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攝像機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很多商業明星,他們的經歷與其說很傳奇,不如說被包裝的很傳奇,因為這樣做,就能夠成功的激起人們的好奇心

相對成功學大師,我們更需要商業歷史學家,因為只有史學家才會告訴我們:事情究竟是怎麼發生的?

但即便這樣做,想還原事情的真相和原貌,也是相當的困難。

拿破侖說:

“對於同一事件,你永遠無法找到兩份在敘述上分毫不差的材料。”

拿破侖的對手威靈頓公爵對這句話完全贊成。他曾在信中告誡一位想給滑鐵盧著書立說的歷史學者:

“有人或許能回想起決定會戰勝負這個大事件的所有小事件;但是沒有人能想起這些事件發生的次序,或是每個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而這決定了它們完全不同的價值和重要性。”

一方面,人都不約而同的戴著有色眼鏡,它必然受到個人的立場、好奇心和價值觀所影響。另一方面,人的大腦不是攝像機和存儲器,它並不能原原本本的重現當時的場景,更不可能做到完全的無遺漏,最多也只能回憶一些截面。

01缺乏獨立思考,集中體現在對“成功”的盲信盲從上

我們都知道馬雲在商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馬雲究竟是怎樣成功的?眾說紛紜,比如馬雲有創業十八羅漢、馬雲口才好、馬雲選對了電子商務方向、馬雲的股權分配做的成功……雲雲。

這些論據都說明了為什麼成功的是馬雲而不是你。

但不要忽視了一點,或許,這些都只是一個點、一個面。馬雲究竟怎樣成功?很多只不過人雲亦雲而已,習慣於聽故事而已。

在成功人士身上,很多事情其實都刻意忽略了一些細節,正如蜘蛛在他的《十宗罪2》中所說:

比爾蓋茨的傳記不會告訴讀者他的母親是IBM董事,母親給兒子促成了第一單大生意;巴菲特的書只會告訴讀者他八歲就去參觀紐約交易所,但不會告訴大家,那是他國會議員的父親帶他去的,由高盛董事接待。成功的秘訣不僅僅在於自身的努力和奮鬥,而是要讓已經成功的人為自己提供幫助,讓即將成功的人和自己並肩作戰,讓不會成功的人為自己服務。

報道說某位香港首富一天只睡4個小時,據說這是他的長期作息習慣。因為這一點,我們驚嘆於他那取之不竭的精力,難怪能把事業做的這麼大!但具體他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報道上沒說,也沒有看到他本人說過。我們不清楚,只能崇拜他是超人了。直到後來,首富退休了,才陸續有一些報道,說那些作息時間都是刻意宣傳的,不符合真實情況。

這就是光環效應!倘若一個人變有錢了,他的一切似乎都變的有道理了。

安徽一家高科技環保公司老板馮某,準備把公司包裝在新三板上市,他經常跟人分享如何辦企業賺取第一桶金,豈料此人在某機場乘機時被抓獲,原來此人15年前(2001)深圳某銀行經理,挪用公款後潛逃,然後改名後跑到安徽創辦了公司,他的所謂的“第一桶金”根本不是什麼辦企業賺取的,而是從銀行挪用的,正是靠這一筆“啟動資金”成就了他的事業。

成功的背後,總有一些我們不知道的真相,我們看到的只是成功人士想讓我們看到的而已。

所以成功絕不是依靠奉行一兩條格言就能做到,而是在某種場景下所采取的行動,即所謂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做了正確的事情!甚至就是單純的運氣好。

成功必定由一個又一個細小的細節排列而成,它是量的積累,藏在你忽略的地方,等你註意到的時候,已經時空變換了。

當然,我們要會基本的判斷:究竟怎麼樣成功的說法是可信的?馬雲說他當初是怎麼把淘寶做起來的,這當然有一定的可信度,但如果他要分享他是如何成為一個書法家的,那就明顯不符合實際了。

02、相信權威的說法,懶得去推敲中間過程

今天黃道吉日,宜婚娶,忌動土。

老祖宗只告訴我們怎麼做,卻不告訴我們為什麼這麼做。

關於這個問題,我聽過多種解釋,有從陰陽的角度,也有從風水的角度,更有從現代物理學的角度。大到日月星辰運轉,小到人體磁場,貌似很有道理,不過總感覺有些玄,這多半是猜想吧,有沒有證據?

就像周公解夢,有人說夢見紅棺材預示著要發財,為什麼呢?因為棺材的“材”與發財的“財”諧音,而且又是紅色,紅色代表喜慶,所以夢見紅棺材要發財。倘使哪天做了這個夢,果真撿到了一百塊錢,那就請好好感謝周公一番,這不就是神預測嘛!至於這是附會還是巧合,沒人會關心。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是正常現象,不過根據弗洛伊德《夢的解析》,一個人的夢的確隱藏著很多信息,絕非這麼簡單的呈現一一對應的線性關系。

中國傳統文化深遠奧妙、凝練典雅,概括性很強,《易經》不過64卦,卻廣大精微、無所不包,《呂氏春秋》稱其為“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道德經》也不過5000多字,也被稱為包涵廣博。

字少,省卻了許多筆墨紙張和廢話,這是好處,但不好的地方也是文字太少,太寬泛,可解釋的空間很大,不管遇到什麼事,只要聯系上去,總能夠自圓其說。這好像是沒有錯的,但是由於缺乏操作方法,很多東西在做的過程中只能靠“悟”,而能否悟得出來,又取決於每個人的資質,這就導致出現的結果千差萬別。

例如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忠恕而已。”

但忠於什麼?如何恕?並沒有具體說明,只是在各種不同場合作出了不同的解釋,沒有形成一套可執行的方法論。

於是,我們聽到的言論就是這般:“孩子還小,長大了自然就懂了。”“你先這樣做吧,以後自然就明白了。”

我們認為“自然”而然發生的,未必會發生,還有可能走偏。

就在幾百年以前,“天圓地方”的看法是幾乎被所有人所接受的。一旦這個世界超出了我們的認知範圍,只能靠腦補和想象來完成。

人的迷信,說到底,是因為未知或者無知。

當某個權威人士說這是馬,大家就會認為這就是馬,至於是不是馬,需要等待另一個權威來決定。因為我們已經主動放棄了追求未知的努力,轉而交給專家來做決定。

“不求甚解、別問為什麼”的態度,恰恰是因為我們不了解中間過程。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很多人思考問題有一個特點:直接從問題跳到結果,忽略中間推導過程,這就會很容易造成思維上的盲區:以為C是A直接導致的結果,實際上,C是B導致的結果,而B是A導致的結果,但是我們常常忽略掉B的存在。

而恰恰是B的存在才有了C,不可能爺爺直接生了孫子吧。

可見,中國人的邏輯缺乏,是有歷史“傳統”的。現代社會是呈加速度往前推進的,我們今天所享受到的一切,都應該歸功於科技的發展。所以,訓練自己的邏輯思維和科學方法,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