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姐姐爬梯子掉懸崖了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一部“網紅片”在後臺天天被催。

的確。

Sir點開它之前還猶豫。

嘉賓“網紅”

題材也看得不少

“扶貧”。

真有那麼好?

點開之後,Sir才懂了。

不是它紅。

而是所有看過的人,都真心實意想它被看見

《無窮之路》

TVB娛樂主播一姐陳貝兒主持。

節目組僅四人,歷時三個月的探訪之路。

穿越全國6個省份,深入10個曾經最具代表性的貧困縣,真實記錄各地最真實的“脫貧角落”。

目前播出4期,豆瓣開出今年國綜最高分,9.6。

豆瓣看過的人不多。

倒是在香港,反響熱烈。

應該多拍拍國內的景點和寫實村落

讓其它國家重新認識現在的中國

不僅是第一部以港人視角展開的扶貧紀錄節目。

《無窮之路》其實有三層意義:

無窮,指“窮病”無限滋生與蔓延,是現狀;

無窮,消除貧窮,是世界的共同目標;

以及。

留意海報一個元素:

放大鏡。

這才是Sir以為,它與大多數扶貧題材的區分:

不強調宏偉的政策、措施、路線。

而是躬身入局,尋找留下過痕跡的粒粒微塵。

01

第一站,涼山彜族自治州。

這裏地處四川西南部的橫斷山脈,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

有一半以上人口,是少數民族,彜族。

從上空俯瞰,一個個彜族村寨,分散在高山、懸崖之上。

美是美,卻與世隔絕。

今年年初,當地一個村子火了。

建在1500多米的懸崖頂,因山體傾斜得厲害,不通任何車路。

懸崖村。

沒路,日常起居需要的物資,怎麼運送?

在過去,村民上下山,方法只有一個。

在幾近90度的懸崖上,直上直下爬藤梯。

Sir光是看看都腳抖。

2016年,為了村民出行安全,當地政府修建了一條鋼梯。

相比從前的藤梯,算是大升級了。

可依然挑戰膽量。

像這樣的臺階,要爬2000多級。

越往上爬,越陡。

有的路段,沒有防護設備,相當於爬直上直下的梯子,腳下就是萬丈懸崖。

越往上爬,越險。

有的路段,腳踩的根本不算臺階,而是空隙很大的鋼架,一步踏空就是永別。

許多人爬到半路,不敢再上,只好打道回府。

今年4月,竹內亮導演也來到此地,拍攝了紀錄片《走近大涼山》,便是爬到半路,實在恐高,中途遺憾下山。

陳貝兒此番爬鋼梯,累到氣喘,頻頻嚇到不敢睜眼。

最終在向導幫助下

歷時4個半小時才登頂。

一個普通人要四小時,本地人呢?

快到嚇死你

當地向導某色拉博,人稱“懸崖飛人”。

懸崖村土生土長的他,爬梯如跑酷。

成績:

上山半個鐘,下山15分鐘。

拉博帶貝兒來到自己家。

一間開間,沒有明窗,客廳臥室廚房,全擠在一起。

小時候,懸崖村沒水沒電,想喝水,要去另一個村子打。

拉博八歲時上學,走的是崎嶇巖路,常常天還沒亮出發,到學校已經天黑了。

18歲前,他沒用過手機,也看不到電視,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樣的。

交通不便,阻礙了年輕人的前路,更影響整個村的收入。

據扶貧書記說,懸崖村村民收入極低,有人好不容易背著玉米下山,來到集市上賣,得知他是懸崖村來的,市場會壓價,因為知道他不可能再把玉米背回去。

因為不通路,這裏越來越落後。

過去,也喊著“扶貧”,卻是大水漫灌式的,到了他們這兒,不適用。

直到2013年,名為“精準扶貧”的新政策推行,數十萬調查人員逐座山、逐家逐戶去敲門普查,識別了12萬8千個貧窮村。

了解他們貧窮的切實原因。

又派出百萬計有能力的公務員,高學歷的年輕幹部,來到農村扶貧。

扶貧基層人員,白天在外面走訪一天。

晚上就圍坐在一起,商量對策,再對癥下猛藥。

短短三年。

懸崖村就有了新起色,第一次建農民專業合作社,村民一起養羊,還引進了青花椒,種上了臍橙。

同年,涼山州政府出資過百萬,雇壯丁運送120噸重的鋼管上山,排除萬難,終於修成鋼梯。

路修好了,自來水也通了。

懸崖村又迎來一個歷史性時刻

全村電纜鋪設完工,通上4G網。

百年以來,大家第一次坐在家中,看上了電視。

年輕人呢,時興搞直播,普通話越說越遛。

拉博成了當地第一代網紅,經常拍視頻宣傳家鄉。

短短一年,從閉塞到接軌。

建鋼梯,全國甚至全世界遊客,慕名前來,帶動了消費。

通網絡,村民通過直播,賣特色農產品,收入蹭蹭地漲。

一個與世隔絕的村落。

第一次觸碰到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也認識了它。

02

扶貧有個現實問題,不得不面對

貧困縣基數太大。

因偏遠致貧的村莊,整個四川,光是涼山州就有2000多個。

地勢崎嶇,都要花大錢建鋼梯?

不建的話,老人如何看病?孩子如何上學?

涼山州實行了一種政策,扶貧搬遷。

政府花了3、4年時間,在全涼山州靠近縣城的平原地區,建了1400多個安置社區,幫助35萬村民搬出來。

四口之家,能分到差不多500多尺(50多平)的房子。

像拉博一家七口,只要出1萬塊自籌金,就住上了100平的房。

家中沙發、床、電視、熱水器、洗衣機等家具家電。

一應俱全,全部免費。

帶貝兒參觀家裏時,拉博逐個房間介紹。

有多興奮?

新房之間,反復橫跳。

臉上笑容,收了又露。

不止建房。

每個易地搬遷安置點,配有幼兒園、小學、中學。

6-15歲適齡學童,可以接受免費義務教育。

教育之後,另一大塊是就業。

村民生計怎麼解決?

社區附近有現代農業園,村民可以來打工,拿固定工資。

也可以參加合作社種植,達到標準,即可申請自行承包。

當然,扶貧的難度不僅在於人力、財力、物力。

還有理解。

扶貧工作者要理解貧困戶的需求、想法、甚至抵抗情緒。

村民也要理解扶貧政策的目的與具體細節。

互相不斷磨合、溝通。

但至少在鏡頭裏,有不少成功案例。

搬到社區,一些阿婆終於知道:

不做農活,做些手工編織刺繡,也能有錢賺。

還有拉博。

他選擇回懸崖村“上班”(畢竟來回通勤不過一小時)。

他被一家旅遊公司看上,當上戶外向導,向遊客介紹自己長大的地方。

過去,藤梯變鋼梯;

近來,鋼梯又變樓梯。

懸崖村用實際成果,驗證了一句話:

換一方水土,富一方人。

03

第二站,走進雲南怒江。

地殼落差大,水流湍急,更有以奇峰秀嶺著稱的怒江大峽谷。

峽谷兩側,坐落著高黎貢山、碧羅雪山,許多少數民族依山而居。

古時的怒江,只有人馬驛道。

沒公路,也沒有橋,咋過江?

唯一交通工具,是溜索。

溜索之驚險。

不光在於腳下便是湍急江水,還在於設備的簡陋。

貝兒親自體驗一把。

還沒開始,她整個人就虛了

這松松綁一條安全帶,就是全部防護措施?!

沒辦法,硬著頭皮上。

好嘛直接魂魄出竅

偶爾坐一次,還挺刺激。

年年如此,日日如此呢?

這便是本地人的生活。

對這個交通工具,當地人歷來“敢怒不敢言”。

鄧前堆,是雲南福貢縣石月亮鄉一家診所的醫生。

人稱“溜索醫生”。

鄧醫生常坐溜索去對岸,給人看病,回憶起第一次坐溜索,他還心有余悸。

好像是從高樓上跳下去的感覺

有一次,他一手拿著電筒,一手握著溜板,身上還要背著藥箱。

因速度太快,到對岸剎不住,一頭撞到了石頭上。

帶著傷去看病,病人都嚇呆。

這些年光是他知道的,已經有十多個人因坐溜索,不慎掉入江中。

不會滑,或者卡在半路,腳下就是怒江,掉下去屍體都撈不到。

因這艱苦交通條件,鄧醫生所在的診所,招了總共7個村醫,先後跑了5個。

他之所以選擇留下來,是因為一個承諾。

早年,還沒當醫生時,鄧前堆得過一場病,差點死了。

多虧他的師傅送他住院,把他的病治好,為了報答師傅的救命之恩,他去鄉醫院進修,被培訓出來後,繼承師傅的衣缽成為一名村醫。

一個承諾,堅守37年。

可身體再好,手腳再矯健。

天天坐這溜索也不是辦法呀。

幸好

2016年,雲南省政府在各縣進行“溜索大改造”工程。

建起199座過江大橋,取代境內全部溜索。

大橋建成後,過江10分鐘,老人家也能自己進鄉來看病。

不過呢,聽說最近溜索又重出江湖了。

怎麼回事?

在馬吉米村,盛產一種香料,叫草果。

草果喜陰涼,特別適合在山上種,再加上收成好,被廣泛種植。

可村民們爬到山上收果,再頭頂著草果袋子背下來,這麼一趟,人工費占去收入的大半。常是白辛苦一場,賺不到錢。

一家當地企業給農民出了一個主意,改良溜索,用來運草果。

企業出錢,村民出力。

400多斤一卷的鋼絲鎖,村民們每個人背上50斤,連成一隊運上2000米的山上。

就這樣,溜索大變身,發揮新作用。

以前人力運一趟草果,要1小時,現在一袋草果溜下去,只要2-5分鐘。

在馬吉米村,有26條草果溜索,其它村落還有38條,計劃在建中。

溜索華麗轉身。

現在省下來的運費,都抓在農民自己手裏。

貨路變新溜索;老溜索變大道。

俗話說,路一通,百業興。

扶貧說到底,講求個政策落到實處。

對這5萬個貧困村來說,何謂“實”?

莫過於路通到村門口,生活便有了新奔頭。

04

扶貧之關鍵,在於切合當地實際情況。

這便是“精準”。

大涼山的異地搬遷,怒江的架設交通,經時間驗證,都成了通路。

還有一種扶貧方式,更關鍵,也更特別。

在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有一所“另類”學校。

放眼望去,學校裏各種“精神小夥”,“精神小妹”。

他們中不乏不羈少年,頗為帥氣。

比如,貝兒嘴裏的“小謝霆鋒”。

學校2019年建校,歷時半年,才招到300多個學生。

就這300多人,還是老師們挨家挨戶,才勸來上學的。

這是一所專為輟學農村青年而建的學校。

由於上一輩的落後觀念,或是留守兒童無人管教等復雜因素。

在當地,有千名沒上過學的失學青年,在家做農活,或是小小年紀就外出打工。

教育扶貧,應運而生。

這些正值叛逆期的少年,被“抓”回學校後,大多不服管教。

不順心了,就翻墻逃學回家。

於是,Sir看到全片最陰影一幕:

兩層樓高的“加高圍墻”。

某種程度上,這些輟學青年更難“教”。

好多學生不愛洗漱,光腳走路,直接喝生水。

學校不單教他們知識,也教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

教學樓外墻掛了大大的標語:

學會洗臉 學會刷牙

學會洗手 學會洗腳

學會喝開水

教會他們生活習慣,比教會文化課更緊要。

因為這是他們走出去,融入社會的前提。

不少學生,12、13歲才入學,文化課對他們來說太深了。

學校便專門開設了職業技能課,培訓烹飪、修車、理發等,教學生有一技之長。

15歲的傈僳族少女阿恰達,上學前,問她畢業了想做什麼,她會回答:

嫁人。

上學後,她愛上了烹飪,現在再問她同樣問題。

她說,想當一名廚師,開自己的飯店。

當地毗鄰金三角,吸毒販毒情況嚴重,因此教育青少年走正道,尤為重要。

在這裏任教的胡麗梅老師,覺得這“不只是一份工作”

我覺得這不僅是工作的問題

至少我們想看到這些女生

不要一畢業了就嫁人

這些所有懷有夢想的孩子

來這裏學了一技之長以後

想開店的開店

想打工的去打工

我們就對他們說 我們通過改變你們

再怎麼樣 改變你們的下一代

再下一代

這就是我們最想看到的了

改變,確實在發生著。

翻墻少年“小謝霆鋒”學會了茶藝;讀書困難戶阿華愛上了彈吉他。

哪怕有一個觀念上的微小改變,對他們來說,就可能意味著多了一個機會,多了一份改變下一代的可能。

他們的觀念在改變。

Sir想說,我們的觀念同樣需要改變。

《無窮之路》為什麼值得被更多人看見?

鏡頭細膩。

視角獨特。

風格輕松……

以陳貝兒一個香港女孩的視角,去看內地脫貧。

更重要

它草根的氣質,讓它避免成為一次蓋棺定論的總結陳詞。

這大概是“無窮之路”最後一層意思。

羅馬非一日建成。

扶貧,也並非什麼奇跡。

何為無窮之路?

永遠會有人在路上,作出無聲的妥協、犧牲、辛勞、隱忍……

正如第二集最後。

涼山州,還是那個活潑的拉博。

他看著走進幼兒園的兒子。

笑了。

這一幕。

才是我們應該看見並守護的希望

他們會更好的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布拉德特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