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做很深的井裏的簡單介紹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秤井,顧名思義,就是秤與井的組合,但不是用來稱量東西的,而是一種用來取水灌溉的舊時農用工具。

在過去的農村,由於沒有其它經濟來源,沂水鄉下的村民們世代“靠天吃飯”,以原始的農耕文化為生。除了種莊稼之外,家家戶戶都會自留一塊菜園地,為了取水方便,菜園地大多建在池塘或小河溝的岸邊。

由於天旱時節菜園地與池塘水面的落差很大,為了節省取水的力氣,於是,聰明的先人就利用杠桿原理創造出了這種秤與井組合的“秤井”。

秤井的建造,一般是在瀕水的一面先挖一口一面通向水塘或小河的井,然後用石頭築起兩個高度不一樣的秤臺,矮的那個站人,高的那個連著水渠,在高的秤臺兩邊各埋一根兩米多高的立木,上面再固定一根橫木,在橫木的中間,再掛一根很長的如秤桿子一樣的木桿,下端楯一個圓圓的大“秤砣”(石墩),上端栓一根很長很長的井繩,井繩的另一端掛一個大水桶。

取水的時候,人站在矮一點的井沿的秤臺上,拽著井繩往下拉,等到水桶落到井裏的時候,左手在上拽著井繩,右手在下把井繩輕輕往前或往後一抖,落到水面的水桶,就會一個翻滾倒扣過來,往上提的時候,隨著“秤砣”傳到井繩的杠桿力,滿滿的一大桶水就很容易被快速提起了。

打水快的時候,老遠就能看到那桿大秤很有節奏地上下擺動著,水渠裏的水,泛著水花源源不斷地流向菜地。這時候就需要有一個人拿著鐵鍬看菜畦,等一畦菜澆完了,再把水渠改過來澆另一畦。一塊菜地澆完,也是累的滿頭大汗。

就在我老家的不遠處有個“大汪”(當地人對小水庫的稱謂),大汪裏水很深,有好多魚。所以一到夏天的時候,就有許多人在這裏釣魚、遊泳。

當然,由於那時候大汪和沂河裏的水太深,每到夏天,會經常發生淹死人的悲劇。有一次,我在看人家釣魚的時候,被人擠了下去,一開始還撲騰著水花喊叫,後來就咕咚咕咚喝著水直直地往下沈,推我的那個人會遊泳,當他把我從水裏拉上岸的時候,我就哇地一聲哭了起來,正好被挑著尿罐去澆堿水的老奶奶遇見。

老奶奶把我領回家後,去沂河裏取了一碗河水,回來後又打了一碗井水倒在一起,說是井水不犯河水,用這個水荷包雞蛋吃了,以後就不怕被淹死。至今,我依然記得,那時候經常在夢裏夢見溺水後,下沈著咕嘟咕嘟喝水的樣子。

而在這大汪的岸邊,就是我家祖傳的菜園地了。菜園從我爺爺的爺爺時候就有了,那些年,我們平時吃的菜,都是都是隨吃隨摘,跟本就不用去集市上購買,那些上土雜肥長大的蔬菜,摘的時候掛著露珠,既新鮮又喜人,而且沒有任何的農藥殘留。

還記得有爺爺的時候,我跟爺爺去園子裏澆菜,看著爺爺很輕松地把水提到水渠裏,我也想試試,但由於井太深,一站到井沿上,我的雙腿就開始瑟瑟發抖,又因為“秤砣”太重,等我好不容易才把水桶放到井底,但水桶卻一直飄在水裏,無論我怎麼搖晃井繩,水桶都進不去水,但時間久了,也就慢慢學會了。

再後來,菜園裏有了電機、微灌機,又有了四季鮮的現代化大棚,曾經是“一園之主”的“秤井”,也失去了它的用武之地,被遺棄在菜園的角落裏日漸破敗。許久不回老家,今天我去菜園栽樹的時候,驚喜地發現,秤井的秤桿子雖然不見了,但是它下面的“井”還在,只不過,“大汪”裏的水也幹了,當年深深的秤井,連同這菜園裏曾經的艱苦而美好往事,一起被垃圾和雜草所覆蓋、掩埋。

作者簡介:

袁俊浩,執業藥師,現任職臨沂某醫藥連鎖門店企業負責人,自從早年外出打工時,在工廠的車間裏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自傳體小說《泥土》,後雖手稿不慎遺失,但自此從事業余寫作的熱情一觸即發,在齊魯壹點發表作品亦全部來自本人原創,如需轉載,敬請註明文章來源於齊魯壹點,作者澀味。

再次感謝您的閱讀,敬請廣大讀者、老師、文友們批評指正、不吝賜教。

壹點號澀味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