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拜佛祖佛祖賜我孩子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點睛】武則天稱帝後,深知七佛茶救父之命,品質上乘,令益昌縣(今昭化區)令“田疇墾辟,植桑種茶”,便賜七佛巖上的3畝茶園為貢茶園,在貢茶園裏99棵茶樹上采摘的鮮葉,造之(小錢餅)茶為“七佛貢茶”。現今七佛鄉的茶廠仍沿襲此工藝制作小餅茶,銷售市場前景廣闊。

茶,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茶產業是我國傳統的經典產業,也是“健康、文化、時尚”的朝陽產業。廣元是四川重要的有機富硒富鋅綠茶產區,種茶歷史悠久,茶文化底蘊深厚。據史料記載,在西周,廣元青川的七佛茶就被確定為貢茶;尤其是武則天當政時期,對七佛貢茶情有獨鐘,曾專置茶官,在七佛建貢茶園,年年上貢。於是,就有了後人傳頌的“女皇未嘗七佛茶,百草不敢先開花”的千古佳話。

“七佛貢茶”原產地在廣元市青川縣七佛鄉。茶區最低海拔580米,最高海拔1200米,平均海拔800米左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林木繁茂,山間終年雲霧繚繞,山腳四季清流妙漫,土壤肥沃,冬曖夏涼,無任何工業汙染源,是有機茶生產的理想環境。茶葉的開采時間因茶園所處的海拔高度而異,一般海拔在600米左右的茶園,於清明前采摘,海拔在800米左右茶園於4月上旬開采。

山因佛名,茶因地名。七佛,因對面七座巍峨相連形狀像佛的大山而得名,最大的一座山下有一河灘,古今均稱大佛灘。相傳遠古之時,佛祖釋迦牟尼攜六弟子來東土傳經,路經大佛灘時,神困力乏,見山間有一奇樹,碧葉繁茂,翠綠欲滴,異香撲鼻,采而食之,入口生津,清涼布體。又見高崗峽川,雲霧繚繞,輕流妙漫,佛祖覺山水有緣,彈指點化,瞬間玉樹瓊花俱變為茶,眾弟子咀之神情振奮,奮力東行,自此大佛灘地名更為七佛,就有了“七佛茶始名”的佛茶文化流傳至今。

據老者王益顏介紹說,老祖先講,在很久以前,客商們吃了大佛灘的茶,易使人興奮,同時可治病,商販們每年提早預訂,圖當年賣個好價錢,有個好收成,每年到采茶季節,大佛灘車水馬龍,絡繹不絕。

相傳貞觀元年(627),武士彠(武則天的父親)出任利州都督,含辛茹苦,不辭辛勞,治理利州,由於勞累過度,身患疾病,無法料理正事。太宗急,屢遣天下名醫診治,效不明,太宗再次下詔尋醫。農歷四月初八,七佛郎中鄧庭元揭榜就治,采七佛巖上古茶樹老葉,研制成指頭大的茶丸88粒,急送利州都督府,武都督吃8粒後,病情有所好轉,吃了18粒後,精神大振,吃了81粒後,疾病痊愈。

武則天稱帝後,深知七佛茶救父之命,品質上乘,令益昌縣(今昭化區)令“田疇墾辟,植桑種茶”,便賜七佛巖上的3畝茶園為貢茶園,在貢茶園裏99棵茶樹上采摘的鮮葉,造之(小錢餅)茶為“七佛貢茶”。每到谷雨時節,朝庭指派宮庭茶官,前往七佛督造“小錢餅”(茶)9999枚;經采摘→晾青→蒸青→攤涼→搗茶→過瀝 →榨幹→混粉→造型→搜汗→烘焙→包藏;然後快馬加鞭送到皇宮,供奉佛祖,同時召集文武大臣舉辦谷雨新茶宴,就有了“督造七佛茶,留得乾坤香”,“女皇平生飲最愛,唯有七佛貢茶來”的佳話。現今七佛鄉的茶廠仍沿襲此工藝制作小餅茶,銷售市場前景廣闊。

明代時期“小錢餅、龍團鳳餅”加工工藝、泡茶方法十分繁瑣,各個環節用工量大,勞命傷財,朱元璋下詔,廢“龍團貢茶”而改貢散茶,以芽茶上貢,廢蒸改炒,就有了今天“七佛炒青”制茶法,其方法:炒青制茶法“殺青、揉撚、復炒、烘焙至幹”的創新,易操作,成本低,能更好地保存茶的形、色、香、味,炒青制茶法的工藝一直沿襲至今。

據《昭化縣誌》記載,民國36年(1947),原國民黨四川省主席鄧錫侯訓令:“本省昭化縣涼葛鄉所屬大佛灘,出產貢茶,品質上乘,為本省名貴特產,頗具推廣價值”。大佛灘就是現在的七佛鄉,“七佛貢茶”因此而更加出名。

如今,在七佛鄉場鎮的老街背後,貢茶園至今遺跡尚存,高墻古樹,依然透著皇家風範。(郭蘭 鄧建新 陳平 黃文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