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撿很多菌子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人工栽培的羊肚菌。受訪者供圖

新華社昆明10月16日電(記者曹檳、嚴勇)湊近嗅了嗅,發現有一股香味,劉建偉有些意外,覺得自己可能撿到寶了。他當即用微距相機拍下照片,找來他的導師、有著“蘑菇先生”之稱的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楊祝良求證。

“這是難得一見的香鬼筆!”隔著屏幕,劉建偉都能感受到導師的興奮。作為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在讀博士,劉建偉10月9日起前往雲南省楚雄州南華縣開展大型真菌多樣性調查和評估,沒幾天就有了重大收獲。

此次采集到的香鬼筆生長在海拔近2500米的地方。楊祝良說,這距離上次被發現已經過去了30多年,“以往我們只在文獻中見過香鬼筆的黑白照片和線條圖”。他囑咐學生盡快對香鬼筆標本進行菌種分離,開展人工栽培試驗。“我想把它們推上老百姓的餐桌,這樣就有經濟價值了。”

楊祝良與野生菌合影。受訪者供圖

香鬼筆是一種具有丁香花香氣的鬼筆菌,故而得名,在野外極為罕見。20世紀80年代,中國真菌學家臧穆在雲南首次采集到香鬼筆標本,確定為鬼筆菌類的一個新種,並發表相應論文。

地處中國西南邊陲的雲南素有“野生菌王國”的美譽。據統計,全球野生食用菌有2500余種,中國約1000種,而雲南占到900種。每年盛夏至初秋,野生菌陸續上市,成為百姓餐桌上一道山珍美食。

但由於菌種辨別極其復雜,每年都有人因誤食毒菌死亡。據統計,在世界每年誤食毒菌致死案例中,有90%以上都是因為誤食了劇毒的鵝膏菌。目前中國共發現12種劇毒鵝膏菌,其中多半歸功於楊祝良團隊。

在58歲的楊祝良看來,研究野生食用菌,既有科研價值,又具備廣闊的市場前景。而他作為科研人員,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給野生食用菌繪族譜。“哪些可以放心吃,哪些有毒,只有把這些搞清楚了,才能考慮產業發展問題。”

2015年,經長期調查研究,旨在幫助普通百姓區分毒蘑菇的《中國鵝膏科真菌圖誌》正式面世。“記住兩點,普通人就可避開大多數毒蘑菇。一是‘自己不熟知的蘑菇不吃’;二是‘頭上戴帽’‘腰間系裙’‘腳上穿靴’的蘑菇不吃。”楊祝良說。

高大上的科研成果搖身一變,成為雲南山區群眾識菌吃菌的常識,進而有效降低誤食毒菌致死的概率。

每到菌子開采季節,楊祝良團隊就跟當地的菌農們一起,早出晚歸。“如果有幸能發現一個新種,我們再辛苦也是值得的。”他說。

近年來,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科研工作者們致力於真菌多樣性與分子進化研究,共采集保存了10多萬份真菌標本,命名發表了400多個真菌新分類單元。這些研究工作不僅豐富了西南地區真菌物種的多樣性和特有性,還為當地野生菌的保護和開發利用提供了理論指導。

在雲南的野生菌中,羊肚菌價格一度高居不下,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產量低。但從分子生物學角度看,僅羊肚菌就有30多個物種。從中找出既可以人工栽培、又能高產穩產的菌種,並非易事。

采集到的香鬼筆菌。受訪者供圖

十多年前,楊祝良就帶領團隊瞄準這項難題。通過在全國各地采集羊肚菌菌株,他們成功篩選出十余種適合人工栽培的菌株。投放到市場後,當年就收到效益。但轉年再種,有些菌株出現明顯退化。

“有的產量驟降,有的幹脆不長。”隨後,楊祝良團隊經過科研攻關,揭示了羊肚菌的退化原理,只需檢測兩個基因,就能判斷該菌種是否退化、是否合格。最終,他們選育獲得20余個羊肚菌高產核心種質,創造性提出“春播夏收”“夏播秋收”等種植新模式,實現了羊肚菌大田四季高效種植。

這項科研成果幫到了曾屬於深度貧困山區的雲南省怒江州貢山縣。在團隊成員的指導下,當地獨龍族、怒族400余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學會了羊肚菌種植技術,最終依靠它實現脫貧增收。

雲南的野生食用菌資源豐富,但倘若一味去索取,遲早會有采光的一天。“只有保護好了,才能去充分利用。”楊祝良對此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