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燒死狗周公解夢原版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艾略特和《標準》

幾天前收到一封發自美國的郵件,內容是幾頁復印資料。本是一件小事,不過也值得記述,公諸同好。

多年前,筆者在倫敦查令十字街某舊書店(不是八十四號)買了一冊艾略特主編的《標準》(The Criterion,也譯成《準則》)季刊,1938年4月號,毛邊,正文兩百頁,雜誌和新書廣告十二頁。封面用紙略略寬大,刊名紅色,下面印著長長的篇目:要目九種(含論文、短篇小說和詩歌),隨後是主編時評,音樂、廣播和小說三個門類的記事以及書評二十三篇。《標準》沒有目錄頁,也是特色。付款時,店主指了指封面底部“簡訊”(SHORTER NOTICES)一欄的藍色鉛筆標記,提醒我缺了四頁。其實我在翻閱時已經註意到了,心裏默默感謝店主的誠實。我買這冊《標準》,一是留作紀念,二是為了兩篇文章,頭條謝文通的《英譯漢詩》和蒙哥馬利·伯恰特的《馬克思和蒲魯東》。“簡訊”似無關緊要。

1938年12月的諾貝爾文學獎授獎儀式上,賽珍珠大講中國傳統小說,她的用意,人人明白。考慮到1938年元旦剛過,即有愛因斯坦和羅素等人公開聲援中國,艾略特將謝文通文章置於《標準》頭條,恐怕也有同樣的用意。五年前他在《標準》(1933年1月號)發表的紀念劍橋古典學者狄更生長文,即是佐證。不過今日重讀謝文,有點異樣的感覺。很多年來,一些出色的中國學者緊盯著漢詩英譯,樂於尋找誤譯和欠妥之處,就像自家的善本,借人閱讀,卻遭汙損,不得不當面責難。現在英語國家熟習漢語者不少,有沒有人,出於莫名的焦慮,專挑英語文學中譯本的毛病?人同此心,一定很多,只是筆者寡聞罷了。

《標準》季刊創辦於1922年秋,評論與創作並舉,不幾年就贏得聲譽,1939年年初停刊時已成為二三十年代英語世界最重要的人文藝術刊物之一,但是它的發行量一直未能過千。創刊號載有不帶作者自註的《荒原》,在舊書市場很難覓得。雜誌草創時期,艾略特還是勞埃德銀行職員,做主編不收取報酬。1927年夏,《標準》試出月刊,難以維持,很快又恢復成季刊。1938年春,即艾略特所服務的費伯公司出版筆者手邊這期《標準》的時候,戰爭風雲密聚,奧地利剛舉行全民公決,德國實現了德奧合並之夢,捷克的蘇臺德地區告危。艾略特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辦刊實踐,體現了一條未明言的宗旨:記取一戰教訓,嚴拒民族主義和狹隘的、本質主義的英國文學(或文化)價值觀。他在籌辦《標準》時就向好幾位外國作者約稿,一心為英語讀者搭建跨國界和語種的交流平臺。《慕尼黑協定》簽訂後,艾略特極其失望,不幾個月(1939年1月)就決定停辦這份已經傾註了無數心血的雜誌。八十年代初,紐約一些知識分子不滿於大學裏歐陸理論話語的膨脹,創辦《新標準》雜誌,顯然是想與二三十年代的《標準》相呼應。這是又一個話題。

艾略特1965年1月4日辭世前,費伯出版社已計劃重印全套《標準》。重印本共十八卷,1967年年初問世,第一卷卷首是艾略特的單頁《序言》(未署時間),這或許就是他生命最後階段準備發表的文字。現在國內外圖書館收藏的《標準》雜誌,大都為重印本。費伯的老板之一傑弗裏·費伯是艾略特的好友,應該有人為他立傳。

南京曉莊學院文學院的徐敏教授近期在美國佛羅裏達州羅林斯學院訪學,得知我那冊《標準》雜誌缺少第587頁至590頁,就通過館際借閱平臺謀取這些缺頁的復印件,7月31日用電子郵件發來佛蒙特州的明德學院提供的所缺書頁,內容是幾篇新書簡介,有一本書的書名為“印度和西方哲學:對比研究”。(這本書如果翻譯過來,或可稍稍療救“中外”“中西”二元對立思維的毛病)。目前美國疫情還在以每天新增數萬病例的速度蔓延,但是學校的圖書館依然提供出色的服務,這是讓我感動的。

越過太平洋,補齊《標準》的缺頁,心裏自然開心,於是就請遠方友人黃若澤博士了解一下這份雜誌的收藏狀況。他經過一番網上搜索,發現《標準》雜誌偶見於英美舊書店,每冊售價在美元二十元至一百二十元之間。在國內,北大圖書館收藏的《標準》雜誌最多,但不全,而且是1967年的重印版。四川大學也有一些,同樣的版本。復旦大學僅一冊,不過應該是原版。筆者感謝若澤的同時,又想到過刊的保存。

燕京、北大和清華等校圖書館原來西文人文社會科學刊物為數可觀,院系調整的時候,不少期刊大概不再續訂了,但是過刊如何處理?公共圖書館空間有限,舊刊就同舊書一樣,有的應該進舊書店,甚至其他地方,對此不應多愁善感。但是,難的是取舍。十幾年前,筆者在潘家園舊書市場買到1935年的兩期合訂的英國文學季刊《今日生活和文字》(Life and Letters Today),紙張厚實,封面蓋有燕京大學英文系圖書館英文印章,末頁蓋一枚中國書店標示售價的小章(6元),封三粘著插借書卡的紙袋,上印中英文“燕京大學圖書館”字樣。這兩期雜誌刊有安德烈·紀德、格特魯·斯坦因和阿拉貢等人的文章以及瑪麗安·摩爾和迪蘭·托馬斯的詩作,它們大概是從北大圖書館流入市場的。

在院系調整前的上海各校中,聖約翰大學必定有很多人文藝術領域的外刊,或許還包括《標準》。據可靠消息,這些舊刊的繼承者,不是在聖約翰舊址辦學的華東政法大學,也不是華東師範大學。它們現在何處?筆者擺脫不了執念,竟夢見其中一部分未經裝訂成冊的雜誌經打包裝箱,還存放在滬上某機構的書庫,有待拆箱整理。如果這篇小文章能使它們重見天日,那就是最大的收獲了。既然舊刊可以補缺,也應能夠拾遺。

窗外的暴雨聲打斷一番囈語,睜眼又見這本《標準》。本來今年要去英國,還想訪書,因疫情作罷。倫敦查令十字街的舊書店,別來無恙?

作者:陸建德編輯:安 迪、錢雨彤責任編輯:舒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