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媽媽嫁到蘭州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今日隴中山河秀美。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崔銀輝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崔銀輝

隴中多山。

定西由於地處黃土高原和西秦嶺山地交匯區,境內山脈縱橫,形態各異。在這裏,嶺、梁、峰、屲、崖……你可以看到各種形態的“山”。

據記載,20世紀50年代初,全市僅渭源縣、漳縣、岷縣等地有100多萬畝天然次生林,森林覆蓋率僅5.16%。

十余年的時間,足以讓隴中山河變了模樣。如今,立於山巔舉目望,早已是綠染山河新。今日隴中,全市林地總面積達到1027.97萬畝,占國土總面積的35.92%,森林面積達到345.34萬畝,森林蓄積量649.31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12.1%。

隴中人民在“增綠”“護綠”“用綠”上蹚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道路。

為得綠色潤隴中

晨光灑在定西市安定區東山上,喚醒了滿山的綠植,有松、杉等針葉樹,也有紫葉稠李等闊葉樹,裝點著整座山。眼前的一切,讓人無法和二十年前的安定相聯系。

安定區位於我省中部,是幹旱半幹旱地區,也是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的典型代表。其境內溝壑縱橫,地形支離破碎,水土流失嚴重,想在境內山川植樹造林並不容易。 “山是和尚頭,溝裏無流水,十年有九旱,歲歲人發愁。”這是昔日安定的真實寫照。

“記得小時候家鄉的山都是白色的,那時鄉親們為了增加土壤肥力,采用‘燒生灰’的辦法,把草木植被都破壞了。”安定區白碌鄉前進村的春曉說。

安定人渴望綠色,這片黃土地渴望綠色。無奈的是,年年植樹年年荒,年年種在老地方。

2001年,定西市積極響應國家“退耕還林”號召,並結合“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小流域綜合治理等林業重點工程建設,開啟了大規模生態修復工程。

安定區林地面積達210萬畝,森林覆蓋率18%。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崔銀輝

“我們選樹種時首先選耐寒耐旱的,適宜在定西生長。此外,我們也註意多樹種搭配,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綠’。”安定區林業和草原局局長董俊盛介紹。

“引洮工程讓澆水有了保障,1噸水基本澆20棵樹,遇到天氣比較幹旱時,澆兩次水。” 董俊盛告訴記者,現在安定人種樹尊重樹木生長規律,講方法,講科學,“我們采取帶土球栽植、覆膜保墑等措施,也就是澆足水後,在12至24小時內在被澆過的地方覆至少10公分的土,防止水分蒸發。”

在安定,植樹是全區人共同的大事。安定區按照定單位、定區域、定時限、定樹種、定標準的“五定”原則,建立劃片包幹機制,調動機關單位、駐地企業等各方面力量,將城區“四山”劃定的309個片區包幹到309個部門單位,打造了8萬畝結構合理、生長良好、功能完備的城鎮面山生態功能區。

此外,全區與浙江金華、福建福州等對口幫扶城市、單位協調,共同植綠,近年來完成造林綠化面積7.36萬畝。金華林、福州林等一片片山林不僅見證了定西人“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拼搏精神,還有跨越山海的幫扶情。

植樹播綠,已經融入每一位定西人的血脈之中。安定區鳳翔鎮豐禾村黨支部副書記高曉蘭嫁到豐禾已30多年。回憶當初,高曉蘭說那時的豐禾村,屋前房後是一片荒蕪,沒有人盤算著種花、種樹。

政府倡導退耕還林時有不少村民不理解、不支持,他們心中都有一個疑慮——“樹能吃嗎?”“莊稼人不種莊稼種樹幹啥呢?”

漸漸地,退耕還林改變了當地“越墾越窮、越窮越墾”的惡性循環圈,也從源頭上改善了生態環境,促進了當地農業結構調整,人們開始支持植樹造林。

“今年全村48人參加義務植樹,種了3000棵樹。”高曉蘭說,在區林業局的支持下,今年上半年全村造林790畝,豐禾正在向森林鄉村邁進。

從上世紀50年代至今,一代代愛綠、植綠的定西人黑發變白發,他們一步一鏟為隴中山川播綠,讓一棵棵樹苗在這原本貧瘠的土地上紮根吐翠,使得森林覆蓋率從5.16%增長到如今的12.1%。

而今,這片綠色依然在延展、在蕩漾……

護得一方好山水

“我每天早上6點上山,下午6點回家,幹護林工作12年來一直這樣。這些年看著這些樹過日子的,看著看著,我感覺越來越愛這些樹了。”安定區東山護林員張作虎說。

張作虎記得,剛開始幹護林工作時,腳下的這座山,一眼望去多是黃土,下雨了流的是黃水,還要拿著鐵鍬,遇到不好走的山路鏟鏟土方可爬上山來到工作的瞭望點。

瞭望點位於東山最高點,海拔2200米左右。常年的巡山護林讓張作虎的皮膚變得黑黝黝,但他覺得自己的工作非常有意義:“林子好了,雨水也多了起來,多年不見的喜鵲也飛回來了,有一次巡山還見到一種頭上有點紅羽毛、長尾巴的鳥,我不知道叫什麼名字。”張作虎說。

“三分栽,七分管。”植綠,更需護綠。國有漳縣木寨嶺林場位於漳縣西部,總經營面積31.48萬畝,納入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管護面積20.15萬畝,占全縣管護任務的42.4%。

由於海拔較高,林場辦公室內的爐子裏常年生著火。雖說剛立秋,暑氣未消,但我們的采訪是圍著爐火進行。盡管如此,一場蒙蒙秋雨讓屋內的空氣中略帶幾分清爽。

這座林場成立於1957年,當時只有一名職工。發展到今天,林場共有49人,其中護林員占多數,45人。

護林途中洗把臉。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馬天雲

“柳樹灣管護站是我們林場海拔最高的管護站,大約2700米。有時天冷時巡山,可能會遇到雪天,大雪封山,我們的護林員在管護站一待就是十幾天。”國有漳縣木寨嶺林場場長汪小明笑道,“天氣預報在我們林場是‘失靈’的。”

這裏,護林員每月至少巡山22天,24小時輪流值班,工作的重點隨著季節變化而變化。漳縣林業和草原技術推廣中心天保辦(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辦公室)主任馬天雲說,春秋氣候幹燥時,巡山主要以防火為主;春夏時節,主要以造林、防治病蟲害、查看有無人為破壞林木為主,近幾年還加入了野生動物保護的內容。

為了加強管護,林場與護林員簽訂了管護責任書,明確了護林員的管護區域、職責等內容,形成了林場、管護站、護林員三級管護網,要求護林員對巡山護林情況定期報告。如此,林場通過機制創新,逐步建立了平等、競爭、擇優上崗的機制,實現了“山有人管、林有人護、責有人擔”的效果。

何俊明在林場做護林員已有31年時間。絕大多數的時光,他是在山中度過。早上吃點幹糧,穿好迷彩服,一手提上饃饃和礦泉水,一手拎上1米多長的手杖,約9點時刻和同事結伴進山。走入林中深處時,手機便沒了信號。直到下午4點左右,才能巡完山。

遇到天氣突變,被大雨淋得渾身濕透是護林員的“家常便飯”,何俊明說,這在他們看來“都不是事”,虧得巡山多年,對山和林了如指掌,知道哪裏的路比較好走,哪裏可以暫時避避雨。

巡山是辛苦的,但偶爾也能給人帶來小驚喜。翻開何俊明2021年7月31日的巡山日誌,何俊明寫道:

“今天我們護林來到窯溝林地一帶巡山查看,沒有任何毀林和開荒的情況,樹林邊的草叢裏長著許多野草莓,紅的像寶石一樣,吃起來十分可口。”

當地人管野草莓叫“瓢子”,成熟時果實鮮紅,漫山遍野,鑲嵌林中, “萬綠叢中點點紅”。像這樣,一把山果、一株冒出頭的蘑菇,亦或一只蹦跳的小動物,都能讓老何的護林工作不那麼單調。

為了讓護林員對林木病蟲害有更多的認識,林場建立定期培訓制度,再加上日積月累的經驗,林場的護林員可以說是半個專家了。馬天雲說:“落葉松的針葉有白色絮狀,翠綠色的雲杉葉子漸漸變黃了,等等,這些都是樹木“生病”的癥狀,護林員會上報給管護站或林場,對林木進行病蟲害治理。”

汪小明介紹,木寨嶺林場可以說是全縣的生態安全屏障,林區處於漳河源頭,對維護和保障漳河的生態平衡具有重要作用。這幾年,漳河水明顯增多了、也變清了。

漳河岸邊的白鷺、鴛鴦,林中的斑羚、鹿、野山羊、藍馬雞等都成了攝影愛好者馬天雲鏡頭裏的“常客”。“以前這些野生動物不常見,現在經常看見,去年11月竟然拍到了11只大白鹿,這不多見。”馬天雲現在說起來還意猶未盡。

“碳達峰、碳中和是當前全社會關註的熱點話題,森林植被通過光合作用,可吸收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發揮巨大的碳匯功能。” 漳縣林業和草原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李彥宏告訴記者,森林可以起到顯著的固碳作用,“一定程度上講,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也是陸地生態系統最重要的貯碳庫。”

護林,不僅僅是守護山上的一片林,更為了護得一方好山水。

好山水裏好日子

播一片林,興一處綠,富一方民。

漳縣盛產沙棘。1995年漳縣被定為全國30個沙棘產業建設重點縣之一,2011年漳縣被中國特產之鄉推薦暨宣傳活動組織委員會正式命名為“中國沙棘之鄉”。經過多年的有效保護,目前全縣沙棘總面積約50萬畝,年均產鮮果總量3萬噸,直接參與沙棘經營者300余人,關聯帶動5萬余人從事沙棘經濟活動,沙棘產業正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新途徑。

隨著全市林業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林業經濟模式也日漸多樣化。安定區內官營鎮先鋒村村民孫寶才依靠林下養殖不僅實現了自家的小康日子,還成為全村的致富“領頭雁”。

孫寶才成立的綠盛苗木專業合作社林下養殖基地位於距定西市區西南方21公裏的錦雞塬山下。從上世紀80年代起,孫寶才就開始發展育苗產業。2015年,孫寶才通過流轉先鋒村農戶退耕還林地1000畝發展林下經濟,主要養殖珍珠雞、良鳳雞等品種。

“去年總共養了1萬5千只雞,銷路非常好,一年下來可收入15萬元。”孫寶才說,通過林間放養,讓雞的運動量更大,這樣出產的雞肉肉質更細膩,口感更好,彼此誘發病害的幾率也會降低。

“你看,我們這裏種了丁香、連翹、油松,環境不錯,養殖的雞肉好吃,就順帶著做個大盤雞,搞起了農家樂。”孫寶才一邊介紹林子裏的樹木品種一邊說,天氣好的時候,蘭州、定西市區來這休閑娛樂的遊客很多,收入可觀。

“我這一輩子都和林子打交道了,我還被聘為護林員,每天到這雞塬山上轉一轉,4760畝林子,我們十幾個人一起看護。”孫寶才說,林下經濟模式很多,讓林木保護和開發實現良性循環,在興林中富民,在富民中興林。

去年,孫寶才給村子裏12戶建檔立卡戶免費發放了雞苗,每戶12只,帶動大家一齊搞養殖。此外,生意繁忙的時候,合作社也雇傭當地群眾務工,一天發放150元勞務費。

目前,定西市已初步形成經濟林果、育苗、花卉、森林生態旅遊、林下經濟等產業模式。

孫寶才添加雞飼料。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崔銀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