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拿刀砍頭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將醫生逼向“死角”,也是斷了我們自己的後路。

| 作者:咖喱 阿曄

2019年的聖誕節,過得一點也不平靜。

24日清晨,民航總醫院醫生楊文被病人家屬持刀從背後紮傷,之後不治身亡。3天後,當監控畫面流出,人們看到所謂的“紮傷”是以極其殘忍的方式多刀割頸。

網上輿情洶湧,網友紛紛指責兇犯如此極端的手段絕不是為解決醫療糾紛,而是惡意殺人。目前犯罪嫌疑人、55歲的孫文斌已被批捕,而這也絕不會是人們討論的終點。

在急診崗位工作22年,被同事形容為“性情溫和”的楊文醫生,用手術刀救治過的病人不計其數,為何她最終會倒在病人家屬的利刃下?中國的醫患矛盾在經歷十幾年的“調和”後到底有沒有變好?醫生權益和從業環境的改善還有沒有提高空間……

這些亟待回答的問題,一個都不容回避,稍有一處遺漏,都可能造成令人惋惜的結局。

正如網友所說的,“摧毀這幾十年如一日的純白只需一瞬”。

一場慘案的發生

事發當天在場的一位值班醫生,在接受采訪時講述了整個事件的經過。

12月4日,一名95歲的老年女性患者入院,當時患腦梗塞後遺癥,並伴有納差(指食量減少)、意識不清的癥狀。

楊文是該患者的首診醫生。當時,家屬簽字拒絕一切檢查,僅要求輸點滴,但是輸液後病情無改善好轉。醫生一直勸說家屬讓患者接受檢查,但家屬多次拒絕,造成診斷治療過程很困難。

每天醫生向家屬交代病情時都心驚肉跳,因為家屬無法接受疾病,也不接受患者有死亡的可能性,動不動就因一點點病情變化和懷疑醫生用藥而吵鬧。

12月23日晚,患者的小兒子孫文斌來陪護。次日淩晨,患者再次出現“喘得很厲害”的情況,其他醫生給開了藥,但不見好轉。早上六點左右,孫文斌找到正在值班的楊文醫生,雙方交流了幾句,他突然拿出尖刀紮向了楊文的頸部……

事發後,現場監控視頻流出,孫文斌從背後攬住楊文脖頸,反復切割,手段之殘忍令人震驚。

而在看完病歷,調取了檢查結果,查看了患者實際病情後,專家認定:楊文醫生和同事的治療過程規範、方案合理,患者的情況較入院有了一定好轉。

一位從業20多年,在患者眼中盡職盡責、值得“好評”,在同事眼中“溫和、不喜歡跟別人吵架”的醫生,在已經給出合理救治方案的情況下,卻被用相當於“砍頭”的方式,割斷了氣管、食道、肌肉……

楊文醫生的死,令所有人心碎。

可據該院醫生介紹,楊文醫生遇害後,患者家屬沒有表現出任何愧疚,甚至沒有任何道歉的話。另一邊,醫務人員仍然在盡心盡力地為患者治療。就在醫生準備再請專家進一步治療的時候,患者家屬自行簽字離開了醫院。

他們一走了之,聽不到楊文醫生的同事在哀嘆:“太陽照常升起,我曬到身上可還是冷。而她(楊文)再也曬不到了。”

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孫文斌的姐姐孫英介紹稱,孫文斌早年曾在北二外做過印刷排字工人,後辭職,並做過養牛、養豬等工作,但都賠了本,後來還離了婚。目前無業的孫文斌自己在外租房子住。

孫英說,他們和醫院的另一矛盾在於能否將母親從急診科轉向住院治療,但得到的回應是醫院沒床位。在急診治療意味著無法使用醫保而需要自費,但家裏的經濟情況不好,孫文斌對此不滿,總是嘮叨,“想住院又不讓咱們進,醫院就想置咱們於死地,讓咱們把錢都花在這兒,傾家蕩產”。

她還表示,事發前孫文斌沒有透出要殺害楊文的跡象,至於刀是從哪裏來的,她也不清楚。但據詳細披露案發經過的媒體微信號“醫學界”報道,楊文的同事說,孫家曾有人威脅:“(如果)老太太死了,我們(醫生)誰都別想活。”

12月27日下午,民航總醫院舉行了楊文醫生追思會。昔日的同事唏噓不已,是哀痛、是不舍、更是悲憤。

與此同時,急診大廳一側設置了楊文醫生的悼念場所。她曾經的患者家屬、各地匿名網友紛紛送來鮮花憑吊。

人們也沒有忘記向那些在悲痛中繼續忙著救死扶傷的醫生們表達敬意和關心,不斷送去奶茶、水果等零食,還有外賣單留言:楊醫生R.I.P(指希望逝者永享安寧)。

圖自中國新聞網

將醫生逼向“死角”也是自斷後路

12月28日,也就是事件發生後的第4天,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

針對“醫鬧”事件屢禁不止的問題,該法作出明確規定:

全社會應當關心、尊重醫療衛生人員,維護良好安全的醫療衛生服務秩序,共同構建和諧醫患關系。醫療衛生人員的人身安全、人格尊嚴不受侵犯,其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組織和個人威脅、危害醫療衛生人員人身安全,侵犯醫療衛生人員人格尊嚴。

當天,國家衛健委法規司司長趙寧在發布會上字字堅韌,“在我們法律審議的過程中出現了這個事件,我們非常痛心,也非常憤怒。”

同時,他對此次事件作出定性:“這個事件不是所謂的醫療糾紛問題,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刑事犯罪。”

“醫患矛盾”作為敏感又緊張的社會矛盾之一,在過去的十幾年中一度是籠罩在中國人心頭的陰雲。

可以看見的是,在國家政策層面的支持和社會的強烈關註中,這一矛盾正向好的方向發展。

根據國家衛健委2018年9月份公布的數據,近5年來,在我國診療服務量持續增長的情況下,醫療糾紛數量和涉醫違法犯罪案件數量連續5年“雙下降”。

但是,在醫患矛盾緩和的同時,我們仍不能放松警惕。

比如,此次事件中患者為何能輕易進入“患者止步”的急診工作室?醫院在既知患者家屬情緒激烈情況下,是否應提早作出防範?這些問題提出的或許有些晚了,但卻可以由此引發對醫生權益、執業環境改善的一個思考。

醫生權益無法得到伸張,醫生安全沒有足夠保障,加上超負荷工作和醫患關系的緊張,這樣的從業環境,正影響著全社會從醫者的職業倦怠感,也讓年輕人在就業時對醫生這個職業望而卻步。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各類醫生缺口少則十幾萬,多則數十萬。比如全科醫生,據衛健委數據,按照到2030年每萬人有5名全科醫生,還有差不多50萬的缺口……

“俠客島”評論指出,這件事在網絡上的熱議,引發了不少年輕人對醫生這個職業前途的擔心,他們覺得醫生也成了高危行業。這是極不正常的,極端案例絕不代表整個中國醫療領域的現實,更不應該成為我們“因噎廢食”的理由。

馮唐的《隱醫》中描述的“天下無醫”的場景,讓人不寒而栗。

在共同抗擊疾病時,醫生和患者本該是同一個戰壕的戰友,將醫生逼向“死角”,也是斷了我們自己的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