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在地理種棉花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老家主要的經濟作物為棉花。每年,春天種棉花,夏天棉花田間管理,秋天拾棉花,冬天拔棉花柴,成了人們的主要活計。從春末種棉花開始,到冬初拔棉花柴,人們幾乎大半年時間都圍著棉花轉。即便這樣也挺高興,因為種棉花能給鄉人帶來經濟效益和實實在在的收入,孩子上學、買種子、買肥料、置辦東西、人情禮往,一年到頭大大小小的花銷,幾乎都指著秋後賣棉花的錢了。

  種棉花之前,要先進行整地,以犁犁底層,破除土壤板結,改善土壤性狀,促進棉花根系生長。整地要求上虛下實,耙地要求耙耮橫到邊,豎到沿,中間不能遺留空白,使地面平坦,土壤表層無壟起和明顯凹坑,耕層疏松,表層細碎無小土坷垃。另外,要在土壤墑情適宜時犁地,這時土壤松散,耙耮整地容易,同時可使播種時土壤保持適當的含水量,有利於種子發芽和防旱保墑,為棉花生長創造良好的條件。

  那時,人們在耙耮棉田時,為了增加耙的重量將地壓實,經常在耙上面站個人。由於耙地時牛拉著耙來回左右晃動,在耙上站一會兒就頭暈眼花,稍不註意就會摔倒。

  棉田整完後,就要選棉花種子。那時候選種子,不像現在有種子公司,有各種各樣的品種可選。而是頭一年看到誰家的棉花長勢好、產量高、棵壯抗病蟲強,就讓誰給留棉種,自己拿一般的棉籽交換,一般都是多給人家一些棉籽;或者是自己家的棉花長勢良好的選一些留做棉種。總之,要選純凈度好、發芽率高、質量有保證的優質棉花做種子。

  為保證棉種出芽率,種棉花之前,要先將棉種發芽後才能種植,不是直接把棉種埋在地裏,那樣出芽率低,影響產量。

  棉種發芽是個技術活,溫度、濕度掌握不好,發不出芽來,就會錯失節氣耽誤農時。爺爺是地地道道的莊戶人,活到94歲沒出過遠門,一輩子在鄉間種地。每年我家種棉花之前,都是爺爺負責給棉種發芽,四鄰八舍的棉種發芽時,也常常請爺爺去做指導。

  棉種出芽後,把發芽好的棉種種到地裏。過三四天左右,棉花苗慢慢生長出來了,露出地面,嫩黃色的小苗非常可愛。

  棉花苗出土不久,便到了田間管理階段。先是定苗,根據一定的距離,把長勢良好、葉徑粗壯的棉花苗留下,其余的鋤掉,然後鋤地、鋤草、施肥、打杈等田間管理外,就是打藥治蟲了。

  棉蚜蟲以刺吸口器插入棉葉背面或嫩頭部分,吸食汁液,受害葉片向背面卷縮,葉表有蚜蟲排泄的蜜露,往往滋生黴菌。棉花受害後生長緩慢,植株矮小,葉片變小,葉數減少,現蕾遲緩,蕾鈴減少。

  每年放暑假的時候,正是棉花治蟲的關鍵時期。由於父親精通木工和瓦工活,三天兩頭給村民幫忙蓋房子、打家具,家裏的農活基本幹不了多少,於是,我家種植的幾畝棉花的治蟲任務,就落到了我的肩上。等暑假結束,棉花治蟲工作也就差不多了。

  所謂給棉花治蟲,其實就是給棉花噴農藥。那時是人工給棉花噴農藥,不像現在都是電動或機械化,甚至用無人機噴灑農藥。

  我用的背負式手動噴霧器,是父親從供銷社買的,要先加藥劑再加水,藥液的液面不能超過安全水位線。噴藥前,先扳動搖桿幾次,使桶內氣壓上升到工作壓力。給棉花噴藥時,要邊工作邊用左手扳動搖桿給桶內加壓,這樣不至於桶內壓力過小而停止工作。但是,扳動搖桿次數不能過多,也不能過分用力,以免氣室壓力過大爆炸,發生危險。

  給棉花噴藥,一般選擇在晴天有太陽的時候效果最好,這時棉蚜蟲怕光怕熱都爬到了棉花葉的背面,用噴霧器由下往上可以直接將藥液噴灑在棉花葉背面,將棉蚜蟲殺死。而陰雨天,太早或太晚了有露水,會稀釋農藥的濃度,殺蟲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有一次,在村北棉花地裏噴藥時,農藥稀釋比例沒有掌握好,濃度過大,上午噴完藥的棉花,下午葉子全都枯萎變黃,慢慢脫落,只剩下中間幾片葉子,幾個月的辛苦白費了,這年損失慘重。

  棉花到了田間管理的後期,還要防治紅蜘蛛和棉鈴蟲。棉鈴蟲一般躲在棉花桃子裏,或藏在花蕾裏。這小蟲子特別可惡,偷吃農人的果實,又很難被發現,需要仔細查找才能逮住,然後放到事先準備好的玻璃瓶子裏,拿回家餵雞。

  每到收獲棉花的季節,是鄉人最高興的時候,人們看著地裏雪白雪白的棉花,就有用不完的勁。拾棉花時,最好是晴空萬裏,朵朵棉花特別討人喜歡。最怕的是陰天下雨,尤其是連陰天。陰天時間久了,會導致棉花桃子腐爛,開放的棉花遇水發黴變黑,降低成品棉的等級質量,直接影響到棉花的價格。所以,每次陰天下雨之前,村裏就會出現男女老少齊上陣,家家戶戶拾棉花的壯觀景象,人們要趕在雨前把地裏盛開的棉花全部拾回家。

  拾棉花看似簡單,其實一點也不輕松。拾棉花時,把盛棉花的布包系在腰間,彎腰把棉花拾起來,放進布包裏。從早到晚,這樣反反復復彎腰十幾個小時,累得人腰酸背疼。另外,還要註意棉桃子紮人,盛開的棉桃殼子堅硬鋒利,稍不註意就會紮傷手指。

  盛開的棉花拾完了,隨著天氣漸冷,有些沒有開的棉花桃子,再摘下來,拿回家進行晾曬。有的能開出棉花,有的半開口露出棉花,有的始終開不了。開出棉花的,把棉花摘幹凈;半開口的棉桃子,用手一個個扒開,取出裏面的棉花,此時不註意會把手劃傷;對那些沒有曬開口的棉花桃子,曬幹後,用石碾子壓一下或用木棍抽打,將棉桃子壓扁或開口,再把裏面的棉花摘出來。一般最後從棉花桃子裏摘出來的棉花,由於不是很成熟,質量比較差,價格便宜。

  如此這般,等把所有的棉花都摘幹凈後,便到了冬天拔棉花柴的時候了。

  那時拔棉花柴,一般用棉柴鉤子或棉柴起拔器——也叫“老叼”,不像現在是機械化作業。棉柴鉤子是拔棉花柴時使用的一種農具,有相對固定的尺寸與要求,雖沒什麼技術含量,但其設計充分考慮了人體與棉花柴高度、力的分解等因素。有抓手柄,多為木質,也有鐵質。無論是木質、鐵質,柄上一般包有棉布,目的是避免摩傷手掌。

  那時候的棉花柴長得比較矮小,一般也就半米多高。拔棉花柴時,左手抓住棉花柴梢部,右手握住棉柴鉤子的手柄,用彎鉤套住棉花柴根部,使勁往上拽,就會拔下一棵棉花柴,這樣人們很快就會拔完一畝地的棉花柴。

  而棉柴起拔器——“老叼”,則是利用杠桿原理,中間有一個圓形的鉗口,工作時前頭著地,用鉗口叼住棉花柴的根部,後頭木把往上使勁擡起,一棵棉花柴就被拔下來了。這種拔棉花柴的方法,雖然沒有棉柴鉤子快,但是比較節省力氣,男女老少都能使用。過去這些幹農活用過的棉柴鉤子和棉柴起拔器,現在已經很難見到了。

  拔完棉花柴,把土地收拾幹凈,一年的耕作算是結束了,人們盼著棉花賣個好價錢,為來年繼續種植打好基礎。

  另外,棉花柴還是比較好燒的柴火,柴稈實,火苗硬,燒飯快,多是留到過年蒸饃、下餃子等做年夜飯時才燒。

  那時,為了鼓勵大家種植棉花,每年底,村裏都會對種植棉花單產產量高的村民進行獎勵,調動了人們種植棉花的積極性。

  一晃兒,幾十年過去了,老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播種、打藥、田間管理、收獲莊稼,實現了智能化、機械化。然而,當年種棉花、噴農藥、拾棉花、拔棉花柴時的情景,常常浮現在腦海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