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一匹瘦馬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天凈沙·秋思》

作者:馬致遠 (元)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小令言簡意賅、短小精悍,字裏行間總給人一股蕭瑟淒涼之感。它為何被稱為“秋思之祖”?其中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和感受呢?

今天,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與騰訊視頻、一心明德文化共同打造的詩歌雅集文化綜藝節目《鄰家詩話》第十期正式上線啦。在本期節目中,THE-9謝可寅、周劍之與劉豐、牛魔一起來到風景秀麗的閣美薈,共同飲茶品詩,鑒賞元曲中的經典之作——《天凈沙·秋思》。

劉豐和牛魔首先用牛奶、米酒制作了宮廷奶酪,這是一種在元明清時期非常珍貴的美食,被用作宮廷禦膳。嘉賓們一邊品嘗著點心,感受當時元大都的味道,一邊“回到那時”,聊起了元曲和馬致遠其人。

事實上,《天凈沙·秋思》最早出現在元代《梨園按試樂府新聲》一書中,裏面並未標註作者。元末明初,周德清所著的《中原音韻》中同樣沒有表明這首小令的作者。

直到明代萬歷年間,蔣一葵在《堯山堂外紀》中才明確將馬致遠列為作者。從這以後,大家才普遍接受了這一觀點。

小令的作者究竟是誰?如今,我們也只能通過有限的記載去推測。“盡信書不如無書”,這也啟示我們要以辯證的眼光看待事物。

馬致遠有許多別稱。有人稱他為“馬神仙”,一方面,因為他活了七十多歲,在那個年代可以說比較長壽;另一方面則與他的創作傾向有關。他寫的雜劇很多與神仙相關,例如呂洞賓、陳摶老祖等。作品中包含大量教化度人的故事,頗具神話色彩。

還有人稱他為“曲狀元”。這是因為馬致遠有百余首傳世作品,經久不衰,是當之無愧的才子。

從馬致遠的作品中,我們還可以大致了解他的人生歷程。“九重天,二十年,龍樓鳳閣都曾見”,在人生的前二十年中,馬致遠可以見到宮闕,說明他可能生活在大都。

人到中年,“獻詩上龍樓”,據說他曾向統治階層獻上作品,謀得一官半職,有了一段羈旅歲月。羈旅行役的漂泊之苦也成了他創作的重要靈感。

人生的後半程,“東籬半世蹉跎”,表達了他不順遂的經歷和煩悶的心緒。從中,我們可以窺見馬致遠的一生,也更能理解他筆下的愁思。

聽完THE-9謝可寅的朗誦後,嘉賓們一起“字斟句酌”,細細品讀《天凈沙·秋思》。“悲秋”是中國文人的傳統,時光易逝,人生易老,文人雅士總是借秋來抒發愁緒。在諸多寫秋的作品中,這首小令緣何成為“秋思之祖”呢?

周劍之老師介紹說,它運用了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寫法,即用意象進行組合。作品的前三句,共十八個字,一共描寫了九種意象。

“枯藤老樹昏鴉”屬於近景,“小橋流水人家”屬於遠景,由近及遠。“古道西風瘦馬”則置於整個大場景的中心,形成了一幅非常有層次、有情緒的畫面。

最後兩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寥寥幾筆,描寫出了一個形單影只的愁苦之人,一匹瘦馬作伴,遠離家鄉,浪跡天涯。整首作品語言凝練卻意境深遠,用有限的意象表達出了無限的情感。

牛魔補充說,馬致遠的愁緒並非臆想,而是從生活中來的。元朝,讀書人地位低下,九儒十丐,文人空有才華卻上升無門。有些文人給人代筆練字,還有人做了編劇,撰寫戲劇謀生。

因此,在元代的許多文學、文藝作品中,這種愁緒都可以窺見一二。如關漢卿的《竇娥冤》、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中,都夾雜著那個時代給予文人的壓抑情緒。

了解時代背景後,我們更能懂得作者彼時的心情,也更感這首作品的絕妙。王國維就曾評價它“深得唐人絕句妙境”,含蓄卻有余味,讓人能夠反復地去咀嚼,去品味。

節目中,嘉賓們還奉獻了一場蒙古風格的“詩歌樂舞”。在最後的“鄰家雅趣”中,大家又跟隨周展羽老師學習沙畫,以手為筆,以沙為墨,其中又發生了哪些趣事?

讓我們一起,穿梭在浩如煙海的中華古典詩詞之中,盡情感受它們的美和韻味。

文 案:楊勝楠 王鳳棲

來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