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周公解夢別人的經血沾了我一身的信息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今年夏天什麼都有,選秀,脫口秀,各種驚天大瓜……

唯獨缺了一份,音樂。

《樂夏》缺席,疫情肆虐。

今年沒有出圈的樂隊演出,沒有炸裂線上線下現場。

夏天就這樣默默溜走?

Sir不準。

抓住尾巴,隔著屏幕也好看她們嗨一把

《爆笑女子樂隊》

We Are Lady Parts

Sir也差點因為名字錯過。

但海報:

看年齡,看膚色,更重要的,看服裝:

五個年齡各異、不同圈層穆斯林女性,要一起組樂隊玩搖滾。

穆斯林,玩搖滾?

還是女性?

這種極致的反差,讓Sir不免有些猶豫:

這精準踩大眾的痛點的設計,是不是太功利?

不。

豆瓣8.5,爛番茄100%,明明白白地告訴大眾:

這不是一個濫用政治正確,渲染苦痛的現實抗爭。

而是一個以爆笑為名,嘗試打破偏見的喜劇小品。

她的三層面紗,Sir要一層層給你揭。

01

你眼中的穆斯林女性是什麼樣?

戴蓋頭穿長衫,全身上下只留一雙大眼睛?

必須堅持禮拜,只交穆斯林男友?

通常早婚早育,事事以丈夫為中心?

某種程度上說,都對。

但其實。

她們還有另一種活法。

故事發生在倫敦,主角是朋克搖滾樂隊Lady Parts的幾位成員,一出場就打破了Sir的濾鏡。

主唱薩拉,穆斯林女孩。

抽煙、喝酒、紋身,化濃妝,一個不落。

交男友,但從不稱呼對方“男友”。

白天在肉鋪工作,剁肉之間就能文思泉湧,靈感爆棚,殺氣凜然。

再加上帥氣利落的短發,炸裂磁性的聲線和說一不二的脾氣,妥妥樂隊靈魂人物。

一個字,颯。

鼓手艾莎,更進一步。

身高一米八,戴墨鏡、串鼻環、全包眼線快飛到天上。

除了頭巾,哪有點穆斯林的樣子?

更重要的,是性格。

隨時會炸開的火藥桶。

白天,她開Uber維生。

碰到嘴賤的男乘客,廢話不說,直接開懟。

-“你爸是逼你出來掙錢還是怎麼的?”

-“對,他說如果我不出來開車,接送頭腦簡單的醉鬼太監”

“他就把我送回伊拉克嫁給堂兄”

貝斯手比斯馬,“英年早婚”的穆斯林婦女。

誒,正常點了?

呵呵。

本職漫畫家,日常工作是在街頭賣自己的作品。

路過的大媽們翻開一看,差點當場嚇傻:

各種暗黑、前衛、反烏托邦。

代表作:《殺氣騰騰的經期之末日流浪》,講的是每逢經期,女孩子們就會化身殺人狂魔。

-“有點像《使女的故事》加上《淘氣小兵兵》對吧?”

-“這真是令人作嘔”

-“姐妹,沒理由討厭自己的身體啊”

“你的經血是朋友啊。”

能說出這臺詞,一看就不是普通人。

樂隊經理蒙塔茲,更是個謎一樣的女人。

她是“最穆斯林”款的

一身黑袍,面紗頭巾之間,從只露出一雙眼睛。

都這樣了,夠遵循傳統了吧。

不。

大姐頭戴耳機,走路生風,面罩之下還吞雲吐霧(沒人知道她從哪吸的),據說進過監獄,前夫還是酋長。

更迷的,是日常工作。

穿著最傳統的吉裏巴甫類服飾(即Burka),卻幹著最出格的事:

給上門的女性,賣情趣內衣。

文案這方面,Sir可能都要讓她三分。

偌大的英國倫敦。

能把這幫人才聚一塊,經理不簡單。

要知道,穆斯林的本意是“順從者”,而搖滾,天然代表自由,反抗與不妥協。

設定,就是要把第一層面紗大膽掀開:

“穆斯林”三個字的濾鏡,打碎。

02

人物設定已經把衝突拉滿,故事自然也很不需要太復雜:

為了參加“好聲音”海選,樂隊需要一個吉他手。

主人公登場:

阿米娜,一個會彈吉他的乖乖女。

本職工作又和穆斯林沒啥關系,26歲,生物學博士,一個每天都泡在實驗室裏的科研狗。

更重要的標簽:

一個內心戲特別多,社恐,母胎solo26年,整天恨嫁的女孩。

身處倫敦一線大城市,又在26歲這種尷尬年紀。

她閑暇時間,不是在相親,就是在相親的路上(真不是在說屏幕前的你們)。

樂隊需要吉他手,阿米娜又會玩吉他。

這就不是睡覺送枕頭嘛。

可問題沒那麼簡單。

她可不像上面這些圈內的“老油條”,阿米娜根本不敢上臺表演。

她大多數相親對象眼中,玩音樂是禁忌。

以至於她至今單身26年,會吉他都不好意思開口。

從來都只說自己會教吉他。

更難的,是她社恐,一到公眾表演就緊張到吐。

這怎麼去參加海選?總不能人還沒開腔,先吐評委一頭。

甚至,她加入樂隊的原因,也居心不良。

夢中情人大胡子帥哥,是樂隊裏鼓手艾莎的弟弟。

只要她加入樂隊,艾莎就讓她弟跟她去約會。

好色果然不分男女。

故事會怎樣發展?

Sir先賣個關子。

不過相信你一定能看出來。

這些被冠以“穆斯林”的女性,其實本質上和普通女性沒什麼區別。

同樣有自己的事業、愛情、夢想,有自己的壞脾氣和小心思。

就像她們寫的那首《炸魚薯條》一樣:我可以是任何我想成為人。

嗨起來時,音樂大到震天響。

嗨大時,更臟話、黃段子滿天飛。

保守如阿米娜?

顱內小劇場的粉紅泡泡都快溢出來了。

氣質陰沈如攝魂怪的相親對象,會被她想作美索不達米亞的軍閥。

和夢中情人偶遇,話還沒講兩句。

就已經腦補了一出穆斯林版《卡薩布蘭卡》。

晚上回去還默默回味過程。

連發個消息的心跳指數都堪比《發條橙》。

哈哈哈哈。

這些頂著“穆斯林”名頭的女孩,有著和我們同樣恣睢的生活。

平常心,是此劇揭下的第二層面紗:

與其說是穆斯林女性追求音樂夢想的大眾獵奇。

不如說,它就是一群普通女孩尋求愛情和理想的爆笑之旅。

03

爆笑之外,好的作品,也應留下弦外之音。

女子樂隊裏,真正的敵人,並不是世俗法規。

而是身邊活在套子裏,教育你也要學會“正確”的人。

生活在開明家庭裏的阿米娜,經常給自己“設限”。

唱不了歌,趕快嫁人,別被嘲笑。

哪怕她已經是生物學博士,彈吉他的時候帥到飛起,她依然是溫懦的討好型人格。

就連相親時,都會不自覺出竅到電視節目錄制現場。

自己就像粘板上的魚,等待著觀眾的打分。

因為她從小玩到大的好閨蜜,就是一個這樣的模板:

美貌、深諳教規、適齡待嫁。

看到櫃子裏貼了愛豆的海報,閨蜜真心規勸:

你覺得哪個自尊自愛

敬畏上帝的穆斯林男性知道

你衣櫃裏貼著個白人男性後,還願意娶你?

哪止穆斯林女孩。

每個我們都無比熟悉:

考高分,進好學校,選好專業,掙大錢……

那些別人家的孩子,那些看似正確無比的人生道理……

以及那些規範俗套的評價體系。

嚴謹的規定著一個人要在正確的年紀做正確的選擇,這樣你才會有一個正確的人生。

但。

到底什麼是正確呢?

劇中的阿米娜,她的人生,總是在“確信”與“正確”中抉擇。

進入樂團之前,她總是順拐地選擇後者。

安全,舒適,無害。

可是,當她站上舞臺彈奏。

那種從未體驗的自在和暢快,才真的讓她食髓知味,難以自拔。

這其實才是《女子樂隊》的真正主角:

穆斯林搖滾女孩尋夢之旅,No。

尋找理想走出套子的人感悟人生真諦,Yes。

這樣祛魅的表達,離不開編劇和導演對這個群體的深入理解和精心編排。

她們恰好是同一個人——奈達·曼蘇。

巴基斯坦穆斯林家庭長大、後移民倫敦生活的親歷者。

她拋卻了傳統西方視角對穆斯林女性描繪的苦大仇深。

用一種輕盈的方式,書寫穆斯林女性在西方的生活。

正如她所說:

我覺得穆斯林女性——棕色和黑人女性,經常被以相當嚴肅的方式呈現。

她們常常被描繪成受壓迫者和受害者。

但我和我朋友的經歷是快樂、有趣甚至愚蠢的,我只是真的很想把它帶進去。

穆斯林女觀眾看了之後說不盡的感動:

是的我是一個穆斯林婦女,我肯定不會做一些女孩做的事情

但有些女孩做了

這並不會讓她們的宗教信仰減少

也不會讓你成為比她們更好的“真正的”穆斯林

我喜歡它,因為它展示了多種不同類型的穆斯林女孩

甚至有觀眾覺得,相比於她們,我才是個“穆斯林”。

聽起來很荒謬。

但他們說的都是一件事:

宗教、世俗、傳統,早就不該成為難以掙脫的精神枷鎖。

就像她們做音樂的目的,並不是挑釁宗教價值觀,向西方世界比中指。

她們對抗的,是以宗教為借口,隨便抹殺人個性和特色的人。

而搖滾樂,就是她們對抗世界“標準化”的武器。

當阿米娜勉強克服舞臺表演嘔吐癥後,樂隊的第一次演出,在一個牛仔酒吧。

裏面坐著清一色的“老白男”。

懵逼的觀眾帶著刻板印象審視她們。

幾個女孩猶如站在最前線,等待著軍事法庭的審判。

樂曲開始,阿米娜緊張地調息,身體都在顫抖。

捂嘴的手下意識擡起,Sir心頭一緊,害怕她再吐出來。

她和“百毒不侵”的薩拉對視,鼻翼聳動,胸口起伏。

逼迫顫抖的手撫上琴弦,一聲尖叫

她唱了起來,同樣激情澎湃,熱血沸騰。

一首《朝九晚五》,是對社畜生活的發泄和對資本的諷刺。

一曲終了。

臺下,觀眾尬住,喝酒掩飾不安。

臺上,全員沸騰,為第一次正式演出歡欣鼓舞。

Sir誠意推薦毒飯們去看一看這部劇。

不僅因為它好看,有趣,以及能讓我們對最近阿富汗的事產生一些聯想和反思。

更因為

當鏡頭伸向這個世界的某個陌生角落,捕捉下素未謀面的人時。

看電影的,是你的眼睛。

而於她們產生共振的。

必然是你內心另一個隱秘的自己。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西貝偏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