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有人舔我的陰部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圖文 | 心之愛/新雨流泉

(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系授權)

作為年輕父母,最尷尬的事之一莫過於發現童年期的孩子從事有關於性的活動。當男童樂呵呵地撥弄著小雞雞時,當女童不自主地用下體摩擦小板凳時,當孩子“扮醫生”遊戲時,不知作為父母的你有何感受?又如何處理呢?

很多父母都會認為,性欲和與之伴隨的性釋放在青春期出現方為合理。性釋放在兒童期出現,開明的父母一笑了之也難掩深切的焦慮,道德感強的父母往往會驚慌失措,甚至嚴厲訓斥孩子。父母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多半是建立在文化傳統和宗教信仰的條件反射上,並視之為理所應當。然而,諸多研究表明,人類的性需求和性行為持續一生,嬰兒、幼童概莫能外。人類身體對性的回應能力天生具有的。小男嬰的陰莖也能勃起。男嬰兒有時出生時就有勃起反應。超聲波研究表明,在出生前幾個月,男胎兒反射的生理勃起就發生了(Masters et al.1982)。女胎兒在出生24小時後就被發現陰道有潤滑現象(Masters et.1982)。

自慰是嬰兒期表現性的一種正常的、自然的形式。調查研究發現,與那些和母親關系不融洽的嬰兒相比,與母親擁有最佳和和諧關系的嬰兒更容易自慰(Spitz,1949)。小男孩玩弄小雞雞時,性上的自我刺激使他們沈浸在巨大的快樂中。《金賽性學報告》則引用了一位母親對3歲女兒經常自慰的描述:“她臉朝下趴在床上,雙膝跪起,開始非常有節奏地挺伸骨盆,每次間隔一秒或更少。她主要挺動骨盆,雙腿不動。她雙膝之間、小腹之下緊壓著一個洋娃娃。每當外陰觸及洋娃娃時就停頓一下;每次重新開始挺動時,她都震顫、痙攣。她先挺動了44次,停頓一下:又接著挺動87次,又停頓一下;再挺動10次,然後就不動了。當達到性高潮時,她全身貫註,顯得緊張,呼吸急促而間斷。此時,她無視任何事物。她的眼神呆滯,凝視著一個不可見的目標。性高潮之後,她出現很明顯的解脫和松弛。兩分鐘以後,她開始了下一輪的動作。這回是48次、18次、57次;中間均有極為短的停頓。當緊張越來越加劇時,聽得見她的喘息聲;但骨盆剛剛一停止挺動,馬上就是完全的松弛,隨後就是無規則的隨意活動。”

女童的自慰和性高潮,與成人的自慰和性高潮在生理反應和體驗上已非常接近。很多父母不是用訓斥和道德說教剝奪孩子非生殖的愉悅的感官體驗,就是使自己陷入焦慮的旋渦。正如金賽博士所言:“自慰開始早絕不會幹擾兒童的心理平衡。倒是其他一些情況造成他的心理失調,諸如:成人發現兒童‘手淫(自慰)’後予以譴責或者懲罰,公開他的‘醜事’,以及其他種類打破他心理安寧的做法。”

孩子四五歲時,“扮醫生”可能是受他們歡迎的遊戲(Gundersen ,1981)。一項對6歲對兒童期性遊戲影響的縱向研究表明,47%的母親報告說他們的孩子曾專註性遊戲。玩這些遊戲的男孩兒和女孩兒在社會關系、性行為和“問題”上沒有明顯差異。而在心理治療領域內,因“扮醫生”遊戲受嚴厲譴責的兒童,成年後的性觀念、性行為和親密關系出現問題的案例並不鮮見。在一個心理動力治療經典案例中,一名美國女性因性厭惡和性冷淡接受治療。在一次解夢的自由聯想中,她回憶起和表哥的一次“扮醫生”遊戲,被虔誠基督教徒的父親發現後遭嚴厲譴責。曾與女兒歡快嬉戲的父親漸漸收回溫暖的懷抱,對女兒越來越冷漠,最終給孩子造成難以想象的心理創傷。

有些父母或許會遇到最尷尬的事:被尚在兒童期的孩子看見或聽見夫妻行房。弗洛伊德認為,這會過度刺激孩子的性欲,引起嚴重的俄狄浦斯情結,造成孩子成年性欲望和性行為異常。研究表明,弗洛伊德似乎過於憂慮了。有限的經驗數據表明這種經歷並非是有害的。在一份調查中,大約20%的美國中產階級父母報告說,他們的孩子在4到6歲時觀察到父母的性行為。孩子們非常好奇(他們可能會問:為什麼你們不停地上上下下?”),家長們要麼詭異地笑笑,要麼尷尬地關上門(Okami,1995)。為何孩子沒有因目睹父母的性行為產生心理問題或俄狄浦斯情結呢?在心理動力學框架下,科胡特的自體心理學似乎給出了答案:嚴重的俄狄浦斯情結並不是原發、宿命的,而是繼發於父母的不恰當回應,關鍵在於父母是否以不帶敵意的堅決和不帶誘惑的深情處理這起尷尬事件。

面對兒童性活動或看到父母的尷尬事件時,“既來之,則安之”,似乎是上策。當孩子自慰時,給他(她)“自娛自樂”的空間便罷。值得註意的是,有些父母會犯“開明”過度的錯誤,刻意做超過孩子認知的性教育。在一次心理治療的培訓班上,某位老師講了一個極端案例:一個高學歷的母親讓3歲的兒子看成人性教育視頻,當時孩子嚇得直哭,媽媽竟頗為“詩意”地說道:“寶寶沒事,兩性結合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啊,寶寶就是這樣來到世界的!”這位母親性教育的步子邁得也太大了一點。(事實上,這種方式教育對所有年齡階段的兒童都是不合適的)。當孩子性意識沒有萌動時,父母不要急著給孩子上性教育課,當孩子性意識開始萌動時,抓住機會就要給以和善地教育和引導。

參考文獻

1.《人類的性存在》(第八版) 【美】珍妮特•S•海德、約翰•D•德拉瑪特 著 賀嶺峰等譯 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

2.《金賽性學報告》 【美】阿爾弗雷德•C•金賽 潘綏銘 譯 中國青年出版社 2017年5月 初版5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