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障礙物夢境分析的簡單介紹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如果有一天有人這樣告訴你:“你可以沿著一段一直向上的臺階(或樓梯)走,最終能回到出發點。”你會怎樣回答?單憑直覺和邏輯,你可能馬上會說“這絕不可能”。那為什麼還會有人如此發問呢?說到這裏,我們就不得不提埃舍爾的著名版畫作品《上升與下降》,在這幅版畫的城堡樓頂上,你會看到內圈的隊伍一直在下坡,外圈的隊伍卻一直在上坡,並形成一個回路,周而復始。你能看出其中的奧秘嗎?其實,我們將它抽象畫出來,就是彭羅斯階梯(或臺階)。

part.1

初識彭羅斯階梯

最早記載的彭羅斯階梯是瑞典藝術家奧斯卡·路透·瓦德(Oscar Reutersvärd)在1934年制作的雕塑。後來,英國數學家、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Sir Roger Penrose)和他的父親,精神病學家、遺傳學家萊昂內爾·彭羅斯(Lionel Sharples Penrose)設計了多種“不可能存在”圖形並進行了推廣。1958年2月,他們把這個作品發表在《英國心理學雜誌》上。自此,後續的學者將其命名為彭羅斯階梯(Penrose Stairs)。據悉,彭羅斯階梯的創作也受到了荷蘭畫家埃舍爾(Escher)的一些“不可能存在的畫作”的啟發。

彭羅斯階梯是著名的數學悖論之一,指的是一個始終向上或向下但卻無限循環的階梯,可以視為彭羅斯三角形的一個變體,在此階梯上永遠無法找到最高點或者最低點。彭羅斯階梯違反了歐幾裏得幾何學的基本規則,描繪了一個在三維世界(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中不可能存在的物體,即:如果一段臺階都是連續上升(或者下降)的,那麼整段臺階的高度就是大於零的,也就不可能回到原點。直覺和邏輯都告訴我們被騙了,但又是為什麼呢?

part.2

彭羅斯階梯的原理

在地面上繪制的藝術品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平面上繪制的立體畫。在特定的視角觀察這些立體畫,我們可以感受到一種三維錯覺。比如上面這幅畫,從我們眼睛的角度看上去好像是三維的,但其實這些畫是在一個平面上制作出來的,只不過是在繪畫的過程中,通過一些手法對細節進行了處理,從而讓我們產生錯覺,有了一種立體的感覺。

從正面視角看,地面上繪制的藝術品確實有很強的三維衝擊感,但是當我們變換位置,這種三維的感覺就會消失。也就是說,在二維平面上設計的三維圖片,在缺少第三維限制的情況下是可以輕易表現出高低不同的細節,從而以假亂真,讓我們的眼睛產生錯覺。而彭羅斯階梯也是如此。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彭羅斯階梯可以被視為彭羅斯三角形的一個變體,彭羅斯三角看起來像是一個物體,由三個截面為正方形的長方體所構成,三個長方體組合成為一個三角形,但兩長方體之間的夾角似乎又是直角。上述性質無法在任何一個正常三維空間的物體上實現。盡管彭羅斯三角在三維中不可能存在,但如果從三維空間的特定角度去看,其看到的圖案和彭羅斯三角相同。比如在澳大利亞的西部東珀斯,就有一座彭羅斯三角雕塑,這個效果其實是三維物體在特定角度的二維投影,但是人腦還在思考三維的模樣,因此就出現了錯覺。

盡管彭羅斯階梯無法在生活中實現,但我們也可以模擬這種效果。找一段足夠長的階梯,然後每一層的階梯要做得很寬,我們可以把這些階梯做出一定的坡度,由於距離較遠,那些小的坡度就很不容易被人察覺到。每隔一段距離就做一個明顯的階梯,再將這種階梯做成蜿蜒曲折的樣子,然後加上一定的障礙物,就可以在視覺上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了。

part.3

常上熒屏的彭羅斯階梯

在一些影視作品中,經常出現彭羅斯階梯的影子,比如《鬼吹燈》裏的“懸魂梯”和《盜夢空間》裏那個永遠走不完的樓梯。在這些情節中,關鍵人物走入了一圈又一圈的死循環,陷入了難以擺脫的困境。

《盜夢空間》中,埃姆斯(Eames)教築夢師愛蓮(Ariadne)利用彭羅斯階梯設計高難度的夢境。埃姆斯和愛蓮沿著彭羅斯階梯一直上樓,每一圈都會經過那個整理文件的秘書。但是鏡頭一轉,埃姆斯展示了轉換視角後的彭羅斯階梯:顯然中間割裂開來了。

原來,在夢境中加入彭羅斯階梯,不同的時刻展示彭羅斯階梯的不同視角,可以讓主人公趨利避害。最終,築夢師愛蓮在第二層夢境中設計了彭羅斯樓梯:埃姆斯在夢境中被敵人追趕著下樓後,夢境中設計的視角開始變換,敵人站到割裂開來的樓梯旁邊不知所措,然而埃姆斯卻從敵人背後出現,將敵人制服並推下梯。

彭羅斯三角形、彭羅斯階梯等圖形又被稱為不可能圖形,即在現實世界中不可能存在,在平面設計中違背了透視原理。它們是利用人的“視覺誤差”而形成的一種光學錯覺,只存在於二維世界。這些圖形看起來很“理所應當”,但如果你用手指沿著這些圖形上任意一面“走”一遍,就能發現根本走不通。

作者:劉剛(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所)

原文標題:眼見不一定為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