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納妾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宋代詞家,最惹人註目的當數李清照。

因為她是一個女人,而且是一個才女、美女。

在男性居主導地位的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裏,巾幗不讓須眉的她被時人和後人蒙上了一層又一層的面紗。

說是才女,大家不會有異議,但不一定了解在男尊女卑的古代,一個女人取得男人一般的才名是那麼的難。古代女子無法通過科考取得才名,還要遵循“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古訓,男人們重視的是女人的“婦德”,而不是才學。

因而在古代男權社會裏,才女寥寥無幾,東晉女詩人謝道韞只以一句“未若柳絮因風起”而聞名,後世便稱女子的文學才能為“詠絮才”;以四首著名的春望詞留世的唐代女詩人薛濤,身份卻是“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的樂妓:“婦人薛濤,成都娼妓也,容色才調尤佳。言謔之間,亦有酬對……”

在男性居主導地位的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裏,李清照能夠如此光彩照人,甚至被敬為“一代詞宗”,實在是太不容易了。十六歲時,待字閨中的二八嬌娃李清照寫出了兩首轟動東京的《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沈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濃睡不消殘酒”、“沈醉不知歸路”、“雨疏風驟”、“綠肥紅瘦”,字字珠璣!竟有人誤以為這是遠謫蠻地、白發蒼髯的翰林學士蘇東坡新作。

夫婦分居兩地時,趙明誠接到李清照《醉花陰》後,嘆賞再三,又好勝心切,閉門謝客,三天三夜寫出五十首詞,把李清照這首詞混到裏邊,送給朋友陸德夫看,請他判定自己的“近作”哪首最好?陸德夫玩賞再三後,嘆道:“只有三句最好。”趙明誠迫不及待地問:“哪三句?”陸德夫說:“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博聞強記,曾指著滿桌書籍,對丈夫說:某某事記載在某某書第幾卷第幾頁第幾行。丈夫不信,兩人賭喝頭杯茶。檢點書籍,絲毫不差。屏居青州時,李清照寫有一篇《詞論》,批評了詞壇前輩晏殊、歐陽修、晏幾道、柳永、蘇軾、賀鑄、秦觀、黃庭堅,標舉高雅、渾成、協樂、典重、鋪敘、故實的詞風。區區一個小女子,敢向前輩叫板,並提出了詞“別是一家”的觀點,寫出了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一篇關於論詞的文章,也是最早的一篇婦女文學批評著作。

藝高人膽大的李清照,無可爭議地成為中國古代的第一才女。

說是美女,讓人有點不大相信。因為在女子守德的封建社會裏,才貌雙全而又拋頭露面的多是樂妓舞女,有名的如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艷:俠義柳如是,纖弱董小宛,卓絕李香君,超俗顧媚娘……

李清照是大家閨秀,出入市井的機會不多,更不會去賣弄風騷,她的美麗也就不會為太多的宋朝男人所了解、所贊嘆,也就不能讓後人輕易地相信她是個美女。

可是,李清照的美貌可以找到一點科學依據,《宋史》上說她的父親李格非“俊警異甚”,長相非常英俊。從遺傳學角度看,女兒長得像父親哪。再說,趙家才郎明誠對李清照也是傾慕已久。元代有本書叫《瑯嬛記》,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趙明誠做了一個夢,夢醒後只記得三句話: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他去請父親解夢,其實不過是解字謎。父親趙挺之一下子給出了答案:“詞女之夫”。

當時的詞女非李清照莫屬了,這表明二十一歲的太學生趙明誠愛上了才女李清照。夢裏夢外都是愛,趙明誠這份深深的愛,自然愛李清照的才氣,但也會愛她的美貌。李清照的才名這麼響,想來她的美麗在小範圍內也會有所流傳,“才”引出向往之情,“貌”誘出本能之欲。如果僅僅是有才氣,那李清照也不會深入到趙明誠的春夢裏。而且,趙明誠生活在官宦之家,娶妻自然要講究郎才女貌、門當戶對。

由此想來,李清照多半是個美女,只不過無從知曉她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美。但趙明誠很可能對李清照一見鐘情。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有人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被封建衛道者指責為“輕巧尖新,姿態百出,閭巷荒淫之語”的這首《點絳唇》,卻描摹出了一個嬌羞可愛的少女。李清照如此慌張,原因是少女的私家花園裏突然闖進來一個陌生男子,此人又非別人,正是公子趙明誠來拜訪未來的嶽父大人李格非。怕見又想見、想見又不敢見,便機警地借“嗅青梅”這一細節掩飾一下自己,好偷偷地看上幾眼。

見到這麼爛漫可愛的少女,誰人不起憐愛之情?

李清照的美麗也可以從她自信的詞句中找出一些印跡來。新婚燕邇,李清照筆上好像蘸滿蜜汁,常以花喻己:“一番風露曉妝新”的芍藥“就中獨占殘春”,“何須淺碧深紅色”的桂花“畫闌開處冠中秋”……分明暗喻“自是花中第一流”。對自己的美麗最自信的描述當數《減字木蘭花》一詞: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青春年少、容貌清麗、氣質高雅的李清照,怎麼會擔心連一枝花都比不過呢?

這樣一位才女、美女,人生一路走來,卻飽經滄桑,命苦且心苦。大概也因是個才女的緣故吧,讓她那顆敏感的心更深地品味了辛酸與苦痛。

李清照的心苦,來自於國恨、家愁、情殤。

國恨,指的是靖康之恥,徽、欽二帝被金兵虜走,北宋滅亡。康王趙構南逃後,偏安一隅。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身經戰亂之苦的李清照,慷慨激昂、借古諷今,卻也流露出了一種悲苦與失望的心情。因為她只是一個婦人,不能馳騁疆場,殺敵報國,更可悲的是戰亂年代貪生怕死的人太多了,甚至她的丈夫江寧知府趙明誠也在兵變中倉惶出逃而遭免職。

女詞人的家愁,自是與國恨聯系在了一起。南渡後的第三年春,趙明誠被任命為湖州知州,他前往建康領命,李清照在池州相送,盼他日後來接。不料這一去,趙明誠竟得了瘧疾病倒在建康城,最終撒手而去。李清照心痛欲碎,大病不起:

十五年前花月底,相從曾賦賞花詩。今看花月渾相似,安得情懷似昔時。

其後到終老的20多年間,李清照再也沒能享受到闔家團聚的天倫之樂。

北宋滅亡,李清照過了多年顛沛流離的生活,先是從淄州到建康,再從建康一路逃奔在浙東一帶,越州、明州……剡州,特別是數量眾多的書畫金石藏品,成了她的累贅,結果一路散盡。在那風雨飄搖的動蕩歲月,一個男人都難以承受的沈甸甸的擔子,壓在了家亡夫死、心力交瘁的李清照身上,是何等的殘忍。

情殤,新婚才一年,李清照遭趙家相逐,貶回了娘家;更可嘆的是,因膝下無子,夫婿明誠後又移情別戀、養伎納妾;而南渡之後誤嫁張汝舟,僅僅百日,訟而離之,更受人恥笑,終讓女詞人心灰意冷,無處話淒涼。

“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臨安城的元宵節,縱然是那樣的繁華熱鬧,女詞人卻只能在隔簾笑語聲中聊溫舊夢。其中的社會盛衰之悲、個人身世之苦有誰能知?有——南宋著名詞人劉辰翁每誦這首《永遇樂》必“為之涕下”。

才女、美女,又是個苦女,終於打磨出了李清照真摯、敏感、細膩、深婉的內心。

才女,必定心高氣傲。看她在《詞論》中敢對晏殊、歐陽修、蘇軾三位大文豪“以詩為詞”的現象作出大膽的批評,認為“皆句讀不葺之詩耳”,可見她的心性之高。

美女,必定對生活滿懷憧憬,兩首《如夢令》便作了最好的註釋。

然而,李清照經歷的卻是一個動蕩的時代,背負了太多的滄桑。正是生活的磨礪,將她從一個清麗娟秀、快樂活潑的少女,變成了一個多愁善感、憂郁寡歡的思婦,再變成一個飽經風霜、淒清孤寂的嫠婦。這使易安居士詞思泉湧,愁情婉約,成就多少千古絕唱。

李清照,人稱“李三瘦”:“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

以“瘦”比花喻人,可謂出神入化。但細讀易安詞,真正感動人的卻是一個“愁”字,也是他人所無法描摹的愁情。

在李清照數十首的詞作中,愁詞竟多至10余首,“愁”字則出現15次之多。詞以言情為本,閨情詞是詞林中的一大旺族。但在此之前,都是以男人的感受想象思婦愁情,雖有不少上乘之作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境界,但到底是假的,是揣摸女人心之作。而李清照從女性的角度,以女性的筆觸,來寫女性的心理,自是機抒天成,流暢柔媚,更為重要的是,像她那般滄桑的人生經歷,又有多少文人騷客體驗到了呢?

李清照的“愁”,溢於春秋時令、花草樹木之中,更因時代風雨的浸染和個人境遇的改變呈現出萬千姿態。她的“愁”都以真情實感為基礎,以清新自然之語於委婉細膩中詠抒出一種淡遠的情懷,創造出一種空靈蘊藉的意境。

李清照完善而又發展了閨情詞,使之真正進入了藝術創作階段,也將婉約詞風推向了極致。可以說,是她那股深沈而又婉約的愁情終讓她成為一代詞宗。

【李清照】 號易安居士,宋代大詞家。公元1084年生於山東章丘,公元1155年逝於杭州,終年72歲。她的存世作品雖然只有70多篇,卻被後人譽為婉約詞派的“一代詞宗”,成為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為光彩奪目的女性。

文字 木 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