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胡蜂追隨的簡單介紹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四川省德昌傈僳族自治縣的老百姓,自古就有食用馬蜂蛹的習慣,還會擺出馬蜂蛹宴席。他們食用的大量馬蜂蛹是怎麼得來的呢?

當地人無論老少都有食用馬蜂蛹的習慣

我和攝影師冉玉傑、劉成從成都出發去往德昌縣兩個以捕養馬蜂出名的鄉鎮,金沙鄉和南山鄉。去尋找傈僳族人食用馬蜂蛹背後的故事。

聰明的捕蜂少年

我們到了金沙鄉觀音堂村,見到了少年捕蜂人谷小青。谷小青當年雖然只有16歲,卻是有四年捕蜂經驗的熟手了。

身穿白色衣服的谷小青正在家裏幫忙勞作

尋找馬蜂大抵有三種方法,三種方法都需要極好的視力:第一種是在叢林中聽馬蜂的聲音,然後尋找、跟蹤;第二種是透過枝葉縫隙直接尋找蜂巢;第三種是逮住覓食的工蜂作向導,讓工蜂引領著直奔蜂巢。這是只有熟手才能夠掌握的技巧,必須膽大心細才行。

這一次谷小青采取的是逮住工蜂作向導的方法。他將一只紅蜻蜓綁在竹桿上,這是馬蜂最喜歡的一種食物。漫長的等待後,一只馬蜂發現了竹竿上的蜻蜓,它撲上來,拼命咬食蜻蜓。谷小青緩緩下移竹竿,然後小心翼翼地在蜂腰上套上一跟長頭發。這根長頭發被他事先挽了一個馬蹄扣,可以慢慢收緊,頭發的另一端系著一根白色的雞毛,是用作跟蹤的參照物。

此時必須小心翼翼,以免驚動工蜂

馬蜂咬下蜻蜓後起飛。我們就追尋著白色雞毛拼命奔跑。巢穴就在300米左右遠的一棵案樹上,地約有7米,剛剛開始發育,比一個人的拳頭大不了多少。谷小青爬上樹桿,仔細觀察野蜂的動向,確認沒有危險時迅速用棉花堵住了出口,然後再用一個袋子罩上。他折斷蜂巢所依附的樹枝,把蜂巢拿回家。

他將新摘回的蜂巢掛在他姨媽家附近的樹上,離地只有一米左右。經過多少代人的摸索,他們掌握了如何選擇懸掛蜂巢的地點。

野生蜂巢的巢柄和家附近的樹會綁在一起,野生馬蜂就變成家養的了,但其所有的生活習性都不會受到任何人為的幹擾

掛在低處便於以後采摘,前提是這裏幾乎沒有人經過

如果經常有人經過就需要掛在高處。很多蜂巢都掛在離地四五米的屋檐下

傈僳族的捕蜂人把蜂巢帶回山寨,等到蜂群數量最大的時候才開始采蛹。我們踏上歸途前約好,秋天我們再來采訪,了解他們是如何摘取蜂巢的。

火燒取巢

5個月後,我們再次見到了谷小青,他準備火燒取巢。火燒取蜂巢是他們傳統的取巢方式,使用的工具很簡單– 長竹竿和易燃燒的篾條。點火後,火焰在空中燃燒,成群的馬蜂四處躲避火焰與煙霧,這個時候人一旦受到攻擊是最危險的。

當時拳頭大的蜂巢已經長得很大了。谷小青頗有經驗,不到一分鐘,他放下火把,砍斷樹枝,將蜂巢剝開直接提取蜂房

這個看著體型很大的蜂巢,沒想到裏面的蜂蛹卻很少,看來是他割取早了

姨媽一家也來幫忙,將蜂蛹按品質分類。這些蜂蛹體態粗胖,呈圓錐形,有的白有的微黃還有的發黑。乳白色的意味著蜂蛹更年輕,味道更好,售價也更高

離開谷小青家,我們跟隨另一波捕蜂人取野外燒取土琴蜂的巢。土琴蜂學名金環胡蜂,體長超過40mm,是世界上最大的胡蜂之一。金環胡蜂算得上是蜂群中的王者,除了獵食其它昆蟲,在陰雨天不好覓食時,會將一窩蜜蜂掃蕩殆盡,同樣還會襲擊凹紋胡蜂等其它中小型馬蜂。

這是一只中型個頭的土琴蜂,學名金環胡蜂,體長超過了40mm

從左至右分別是捕蜂人陳洪發、李明松和王波。他們每一個個體都是優秀的獵人,又有非常好的團隊協作能力

王波用跟谷小青差不多的方式:利用工蜂做向導,不過他用的是金環胡蜂最喜歡的鼠肉來引誘

在追蹤工蜂找到蜂巢後,他們要等到天黑才能開始行動。王波累了,便倒在田埂上沈沈睡去。在空曠的原野和衣而眠對於他們是家常便飯。

他們時常在叢林中花上十來天尋找蜂巢,不會帶上多余的衣物與被蓋,就在樹下或山洞裏過夜,幾塊幹糧就可以在山裏生存很長一段時間

太陽就要完全下山了,王波帶著我們向蜂巢處走去。最後到達一塊玉米地。玉米地的下面是一條水蝕谷地,堅硬的粘土正在形成土林,蜂巢就建在對岸的土崖邊。幾乎九十度垂直的崖壁很難攀援,王波如同猿猴般靈巧,眨眼就堵住了蜂巢的出口。

我們從長焦鏡頭中可以看到土琴蜂正在辛勞地建巢、運送獵物

原以為他們會升起熊熊大火燒取蜂巢,結果王波從兜裏掏出一個小竹筒,往蜂巢裏抖入一些火藥,引燃的那一點煙火瞬間就消失了。

點燃引線,在瞬間讓兇猛的土琴蜂在氣浪與高溫中失去知覺,然後才好挖取蜂蛹。

王波三人快速地挖巢,建在地下的蜂巢露了出來,整整齊齊的六角形蜂巢如同精心規劃的高層建築,正被他們“一樓一樓”地摘取。這種蜂的蛹售價最高,乳白色的蜂蛹個大體肥,他們說能賣個好價錢。

探訪職業養蜂人,留下特別紀念

隨後,我們去拜訪一位完全依靠捕捉和飼養馬蜂為生的山民,名叫範世金。範世金說從他爺爺或者再要早些他們家就已經開始捕養馬蜂,他的幾位兄長也是從小就捕養馬蜂。如今,隨著捕蜂隊伍越來越多,野生馬蜂越來越少,範世金開始琢磨可不可以將飼養馬蜂做成產業,讓這些野生的馬蜂能正常過冬,來年還能在同樣的地方安家。他開始嘗試不用火燒,而是取蛹留巢的方法。正好這次他就要用這種方法取一個蜂巢。

範世金套上一個摩托車頭盔,交待我們應該在哪個方向拍攝,如果被馬蜂攻擊了就往松林裏跑。剛開始拍攝,冉玉傑卻大聲通知我們:“趕快下山,撤退,我被土琴蜂蟄啦!” 我一直惦記著要拍胡蜂的蜂王,便讓冉玉傑到我們的越野車上等著,告訴他我這邊還有幾分鐘就可以結束。“糟糕,我也挨蜇啦!”在我對面近距離拍攝活取蜂巢的劉成也受傷了。此時,我也被發怒的馬蜂群追得到處亂竄,逃入松林中拐了幾個彎才躲開攻擊。

左為攝影師冉玉傑,右為劉成。兩位相互比誰腫得更大,這種戲劇性的場面讓驚魂未定的我們哈哈大笑。

蟄傷冉玉傑的就是當地人說很厲害的土琴蜂——金環胡蜂,而蟄傷劉成的是小型一些的馬蜂——墨胸胡蜂。從他們傷勢明顯看出兩種蜂毒的區別,冉再傑的上眼瞼全部浮腫,比一個雞蛋還大,有些透明,這只眼睛幾乎不能睜開。他說頭臉疼痛難忍! 劉成的傷在額頭上,只腫了鵪鶉蛋那麼大一個包。

當範世金提著蜂巢到松林裏采蛹時,我仍心有余悸。在群蜂依然亂舞的時候,我們見到了蜂王。

蜂王的樣子與蜜蜂的蜂王完全不一樣,蜜蜂的蜂王是蛹狀的,這種馬蜂的蜂王截然不同,和成年蜂一個模樣,只是少了兩對翅膀。後來我們查到了這種馬蜂學名叫墨胸胡蜂,也是一種在我國分布比較廣泛的馬蜂。

範世金說等天黑了,他再把蜂王放回去,這個蜂包明天就可以恢復到和原來差不多大。沒想到馬蜂有這樣高效的建設能力。

範世金在原來掛蜂巢的地方,替換上了兩塊很小的蜂室,大群馬蜂立即停止了報復行動,開始建造新的蜂巢。

一個月後,我們又來到了範家。一個月前我們拍過的那個蜂巢又是蜂蛹密布,重量和先前差不多。這次範世金割了四個蜂巢,交給了從雲南麗江華坪過來的商販。這位商販出價高於德昌所有收購點,連帶蜂房一起收購的價格是40元一市斤,範世金四個蜂巢共計26斤,當天收入了一千多元。今年他有30幾個蜂巢可以出售,還是一筆不少的收入。

職業養蜂人範世金豐收了!村裏的人也為他高興,送他到村口到收購點銷售蜂蛹,由於他的方法得當,他出售蜂蛹是一挑一挑送,他樂意在種與蜂共舞的另類生活中快樂的賺錢。

臨行前,他說要是能與研究馬蜂的專家或者昆蟲學家合作,將養殖馬蜂做成產業的話就更好了,目前他還有幾個關鍵問題沒辦法解決,比如野蜂如何安全過冬?怎樣讓新出生的蜂王不逃向野外冬眠?能不能人工繁殖等。這些問題難住了這位勇敢而富於創新的捕蜂人。如果全部采用燒巢取蛹的辦法,這些生物會不會在竭澤而漁的方式下滅絕?這些有利於農業、林業的益蟲一旦消失,一定會給自然界帶來可怕的後果。我們期待著能早日解決這些問題。

攝影 冉玉傑 劉乾坤 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