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二舅舅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9月初,第17000個被找到的走失者回家了。

他是石家莊辛集市的一名患有精神疾病的五旬男子,在離家100多公裏的井陘縣被找到。這得益於一條尋人彈窗信息。

今日頭條已經發送14萬多條這樣的尋人信息,成功找回17000個走失者。每一條尋人信息背後,都是一個人獨一無二的經歷與家人百感交集的找尋。14萬尋人啟事,就是14萬個人生。

他們的故事,被我們記錄下來。

日常走失

一個孩子循環的“回家路”

樂樂從10歲開始不斷走丟,次數已經數不清。

他是一個福建泉州的男孩,小時候發高燒,導致智力低下,且無法說話。但依然淘氣。

2020年5月25日,樂樂再次走失。

頭條尋人工作人員接到合作民警的尋人消息後,覺得很眼熟,將照片發送到尋人群中。很快發現,3月5日,樂樂走丟過,群裏有他“被找回”的記錄。

在群裏,還有一條樂樂“被找回”的記錄。那是2019年9月15日,頭條尋人通過精準地理位置彈窗,將尋人信息推送給了泉州用戶。

一個經常看到樂樂走失的警官看到了這條消息,聯系上樂樂的爸爸。

“高1米5,短發,被救助時穿黃色短袖、白色長褲。經過多次交流發現,孩子不會說話,智力低下。”關於樂樂的類似信息,頭條尋人工作人員說,發過多次。

就這樣,頭條尋人至少找回樂樂3次。

像樂樂這樣的走失者還有很多。《中國走失人口白皮書》顯示,過去的2020年,我國每天處於或經歷走失狀態的人次為2739人。2020年,我國100萬人次走失。

日常走失者占頭條尋人17000多個被找回者的大部分。心智障礙者、少年兒童、老年人等群體,在家屬照顧、盡責任義務的同時,需要更多社會和普通人的善意關懷。

烈士回家

離家還是少年身,歸來已是報國軀

8月31日,徐宣石烈士的英魂回歸故裏。

每逢清明節,徐宣石的外甥女孫瑞玲家都會來一位爺爺,給小孩子講述犧牲在戰場的英雄故事,每年都是同一個英雄。孫瑞玲把這位英雄寫進作文裏,拿了獎。

孫瑞玲向母親驕傲地講述作文裏怎麼描寫這位英雄,不料母親痛哭流涕。原來,這位英雄,是母親的親哥哥,自己的舅舅。那位講故事的爺爺,是當年和舅舅一起參軍入伍的老兵。

“舅舅是愛打抱不平的性子。” 1945年,“英雄舅舅”新婚不到一年。也是這年,他參軍入伍,跟著大部隊去了東三省,成為一名野戰軍。1946年,徐宣石所在部隊接到保衛四平市的命令。

四戰四平烈士紀念碑

在保衛四平的戰役中,徐宣石衝鋒在前,被炮火打傷左胳膊。“被緊急救治後,衛生員讓她休息。”孫瑞玲聽母親說。但徐宣石看到傷口不再流血,就提起武器繼續殺敵了。

“撤退!撤退!”身後的戰友向徐宣石吶喊,他沒有回頭。轟!炮彈在他耳邊炸開。

這年,徐宣石23歲。

身懷六甲的妻子每天都期盼丈夫歸來,卻等不來了。“舅舅參軍時姥爺就紅了眼眶,之後每天都在思念兒子中度過。”孫瑞玲說,第二年,姥爺思念成疾,撒手人寰。

離家還是少年身,歸來已是報國軀。徐宣石犧牲三年後,家人才知道這個消息,但不知道他安葬在哪裏。

直到今年7月15日,頭條尋人發布了一條《山東日照籍烈士徐宣石長眠四平市烈士陵園,靜待親人》的文章,孫瑞玲恰巧看到了。

江南棄兒

61年後,站在父母墓前

64歲這年,賀獻林找到了親生父母。

6月1日,在哥哥姐姐的帶領下,他捧著兩束鮮花,來到南京市江寧區靈苑山公墓。已經去世的父母和族中長輩安葬在一起,在公墓的第十四排。

此前40多年的人生,賀獻林都是在尋找墓碑裏的兩個人中度過的。

賀獻林的父母親

1960年左右江南大饑荒,3歲的賀獻林被父母送出家門,輾轉來到河北邢臺,被一對夫婦收養長大。“你就是個野種!”小時候,賀獻林就知道,自己是抱養的。

“親生父母是誰?為什麼送我出去?送走我就沒有找我嗎?”22歲,他開始尋親。找到自己的名字,找到父母,找到家鄉,擺脫“野種”的標簽,是他畢生的夙願。

1998年,賀獻林忍不住向養母問出了自己的身世——“你是南京福利院送來的,編號是3,名叫白太。”養母說,當年一列火車拉來300多個孩子,養父一眼選中他。當年大饑荒,江南有很多被送走的孩子,被稱為“江南棄兒”。

張家大哥(左)和賀獻林

知道身世後,賀獻林四次南下尋親。第一次跟隨幾十名河北的“江南棄兒”到南京,很多棄兒在幾百人的尋親大會上認了親。他堅持DNA鑒定,沒有認上。

此後不久,賀獻林又連續組織了3次尋親,從邢臺到南京、合肥、江陰等地。堅持南下,堅持與9家疑似親人做DNA鑒定,在幾十個尋親群中從活躍到靜默。

為了尋親,他前後花掉4萬余元,沒有結果。

2021年初,江陰尋親誌願者協會的誌願者在抖音上發布了一則尋親啟示。一個網友說,“很像南京江寧張家人”。5月7日,誌願者據此當地多方走訪。晚上,賀獻林就接到了他們的電話。

鑒定結果一出,賀獻林說,40年踏破鐵鞋無覓處,如今,“人在家中坐,親從天上來”。

華人尋根

“一扇墓碑,就是一本小型家譜”

林依婷家族找了中國親人20多年。

清末民初,曾祖父帶著兩個弟弟下南洋到馬來西亞謀生,從最初的小雜貨鋪起家,到有了多家鋪位招商出租,闖出一番事業,也在當地開枝散葉。林依婷已經是第四代華人了。

潮汕人素有“留一個在家鄉拜祖先的傳統”。曾祖父兄弟三人商議後,決定一人回潮汕照看老家,兩人在外各自打拼。

曾祖父一家人的照片

二戰結束後,東南亞很多地區脫離西方殖民統治,獨立建國。僑居海外的華僑面臨身份認同的抉擇,許多人已經在當地紮根,選擇成為新興國家的國民。

林家兩兄弟分別加入馬來西亞、新加坡國籍。彼時,時局動蕩、交通不便,三兄弟逐漸淡了聯系。2000年,國內外親人通過一次電話後,再也沒能聯系上。

國內外親人有過的書信來往

林依婷很小就曾在祖墓上看到過“世居廣東省潮安古樓鄉”的字樣。長大後她才明白,那是血脈印記、家族根系。在墓碑上,海外華人離世後,會盡量多地刻寫往生者的家族信息。

“一扇墓碑,就是一本小型家譜。”他們希望通過一扇扇墓碑,指引後代找到“回家”的路。可是,依據這些“家譜”,林依婷沒能在互聯網上搜索到確切的老家信息。

直到今年6月10日,許多潮汕地區今日頭條用戶收到《為了尋回家族在潮州的根,馬來西亞第四代華人為此查遍網絡資料》的手機彈窗。

當晚,頭條尋人的合作夥伴“夢歸潮汕”尋親團,就幫林依婷找到了堂哥林衛揆。

結語

頭條尋人於2016年2月上線,至今已運行5年多時間。17000次找到中,年紀最大的走失者已有101歲高齡,最小走失者是僅3個月大嬰兒。

除了以上幾個故事,大多數是人群中的普通人。他們可能是走失的阿爾茨海默癥老人,與父母鬧脾氣一氣之下離家出走的少年,還有在全國各地救助站無家可歸的人們......

每一次團聚,都是工作人員試一試的決心,好心人、普通人的隨手轉發擴散,尋親人無法磨滅的對家庭團聚的執念,共同促成的。

希望這樣的團聚多一點,再多一點。

#17000個失散家庭的團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