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見我和兒子在外地找旅館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澎湃新聞記者 高丹

曾為了自己熱衷的出版事業流亡六次、坐了243天牢的鄒韜奮留下這樣一句話:“為著做了編輯,曾經亡命過;為著做了編輯,曾經坐過牢;為著做了編輯,始終不外是個窮光蛋,被靠我過活的家族埋怨得要命。但是我至今樂此不疲,自願老死此鄉。”

最近,韜奮基金會副秘書長黃國榮撰寫的《患難之生:鄒韜奮在抗戰中》一書由三聯書店刊行,這是一部長篇傳記文學作品,作者以像電影分鏡頭一樣的充滿畫面感和故事性的寫作再現了20世紀30年代韜奮的人生經歷。

今年是鄒韜奮誕辰125周年,作為我國出版事業的奠基人,鄒韜奮一生創辦了六刊一報一社,最近,學習“韜奮精神”主題日系列活動在京舉辦,黃國榮以“學韜奮精神,做有信仰的人”為題舉辦了講座,以下為講座內容。

鄒韜奮

鄒韜奮的創業歷程

韜奮先生本名鄒恩潤,在南洋公學,他成績很好,父親也望子成龍,要他學工,當工程師。他在當時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上海交通大學前身)數理化成績非常優秀,但他愛文,插班考入聖約翰大學文科三年級學西洋文學。

鄒韜奮在1926年接手《生活》周刊時,首先要確定刊物的宗旨——必須要關註人生,必須要推動社會的變革,才能引起大眾的註意和喜愛;其次要喚起服務精神,另謀社會改造。在確定刊物內容時,鄒韜奮認為,內容需要緊貼現實趨勢,以時事為中心,用新聞學的眼光為中國創辦一種議論公正、評述精當的時事周刊。鄒韜奮還很有創見地提出,《生活》周刊的風格要體現沒有拘束,避免呆板,力求輕松、生動、簡練、雅潔而饒有趣味這樣的一種情趣。最後,他對於讀者對象的定位是努力接近知識分子和文化階層。

《生活》周刊第三十六期排版及內容展示

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後,韜奮先生感覺到國難當頭,於是迅速改變刊物的風格:原來刊物的風格是城市中產階級的趣味,是談笑風生的休閑刊物,韜奮決定要將其轉變成民眾的立場,做誠懇的批評或建議,論事,論人,以正義為依歸,《生活》周刊於是風格一變。

《生活》周刊一開始辦的時候在上海一間只有十幾平方的小屋裏,後於1932年遷移,韜奮在7月份創辦生活書店。為什麼創辦生活書店?因為國民黨連續封鎖刊物,胡愈之給他出主意辦個書店,之後變成出版社,以此來擺脫國民黨的限制。當時韜奮講,我要把生活書店辦成合作社。徐伯昕跟他說,韜奮先生,現在國民政府不允許辦合作社,只允許辦股份制。韜奮也講,我們對外叫股份制,對內叫合作社,總經理、理事會、管人事的委員會,統統民主選舉。我們沒有老板,沒員工可以持股。想想看那是什麼年代?1932年,韜奮先生的思想、精神已經到了這個境界,這樣的活躍自由。根據韜奮先生的意誌,胡愈之起草了整個生活書店籌建的方案。

他最艱難的時候是1936年在香港創辦《生活日報》和《生活日報周刊》——也叫《生活日報》星期刊。韜奮從上海走的時候募集到了15萬塊錢,是兩個資本家老板出的錢,但他後來考慮到《生活日報》必須堅持大眾的立場,不能由一兩個投資的老板來控制,於是把15萬塊錢都退給人家。

沒有錢怎麼辦?生活書店出錢。《生活日報》的第一張報紙12個版,出報以後,當天銷售2萬份,是香港報紙銷量的三倍還多,《生活日報》星期刊也出版了。但是有一個問題,《生活日報》大量的讀者在內地,報紙要通過郵局郵寄,成本太高,所以每期都虧損。最後工資都發不了,稿費也開不了,苦撐了55天。8月1日,《生活日報》停刊了,停刊以後他把《生活日報》星期刊帶回到上海,改成《生活星期刊》在上海出版。

《生活星期刊》

鄒韜奮始終以民眾的立誌為自己的立場,《生活》周刊許多欄目都受讀者歡迎,《小言論》每篇文章都是韜奮先生自己寫,《小言論》和《讀者信箱》成為他與讀者交流心聲的重要園地。他親自收發來稿來信,讀者來信,他每信必復。那時候刊物的讀者來信就成麻袋地裝,回復周刊讀者的來信,每一封都是韜奮先生親筆寫。

幾乎每一天,韜奮先生都是從下午開始回信,直寫到夜裏兩三點鐘。大到抗戰救國、社會變革問題,小到求學求職、婚姻戀愛、工作方法、寫作技巧等等,他都會給予具體的、個別的、各不相同的解答。看信、回信占據了韜奮先生大部分時間。他每天要看幾十封信,並安排回復,有代表性的讀者來信還選出來直接在刊物發表。最長的回信,他會寫到上千字。事情總是幹不完,每天下班回家只得戀戀不舍地和辦公桌暫時告別,有時在辦公室寫不完,他就把信帶回家寫。沈粹縝有一次跟他開玩笑,說我看你恨不得把床鋪搬到辦公室裏面去。他說,其實,即便把床鋪搬到辦公室裏面去,他也做不完要做的事。

自韜奮先生接手《生活》周刊,他就立了個規矩,只要周刊的讀者找來,不管是什麼事,都要給他幫助。慢慢地讀者就把《生活》當作自己的家,把他們當作自己的親人。問路、問事、打聽人、買火車票或船票,找旅館等等雜事,都會毫不見外地向他們求助,有讀者連找對象、談戀愛都會跟韜奮先生商量。“為人民服務”用在韜奮先生的身上,那就是他的行動的真實的展現。

韜奮先生短短的一生先後創辦了六刊、一報、一店:即《生活》周刊、《大眾生活》、《生活日報周刊》、《生活星期刊》、《抗戰》三日刊、《全民抗戰》和《生活日報》、生活書店。韜奮先生是十年內戰時期國統區傑出的進步新聞工作者,一生追求真理,追求進步。

《大眾生活》

鄒韜奮的六次流亡

鄒韜奮一生經歷了六次流亡。

第一次流亡是宋慶齡、蔡元培成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魯迅讓胡愈之找鄒韜奮,請他參加,並當選為執行委員。6月18日,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秘書楊銓被國民黨特務暗殺,鄒韜奮的名字也上了國民黨的黑名單。魯迅勸他出去避一避,在這樣的情況下,韜奮第一次流亡海外,經過了好多國家,英國、蘇聯,又到美國,他在大英博物館裏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他流亡了兩年多,當時都沒有錢,路費都是借的。

韜奮是在1935年8月回國的。他在美國芝加哥的報上看到國民黨把《生活》周刊封殺了,封殺之後杜重遠創辦了《新生》,後杜重遠被捕入獄。8月9號,韜奮認為自己不能再在國外了,便回國,11月16日,鄒韜奮在上海創辦了《大眾生活》擎起了抗日的旗幟,立場更加鮮明。曾有特務頭子警告鄒韜奮要“有所收斂”,鄒韜奮不為所動,蔣介石後來叫杜月笙把鄒韜奮帶到南京“當面一敘”,鄒韜奮也回絕了。這種情況下,鄒韜奮顯然已經無法立住腳,於是開啟了第二次的流亡,他去到了香港。

他在香港創辦《生活日報》宣傳抗日主張,該報僅出版55天就因為政治經濟原因停刊,後移到上海,鄒韜奮也跟著去往上海進行報紙的恢復工作。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8月13日,日軍進攻上海,上海戰局支撐將近3個月。11月8日,國民黨軍隊西撒,上海淪入敵手而成為孤島,繼續留在上海沒有多大意義,27日,鄒韜奮坐一條法國船依依惜別工作已久的上海,開始了自己的第三次流亡。

國民政府作出決定遷都重慶陪都,韜奮也決定把生活書店遷到武漢去開辟陣地。但是上海到蕪湖的航道已經被日本飛機封鎖停航了,他們只能繞道,跟何香凝、郭沫若、金仲華等十幾個文化界名人,從上海直接坐船到香港,再從香港到廣西,才到武漢去,一路上他們也看到白崇禧、李宗仁他們是堅持要抗日的,廣西青年的抗日情緒非常高,他們一下車,禮堂裏面上千人等他們演講,講完了以後,這幫熱血青年都跟著到賓館,聊到淩晨兩三點鐘。所以他們一路上宣傳抗日,直到1937年12月中旬才趕到武漢。

生活書店在重慶

1938年8月,武漢失守。鄒韜奮去往重慶,繼續主編《全民抗戰》雜誌,因為觀點與國民黨的主張太針鋒相對,鄒韜奮常被跟蹤,並被限制自由。1941年後“皖南事變”爆發後,國民黨限制重慶各報館的宣傳內容,鄒韜奮仍舊立場堅定,因此他的《全民抗戰》被停刊,生活書店也被破壞。鄒韜奮以出走表示抗議,2月24日。他離開重慶。剛剛到達桂林,當地國民黨特務就收到電報:扣留鄒韜奮。不等特務們作出反應,鄒韜奮就乘飛機去了香港,開始了他的第四次流亡。

第四次流亡中,鄒韜奮去往的香港情況仍舊不容樂觀,1941年12月,日軍偷襲珍珠港後的第四天,占領了九龍,火炮直接對隔海的香港本島轟擊,香港危在旦夕。周恩來指示廖承誌、潘漢年,要他們立即幫助在港的文化人士安全向南洋和廣州轉移。韜奮先生一家五口無處安身,過著流亡的生活。後來他們一家人在銅鑼灣燈籠街的貧民窟裏被找到,潘靜安向韜奮轉達了周恩來的指示,要他和茅盾等人一起轉移去廣東東江縱隊。他跟韜奮先生解釋,一家五口目標實在太大,為了安全,只能分開走,他們盡快再把夫人和孩子送過去。

妻子沈粹縝當即給韜奮先生收拾簡單行李,把一點錢縫到褲子裏層的左邊。這些日子的奔波與煎熬,韜奮先生耳朵裏突然絞痛,手發抖。沈粹縝一邊幫他揉,一邊關照他到那邊停下後,趕緊找醫生看看。就這樣,韜奮先生一家又在戰亂的香港再一次分離。1942年月9日,鄒韜奮離港赴東江遊擊區。共產黨地下組織派人領著鄒韜奮偷渡九龍成功後,馬不停蹄往前趕,這是鄒韜奮一生中第五次流亡。

鄒韜奮與妻子

在東江,鄒韜奮幫助編輯《東江民報》,不久,鄒韜奮就被國民黨通緝,鄒韜奮只好去廣東梅縣鄉下暫住。在梅縣鄉下,鄒韜奮化名李尚清,過著隱居的日子。可國民黨特務還是發現了鄒韜奮就在粵東鄉下,鄒韜奮知道再住無益,弄不好連累好客的主人,接受共產黨的勸告,打算經上海前往華中找新四軍。

1942年9月23日,中秋節剛過,鄒韜奮打點簡單行囊,離別梅縣,生活書店也來人,陪韜奮先生化妝成商人繞道到上海,再在生活書店的張錫榮與德和公司的陳其襄老板幫助下,韜奮和一位老太太、一位中年婦女裝扮成夫妻送嶽母回老家,向蘇北根據地轉移,這是鄒韜奮一生中的第六次,也是最後一次流亡。

到了蘇北,韜奮先生耳病越來越嚴重,他忍著耳痛給官兵演講,有時備課一邊寫一邊自己按摩;每次痛,都用德國的止痛藥止痛,繼續行軍、繼續演講。新四軍醫生診斷,他的耳病不太像中耳炎,讓他去新四軍的戰地醫院檢查。在蘇北三師,賀綠汀發現韜奮先生吃一片德國獅牌止痛藥已經止不住痛,而且藥就要吃完。黃克誠報告了上級,陳毅同誌作出“速派同誌重新護送韜奮先生回上海治病”的決定。黃克誠拿出了五千元偽幣做路費,讓賀綠汀送他到一師。粟裕師長再次見了韜奮先生,給韜奮先生一張兩萬五千元的支票,另給賀綠汀五千偽幣作路費,送韜奮先生去上海治病。

韜奮先生是被國民黨通緝的人,到了上海,生活書店的圖書公司已被查封關閉,他只能化名住院。妻子和兒女都還在廣西,陳其襄做他的擔保人,住院簽字。為了避開國民黨特務追殺,五次轉院。手術後韜奮先生的病並沒有好轉,最終,他生命的時間定格在一九四四年七月二十四日。

學習“韜奮精神”主題日活動中,韜奮基金會秘書長張增順在致辭中指出:今年是韜奮先生誕辰125周年,作為我國出版事業的奠基人,韜奮先生一生創辦了六刊一報一社,將新聞出版事業作為終身的事業追求。他心系國家與人民,在民族危難的關頭勇擔社會責任,不顧自身安危,以筆代劍,積極奔走宣傳抗戰救國思想。毛澤東同誌對“韜奮精神”曾做過精辟的評價:“熱愛人民,真誠地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就是鄒韜奮先生的精神,這就是他之所以感動人的地方。今天我們紀念鄒韜奮先生、學習“韜奮精神”,不僅是緬懷歷史,更是為了用“韜奮精神”指引當下。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副總編輯鄭勇認為,“韜奮精神”的內涵一是堅持真理、追求進步,二是服務讀者、奉獻社會,三是傾心奉獻、百折不撓。韜奮先生的一生經歷,正如周恩來同誌題詞所揭示的,是中國知識分子走向進步,走向革命的道路。“韜奮精神”倡導的竭誠為讀者服務的宗旨,他所開創的書刊互動的事業格局,前店後廠的經營模式,既是當年生活書店的特色,也是三聯書店延承至今的傳統。

《患難之生——鄒韜奮在抗戰中》

責任編輯:陳詩懷

校對:劉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