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之夢到推墻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給動物造成麻煩的,都是人類。/《萬物生靈》

每年春秋兩季,成千上萬只候鳥掠過高聳密集的建築上空,成為城市的一道風景線。但你又是否曾想到,玻璃幕墻裏忙碌的人們為了人類社會更快速的發展而不斷努力的同時,遷徙的鳥兒們卻還沒能演化出識別玻璃墻的能力。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鳥兒能給我們帶來生機、鼓舞和歡樂,但我們在享受高速發展帶來的生活便捷的同時,是不是可以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為那些穿越城市的小生命多一分考慮呢?

寒露過後,便是深秋。

夏季和秋季轉換的標誌,並不是來自西伯利亞的冷鋒過境後,城市人紛紛穿上秋衣秋褲——當你在床上睡覺的時候,有數百萬只鳥正在從你的頭頂飛過。它們從夏季的繁殖地展翅啟程,遷徙到溫暖的地區過冬。

在一些大城市上空,人們總能聽到頭頂傳來尖銳的呼嘯聲,擡頭便能見到成千上萬只候鳥掠過城市的天際線。

這段長達萬裏的遷徙之旅,吉兇難以預測。遷徙大部隊中,其中一只候鳥被旁邊的摩天大廈的“景象”所吸引,於是便以最快的速度朝其飛去。“嘭”地一聲,這只候鳥的遷徙之旅突然中斷。

當人們再次看見這只候鳥的時候,它已經一動不動地躺在熙熙攘攘的城市街區裏的某個角落。它看上去並沒有什麼異樣,但如果接近觀察,發現它已經一動不動時,有可能已經奄奄一息,甚至失去了生命。

這樣的場景並不是個例——今年9月,紐約新世貿中心大樓周圍的人行道上,就發現了近300只鳥類的屍體。

有誌願者在大樓周圍發現了近300只鳥,稱這種經歷“令人難以置信”。/AP

北美地區的研究表明,鳥撞建築——準確地說,是鳥撞玻璃——已經被認為是由人類造成的、僅次於家貓捕食導致鳥類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但無論是撞建築還是撞玻璃,作為鳥類面臨的最嚴重的威脅之一,鳥撞在北美已經被認為是重要的鳥類保護課題。

在中國,鳥類因撞擊玻璃幕墻而傷亡的情況並不少見。盡管與鳥撞有關的內容常常見諸報端,但由於鳥類的屍體立即被定期打掃的環衛人員清掃或被食肉動物吞食,這一問題尚未得到廣泛關註。

鳥類發生鳥撞後,在窗戶上留下的鳥印。/Portland Audubon

日前發布的《2021春季全國鳥撞建築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除了西部個別省(自治區、直轄市)未有記錄外,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鳥撞記錄;而大多數觀察到的鳥撞,都以鳥類死亡為結局。

報告所記錄的26種發生鳥撞的鳥類裏,有64%屬於候鳥;而從全國範圍來看,烏鶇、家燕和綠翅金鳩是鳥撞頻率最高的三種鳥。

一只黑尾蠟嘴雀撞擊玻璃倒地後,它的同伴站在其身旁,久久不願離去。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黑尾蠟嘴雀屬於候鳥。/受訪者提供

這一報告由昆山杜克大學環境研究中心李彬彬教授及其學生團隊主要編寫,系國內首份鳥撞建築調查報告。2021年春季期間,昆山杜克大學聯合青年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網絡(CYCAN),以及成都觀鳥會共同發起了首次在全國範圍內進行的系統性鳥撞調查(以下簡稱“春季調查”)。在77天的系統性調研之中,共記錄了39次鳥撞事件,同時還收集到42條調研外的隨機匯報鳥撞記錄。

在這項春季調查開展之前,全國只有兩項與鳥撞事件有關的調查。一項是由成都觀鳥會發起的、主要收集隨機匯報的鳥撞事件的調查;另一項則是在昆山杜克大學校內進行的從2019年秋季開始的鳥撞系統性調查。

“鳥人”與鳥

在講鳥撞之前,我們需要花一些筆墨講講人與鳥的關系。

因為人類存在的大部分時間裏,當然會去觀察鳥類——在我們祖先的洞穴裏,鳥的圖形就已是最常出現的符號之一。

人類對鳥類的認知,逐漸從用於果腹到成為欣賞、模仿並借鑒的生靈。圖為商代晚期的玉鳥裝飾。/視覺中國

人類祖先們對鳥類的認知,最初只是出於更實際的原因。但隨著文明興衰變替,人類對這種生物的認知,總在不斷刷新:鳥類不再是一種用於果腹的食物。鳥鳴讓人著迷。鳥的習性讓人充滿想象力。新鳥種的出現讓人驚喜萬分。

中國鳥類豐富,它們並沒有那麼神秘和遙遠。根據《中國鳥類觀察年報2020》,中國共有1456種鳥,其中81種為常見鳥。除了城市裏的公園和濕地,城市周邊的每一塊在人們眼中看上去貧乏的荒地和灘塗,都可能是鳥兒覓食和休憩繁衍的寶地——可以說,鳥類熱點區域幾乎遍布每個城市周邊。

鳥類活躍在城市之中,也給城市人多了觀察鳥類、認識鳥類和保護鳥類的機會。鳥類已經成為人類生活的一部分。

最起碼,對於愛鳥之人來說,觀鳥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2021年10月2日,武漢,飛鳥集群穿越城市上空。/視覺中國

廖書躍至今仍然記得第一次正式觀鳥時那種怦然心動的感覺。“在同裏濕地,老師給我們發了望遠鏡,還介紹了一些觀鳥的方法,包括穿什麼樣的衣服、怎樣使用圖鑒、怎樣發現鳥。當我第一次通過望遠鏡看到鳥的時候,我就感受到觀鳥是一件多麼快樂的活動。”

愛觀鳥的人自稱“鳥人”。不同於英國博物學家斯蒂芬·莫斯(Stephen Moss)所記錄的以中老年群體為主的英國觀鳥人群,中國“鳥人”正呈現年輕化、新人多、學歷高、具有國際視野等特點。在他們眼裏,觀鳥的樂趣,就像在玩Pokémon GO(《精靈寶可夢》)時找到“寶藏”一樣快樂。

“鳥人”以發現新鳥種為榮。但並不是所有“加新”的方式都是在樹梢枝頭。

2017年9月,剛剛到昆山杜克大學任教不久的李彬彬在校園教學樓的玻璃外墻旁看到一只受傷倒地的黃葦鳽(jiān)。當她看到這只黃葦鳽時,翅膀似乎已經撞傷,無法行走或飛行。李彬彬嘗試救助這只受傷的黃葦鳽,但最終無能為力。

在這之前,李彬彬從來沒有發現過黃葦鳽。當她看到這只倒地的黃葦鳽時,內心卻是五味雜陳。

“我突然意識到,很多我們不曾知道的、沒有見過的鳥類,其實生活在我們城市周邊,但是我們的建築對它們產生了不好的影響。”曾經只對荒野生態感興趣的李彬彬發現,在城市中翺翔的鳥類要比她想象的脆弱得多。

玻璃和光是致命元兇

鳥撞事件全年都會發生,在遷徙季節則更為頻繁分散。

世界九大候鳥遷飛區中,有四個經過中國。這四個遷飛區幾乎覆蓋了整個中國版圖。而在這四個候鳥遷飛區裏,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所途經的東南沿海地區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熱點地帶。候鳥在這片遷飛區中飛行,所途經的就有包括北上廣深在內的擁有密集建築的大城市。

玻璃幕墻覆蓋下的城市,往往是候鳥的遷徙帶。/圖蟲創意

作為經濟發達、技術進步和城市化的象征,摩天大樓以及與之搭配使用的玻璃幕墻自改革開放大範圍引進後,已經成為不少城市建築的“門面擔當”。據統計,我國玻璃幕墻已突破5億平方米,占全世界總量的85%,成為全球第一玻璃幕墻出產和使用大國。

用玻璃幕墻裝飾的摩天大廈,玻璃制作得特別透明。在鳥類眼中,這些格外透明的幕墻會讓它們覺得可以穿過去;加上玻璃反光,將建築物的外邊的藍天白雲、綠植樹木反射到幕墻之上,鳥類更不會察覺到玻璃的存在。

反射出來的也是藍天白雲,鳥兒不會察覺到玻璃的存在。/Unsplash

到了夜晚,街道裏各式各樣的射燈、向上照的路燈、高大建築物的裝飾燈和輪廓燈,將城市點綴得五光十色。但這些在人類眼中美輪美奐的燈光,對鳥類來說則是逃不掉的幹擾源——因為夜間遷徙的候鳥靠星月發出的自然光來定位,而大量的人造光出現在夜空中,很容易讓它們偏航。加上玻璃對燈光進行反射,同樣會讓鳥類產生能夠穿透過去的誤判。

一閃一閃之下,追尋自然界月光的候鳥最終卻追尋了地面上的“月光”,也就有了開篇的那一幕。

也正如此,當人類在追求更透明的空間環境時,玻璃幕墻已經讓不少翺翔在城市上空的鳥類因此殞命。而隨著城市化的推進、人類居所的擴張和玻璃幕墻在建築設計中的流行,鳥類面臨撞擊建築的風險可能會日益嚴重。

你在夜晚看到的五光十色,對鳥類而言極有可能是致命的殺手。/圖蟲創意

廖書躍至今仍記得第一次看見鳥撞時的情景。那是在學校裏的一座矗立在人工湖中央的湖心亭,亭的四壁均由玻璃砌成。一只藍色的普通翠鳥朝著亭的方向飛去,突然間“啪”地一聲,這只普通翠鳥應聲倒地。“這只特別漂亮的藍色翠鳥就孤零零地躺在湖心亭的玻璃幕墻旁,不一會兒就失去了生命,非常非常可憐。”

擁有一身閃著金屬光澤的翠藍羽毛的普通翠鳥,是江南一帶濕地的常客。但這種熟悉城市環境的留鳥,卻是江蘇地區發生鳥撞的高頻鳥類。

事實上,盡管有研究顯示留鳥可能適應城市環境,並能夠“躲開”城市建築及玻璃,但作為最常見的留鳥,烏鶇卻是春季調查中發生鳥撞頻率最高的鳥類。

一個改變,就能做到“鳥類友好”

“鳥人”對鳥撞玻璃身亡感到痛惜,但並不是所有的“鳥人”一開始就知道鳥撞的危害性。

廖書躍如今已是參與撰寫報告的學生團隊成員之一。在入坑成為“鳥人”之初,她對鳥撞的概念了解甚少。校內的一場講座中,有環境科學專業的學姐談到了校園內時常發生鳥撞事故,令她對鳥類保護有了新的認識。在這之後,廖書躍便開始參與到校內巡查的隊伍之中,在遷徙季節調查校園內的六棟建築。

除了遷徙季節的標準化調研之外,也進行隨機匯報鳥撞事件收集。學校的微信群裏,只要有同學報告鳥撞事件,這支“鳥撞巡查隊”便會到事發地點處理鳥的屍體,並對鳥撞事件進行記錄。

只要有師生報告鳥撞事件,這支“鳥撞巡查隊”便會到事發地點處理鳥的屍體,並對鳥撞事件進行記錄。/受訪者提供

而這項工作,是自2017年昆山杜克大學開始開展的鳥撞調查其中一個環節,不僅為之後的春季調查提供借鑒性的案例,還讓整個校園產生了實質性的改變。

昆山杜克大學校園二期設計中,各棟建築的玻璃幕墻不再是常見的裝飾,取而代之的是鋁板材料;而必須使用玻璃的區域,玻璃上都貼上了橫紋,或者改用橫向條紋彩釉玻璃以減少反光。

這樣的建築被稱為“鳥類友好建築”。而之所以做出這樣的調整,是因為學校管理層采納了李彬彬提出的“考慮鳥撞因素”的建議。

鳥類友好型建築設計可以改善建築的外觀,同時減少鳥類的死亡。/American Bird Conservancy

李彬彬早在位於美國達勒姆市的杜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就已經對鳥撞有所了解。“當時在美國的各所大學裏面,杜克大學的鳥撞死亡率位列前三,學校也比較重視這一事情。”她告訴新周刊,在杜克大學時,她所在的實驗室研究組就鳥撞議題進行了數年研究,學校最終也認可了研究組的成果,對校內建築的玻璃進行改造。

改造玻璃並不需要對主體建築大動幹戈。一個國際通用的做法,是在建築內側玻璃貼上密集排列的、間隔約5厘米的點狀貼紙,以減少玻璃的反光程度。除此之外,設置遮陽板、改變室內物品的擺放、在玻璃上貼反射紫外線的或對人眼同樣可見的材料,都能夠預防鳥撞事件發生。

昆山杜克大學學生宿舍的一處連廊裏,貼上了鳥類飛翔形狀的防鳥撞貼紙。/受訪者提供

在夜間,一個最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關掉閑置房間的室內燈、拉上窗簾。對城市而言,在候鳥遷徙季時關掉建築外表的霓虹燈和向上照的路燈,同樣行之有效——去年秋季,湖南永州的小縣城藍山為白鷺遷徙而全城熄燈,成了預防鳥撞的城市管理案例。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無論是昆山杜克大學的“鳥類友好建築”,還是藍山縣為鷺鳥熄燈的案例,都只是一個起點。

團隊的另一成員、目前在杜克大學交換學習的史丹陽在撰寫報告時發現,不少國外的研究文獻對當地的鳥撞記錄時長不間斷地持續了十幾年。她告訴新周刊,與外國相比,中國對鳥撞現象的了解程度“還是處於非常初期的階段”。

但質的改變離不開一點一滴的積累。人們觀察、認識鳥類,往往是參與環境保護、改變環境意識的第一步——即便這一過程中,可能沒有明顯的收獲。

一只棕背伯勞在撞擊建築後不慎落水,被誌願者及時救起。/受訪者提供

上海中學觀鳥社是參與春季調查的誌願團隊之一。觀鳥社的指導老師曾瓊玉告訴新周刊,盡管在春季調查期間沒有觀察到鳥撞現象,但依然覺得受益匪淺。“最起碼,春季調查也讓同學們了解到更加系統化的鳥撞調研方法。”

報告記載,春季調查共得到了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的406名個人誌願者和55支誌願團隊的參與。而今年秋季,李彬彬的團隊和另外四家機構會繼續開展新一輪的鳥撞調查研究,鼓勵更多的公民參與到調查之中,記錄自己身邊的鳥撞,為中國城市鳥撞現狀提供更多的原始數據。

在與新周刊交流時,廖書躍回憶起了春季調查開始之前在上海自然博物館裏宣講時的一個環節。

“參加宣講會的100多人裏,有一名中學生聽完之後,計劃把鳥撞作為自己的課後研究課題;有一位小學老師和我們交流說,他在自己任教的小學內給小學生們科普鳥撞知識,鼓勵他們在課後發現身邊的鳥撞現象。還有建築行業從業者以及機場的工作人員,他們也來到了現場,向我們詢問他們所在的行業能怎樣貢獻力量。”

春季調查開展前夕,李彬彬(中)在上海自然博物館就“鳥撞計劃”公民科學項目向公眾進行宣講。/受訪者提供

廖書躍覺得,這也許是公民科學項目的魅力所在——它能讓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參與其中,匯聚起每一個人的力量,給整個社會帶來與眾不同的改變。

史丹陽也有類似的感受。她覺得,公民科學項目得到關註,說明保育研究不應當只停留在理論層面。“如果這一項目日後成為一個檔案,記錄人們對於自然抱有的持續的熱愛,那我們的參與就更有意義了。”

誠然,大自然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環環相扣,萬物相連。有時候,我們往往只欣賞自然,卻忽略了與自然共生存的事實。

當人類在享受高速發展帶來的生活便捷的同時,也在以前所未有的規模開發和破壞自然,生物多樣性正在面臨日趨嚴峻的考驗。也許有一天,人類所熟悉的鳥類——甚至其他動物——就會因為自然被過度破壞,從我們的生活中徹底消失。

也正是如此,我們關註鳥撞議題,其實也是在對保護生物多樣性貢獻自己的力量——對於我們,以及其他成千上萬的生命而言,鳥類就是地球運轉的動力。

城市不僅僅是人類的生活空間,也是生物棲息的空間。人類應該放下自私的心,關註這些城市上空掠過的飛羽,並用自己的行動拉近人類與生物多樣性之間的關系,去思考我們應該怎麼更好地愛護地球、敬畏自然。

因為,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願鳥兒總能給我們帶來生機、鼓舞和歡樂。/視覺中國

[1] 2021春季全國鳥撞建築調查報告. 昆山杜克大學

[2] 《鳥鳴時節:英國鳥類年紀》. 【英國】布魯特·韋斯特伍德、斯蒂芬·莫斯

[3] 《城歸何處——一名城市規劃師的筆記》李昊

[4] 城市裏翺翔的它們,在玻璃建築前終止了飛行. 城市家City+. 2021-9-12

[5] 年輕、社交、專業化——14萬中國“鳥人”圖鑒. 南方周末. 2021-3-23

[6] 鳥人鳥事. 冰點周刊. 2020-12-30

[7] 一座縣城,決定為候鳥熄燈. 谷雨實驗室-騰訊新聞. 2020-11-11

[8] Hundreds of migrating songbirds crash into NYC skyscrapers. AP News. 2021-9-17

✎作者 | 良豪

✎校對 | 阿綠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