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兩匹大馬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雅各伯的夢(Jacob’s Dream)》 (局部)拉斐爾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在這個陌生的時代,很多人聲稱他們體驗了比平時更加生動真實的夢。凱西·龐德(Cath Pound)就此向心理學家菲利帕·佩裏女士(Philippa Perry)詢問“藝術如何幫助我理解夢境以及我們本身?”

幾個世紀以來,“夢”一直深受哲學家和藝術家的關註。它曾被視為傳達神聖信息和拓展想象力的媒介,但是自從19世紀精神分析的問世,夢成為了解我們潛意識的關鍵所在。最近幾周我們都在經歷著異常生動的夢境,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去探索多個世紀以來人們對夢的理解和描述,甚至發現和我們的經歷和睡夢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我們都很好奇為什麼夢境與現實如此的貼合?心理學家菲利帕·佩裏給出了解釋:“我們現在處於一個新環境,需要處理陌生的新情感。夢則用隱喻的方式流露出了這些感情。”

阿爾布雷特·丟勒(Albrecht Dürer)創作的《夢的幻想》(Dream Vision,1525)是已知的第一個對夢境產生進行描述的西方藝術作品。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阿爾布雷特·丟勒(Albrecht Dürer)創作的《夢的幻想》(1525)是已知第一個對夢境產生描述的西方藝術作品。“我醒來時四肢顫抖著,久久不能緩和。”丟勒在醒來時刻匆忙完成的這幅水彩畫,給人一種漫天大水將要吞沒自己的壓迫感,成功描述了當時他驚醒後的感受。

“如果一個人夢到了水,那麼通常與情感有關”——心理學家菲利帕·佩裏解釋道。

盡管佩裏並不擁有著一本解夢大全,她數十年的經驗說明了“夢中的某些物體相應代表了某些東西,比如夢到水就通常和情感有關。”在推特上,佩裏的粉絲也聲稱他們在夢裏被水包圍著,和丟勒一樣“沈溺在情感深處。”佩裏對此回答說:“無論承認與否,排斥與否,我們都害怕著消失、被遺忘。”

丟勒的個人作品很大程度上是種例外。當時,大多數關於夢境的畫作都要與聖經所貼合,因為文藝復興時期對古典哲學的理念要與基督教的思想達成一致,排斥異端的解讀。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青睞聖經的故事,例如這幅關於《雅各伯的夢》(Jacob’s Dream)的畫,拉斐爾創作於宗座宮(Palazzo Apostolico)的天花板上。(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雅各伯的夢》(Jacob’s Dream)以及《約瑟夫給法老王解夢》(Joseph interpreted for the Pharaoh)都獲得了當時人們的青睞;也正因如此,在1518年,拉斐爾將它們畫到了宗座宮的天花板上。教堂的弧形頂端充分體現夢境的生動,也強調了畫中人物對夢境的理解超越了凡人。在另一方面,神話主題幫助了藝術家去闡述夢境與靈感的關系,例如洛倫佐·洛托(Lorenzo Lotto)的《沈睡的阿波羅和有名的繆斯女神》 (Sleeping Apollo and Muses with Fame)中,阿波羅的熟睡,繆斯女神任性自由地脫下衣服,在草地上赤裸地嬉戲,暗示著睡眠可以釋放出無限的想象力。

博斯和他的追隨者創作了對天堂和地獄的怪誕描繪,其中的一名創作了這幅《滕代爾的幻象》(圖片來源:Alamy)

與洛托的神話色彩相比,耶羅尼米斯·博斯(Hieronymus Bosch)畫作中關於噩夢的內容,引起了更多人的共鳴。畫中內容不僅被理解為藝術家對天堂和地獄的描繪,而且被視為對惡人的警告和不知悔改後的下場。博斯的追隨者在創作《滕代爾的願景》(The Vision of Tundale c.1520-30)中進行了更加明確的表述,其中有罪的騎士受困在地獄般噩夢中。

啟蒙運動的理性時期,使得夢境這一藝術話題失去了之前的光彩,但是18世紀末期亨利·富塞利(Henry Fuseli)創作的著名畫作《夢魘》(Nightmare)卻大放異彩。它在文學、宗教乃至藝術上均無先例,違背了當時社會對夢境的解釋,盡管有些人認為此畫蘊含著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論。

亨利·富塞利(Henry Fuseli)創作了著名畫作《夢魘》(Nightmare)(1781),打破了對夢的理念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佩裏並不認為這幅畫僅僅表現了夜晚恐怖的場景,相反,畫中女人毫無防備的姿勢,大馬對女人胯部的低俗興趣,以及小精靈的姿態,隱晦暗示“多數男性在夢遺中對女性的侵犯”,或者她認為,“無論性別,人們對夢遺和性的幻想都不是政治正確的。”

象征主義者使夢境重新走到了藝術的前沿,藝術家古斯塔夫·莫羅(Gustave Moreau)和奧迪隆·雷東(Odilon Redon)認為,夢境是解讀現實和存在之謎的方法。雷東的作品《眼睛像奇詭的氣球飄向無窮》(The Eye Like a Strange Balloon Mounts Towards Infinity)中,如同眼睛般的熱氣球似乎正將一個人的腦袋舉到雲端,表現了夢境不符合常理的特性,毫無疑問對超現實主義有著深遠的影響。

雷東的作品《像氣球一樣朝著無窮走去的眼睛》(The Eye Like a Strange Balloon Mounts Towards Infinity)對超現實主義有著深遠的影響。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超現實主義者將夢境視為釋放無限表達力的一種手段

超現實主義的主要靈感來自於西格蒙斯·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弗洛伊德認為夢是通過扭曲意向得到自我願望滿足的手段,但是夢境對清醒的人沒有任何意義。正因如此,他相信精神分析法可以通過解鎖夢中隱藏的含義,解除病人的困惱。

然而,當弗洛伊德認為夢境需要被解密來治愈患者時,超現實主義者則把夢境看作釋放自由表達的手段,闡述他們對歐洲資產階級文化的厭惡。

在超現實主義藝術中,做夢者並不通常被畫出,而觀畫者會直接面對夢中的內容與情節。無論是喬治·德·基裏科(Giorgio de Chirico)畫作所表現的夢中的焦慮,還是馬克斯·恩斯特作品的奇思妙想,超現實主義都在挑戰觀眾對現實的感知。

薩爾瓦多·達利《水仙的蛻變》(Metamorphosis of Narcissus (1937)等超現實主義的作品描繪了對夢境內部的運作方式 (圖片來源:Alamy)

不得不說,弗洛伊德對超現實主義的想法感到困惑,他與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í)在1938年的邂逅,略微改變了自己的看法。那次會面之前,弗洛伊德視超現實主義的想法古怪且扭曲,但是達利帶來了作品《水仙的蛻變》(Metamorphosis of Narcissus,1937)使得弗洛伊德重新考慮自己的觀點:水仙在水面倒影的形狀,變成了一個手指和拇指緊緊地捏住一個破裂的雞蛋,一朵水仙花從裂縫中長出。

2017年,佩裏制作了《如何與菲利帕·佩裏一起成為超現實主義者》的BBC四集紀錄片,探索了超現實主義者們對夢境的接觸。佩裏建立了對超現實主義的研究所,並要求公眾在畫出他們的夢境之前描述它們。佩裏發現:“這個調查最重要的結果,是他們想從夢境所收獲的東西。”

佩裏通常用德國精神病學家皮爾斯(Fritz Perls)所創的格式塔療法(Gestalt therapy)治療患者。佩裏會要求患者從夢中所有物體的角度重現夢境,因為夢中的一切事物都是患者的一部分,所以患者會知道它們在說什麼,也因此對自己有更好的了解。

在目前的情況下,佩裏認為從多個角度一同入手會有所裨益。佩裏建議道:“畫出自己的夢,記錄下它們,會幫助我們處理夢中的情感和感受。只要我們掌握著所有權,我們就掌握了主導權。”

或許,在此過程中我們可以釋放自己未知的創造力。

(陳鼎琦 編譯自BBC Culture ,作者Cath Pound 原文地址https://www.bbc.com/culture/article/20200512-what-do-our-dreams-mean)

來源:藝術中國

編輯: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