還有每年都會進行翻修加固的海塘大堤,可以防禦百年一遇甚至兩百年一遇的洪水,在汛期來臨時,成為保護城市安全最重要的屏障之一。但1949年7月24日晚上,一場超過12級的強臺風,越過舟山群島和杭州灣,在金山港口登錄上海,席卷剛剛獲得新生的城市。超過39米每秒的風災,對上海的一線海塘,造成了很大影響,造成了巨大的決口。

根據上海市防汛指揮部記錄的數據,當時黃浦江、蘇州河的潮位達到了創紀錄的4.77米,當然這個潮位現在看來是沒什麼,但當時的外灘沒有防汛墻的,整個城市地面的標高3-4米,4.77米的江水全部漫入了市區,災情極其嚴重。

臺風過境,造成了全市1613人死亡,兩百多萬畝農田被淹,三十多萬受災群眾有待安置,然而這些損失原本是有可能降低的。臺風來襲前,上海氣象臺已經向軍管會和各報館發出了臺風緊急警報,但是根據當時防止敵機利用惡劣天氣轟炸的保密規定,這份十萬火急的警報被作為保密文件,沒有公開發布。得知此情,陳毅市長非常生氣,“這個東西保什麼密啊,要大家知道得越少越好嗎?”面對慘重災情,陳毅痛心於老百姓的生命財產損失,當即簽發通令,改變氣象播報規定,要求一般不報,特殊必報。全市各區迅速成立救濟委員會,湧進市區的二十多萬受災群眾,立即被妥善安置在學校、影劇院等公共場所。在最艱難的時刻,時任上海市工務局局長趙祖康全力領導市工務局的職工與群眾疏通市區下水道,排出積水,努力恢復交通,保障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但浦東高橋海塘原被國民黨軍隊嚴重破壞,特大臺風襲擊後,塘身堤頂大都被大水衝走,浦東45萬畝農田與30萬居民的安全直接受到威脅。陳毅下令工務局會同有關部門,成立海塘搶修隊,堵塞決口,同時修築海堤。然而浦東高橋炮臺浜一處因決口險情嚴重,工程艱巨,雖經兩次奮力搶修,未獲成功。在趙祖康的兒子趙國通家中,珍藏了三十多張當時珍貴的照片資料,此前鮮少披露,它翔實地記錄了這場聲勢浩大的搶險行動。

“第三次搶險工程,那就非常慎重了,否則錢等於白花了,又要重做,對上海老百姓無法再交代下去了。”在有些模糊的老照片裏,救援隊伍還動用了潛水員,他們下水摸底情況,插上標誌桿,面多深多長,估計需要多少石頭,算好退潮的時間,用船把石頭運到決口處,並馬上投擲下去。所以陳毅市長是高度重視,鼓勵大家我們是共產黨人,我們不相信什麼龍王的,沒有的,我們相信我們自己,用我們自己的力量,我們是一定能夠戰勝自然災害的,把這個決口修補好 搶修好。在這場搶險工程中,共產黨人勇於擔當,勇於認錯,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保證了城市的安全。70年前 一場損失慘重的風災,給共產黨人上了如何進行城市治理的一課,70年後 上海已是一座人口超過2400萬的超級大都市,管理者需要更關註細節,更註重人的感受,像繡花一樣管理城市,借助現代科技抓住發展機遇,提升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給人民一座更好的城市。(看看新聞Knews記者:賴瑗 耿博陽 李維瀟 編輯:施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