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周公解夢夢見大風把椿樹亂倒的信息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圖為陜西延安市宜川縣壺口鎮的黃河壺口瀑布。 杜靜波攝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一項重大國家戰略。地處黃河中遊的陜西,更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重要環節。面對水沙關系調節、幹支流水汙染治理、黃土流失等一系列問題,陜西如何做到“由黃變綠”,將綠色版圖向北延伸400公裏?記者一路沿黃河北上展開調研,發現陜西已經由單純的水土流失控制趨向以生態效益為中心、治理與經濟開發相結合,在綠色生態中追求高質量發展。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由府谷縣墻頭村入陜,一路向南,至潼關折向東出陜,全長719公裏。這一區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對陜西乃至全國都十分重要。

近日,記者隨中華環保世紀行宣傳活動采訪團赴陜西采訪,經西安、渭南、韓城、延安,從支流到幹流,一路沿黃河北上,綠色滿山川。經過這些年的努力,陜西綠色版圖向北延伸了400公裏,植被覆蓋度達到60.68%,年均入黃泥沙量從2000年之前的8億多噸降至2.7億噸。

“人進沙退”、由黃變綠何以實現?水沙怎麼平衡?探尋陜西黃河治理軌跡,對黃河流域實現高質量發展將大有啟發。

“一河一策”治水興城

黃河流域陜西段承擔了全省83%以上工業用水和78%以上生活用水,汙染防治任務重。“十三五”以來,陜西分區域開展了渭河、延河、無定河、北洛河、清澗河、仕望河、涇河等流域水汙染防治,“一河一策”精準治理。

渭水河畔,綠意盎然。渭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在渭河、灃河、涇河穿境而過的陜西省西鹹新區,隨坡就坡、隨灣就灣的濱水生態景觀帶,像一條五彩綢帶,蜿蜒曲折地鋪設在渭河邊上。位於西鹹新區的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周邊1500畝的新渭沙濕地、2000多畝的澇渭濕地和5000多畝的渭濱濕地,盡顯生態之美。陜西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轉化“特區”——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也落戶於此。從海綿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到中深層無幹擾供熱、裝配式建築、合圍式巨構等,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的諸多理念在創新港這個美麗小鎮集中應用,處處散發著綠色、低碳、可持續的氣質。

西鹹新區灃河金灣有一座全指標水質自動監測站,用於監測灃河入渭斷面水質。通過更新升級儀器,該監測站拓寬了水質自動監測的檢測因子種類,可對特征汙染物進行有針對性的監測。該監測站管理者王團安介紹,監測內容涵蓋常規五參數(pH、溶解氧、水溫、電導率、濁度)、總磷、總氮、揮發性有機物、重金屬、流速、水位11項。

走出水質監測站,順著步道來到灃河邊上。“別看這裏現在是公園,多年前到處都是垃圾。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灃河水質特別差,簡直就是一個排汙溝。”王團安是地道的陜西人,從小在灃河邊長大。他說,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灃河綜合治理工程啟動,這裏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飛鳥掠過水面,碧波蕩漾;岸邊休閑公園裏,綠道伸展。這條綠道由渭河,灞河及其支流浐河、庫峪河,灃河及其支流潏河、滈河,以及秦嶺環山帶組成,稱為“三河一山”綠道網絡,是西鹹新區踐行全域治水理念的生動寫照。灃河入渭口、伊人廣場、灃河生態濕地公園等,一大批河湖綜合治理亮點不斷刷新城市“顏值”。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這裏發現的鳥類有37種。“生態環境有沒有變化,鳥兒最知道!”站在西鹹新區灃河入渭口眺望遠處,西鹹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徐軍前感慨地說。

濱河大道上新建的灞渭橋頗有漢唐古韻,氣勢恢宏。它是西安渭河生態景區一個重要地標。2008年10月,渭河西安城市段綜合治理工程在陜西率先開工建設。“針對渭河綜合治理工程資金需求大的實際,我們在依靠國家支持的同時,加大資金籌措力度,拓寬融資渠道。”西安市渭河生態管理中心主任侯婧昕告訴記者,西安城市段采用融資代建方式建設,將渭河綜合治理工程建設範圍內的土地未來收益作為償還貸款來源,著力開展融資貸款工作。

堤路林結合、喬灌草搭配、花竹藤點綴,看似融合天成,實則精心設計。渭河綜合治理堤防工程變身開放的生態景觀區,成為騎行愛好者的打卡之地。“今年這一帶的變化特別大,騎行一路,美景盡收眼底。”今年51歲的任小為經常在西安市內騎行,每次騎到灞渭橋都會停下來拍照。

“渭河入黃河斷面達到Ⅱ類水質,創近20年來最高水平。”這是2020年陜西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的最新監測統計結果。針對黃河流域,陜西省2020年排查黃河流域排汙口3026個,完成105個問題排汙口整治,力爭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修復生態築牢屏障

奕奕梁山,夏陽古渡。在夏陽瀵濕地生態修復實驗區,蘆葦在微風中搖曳,訴說著生態之變。

“以前這裏有許多私自挖建的魚塘、蓮池,還有臨建的管護房等,加之附近村民生活垃圾、建築垃圾亂倒,整個濕地面目全非。”渭南市合陽縣自然資源局局長姚旺輝告訴記者,由於承包關系混亂,這裏曾糾紛不斷。

“還蘆葦、還濕地、還水面”。2015年底,合陽縣開始實施濕地植被恢復、鳥類棲息地生態修復、濕地環境治理、水岸修復等工程措施,將區域修復成遊禽棲息地、候鳥遷徙驛站的近自然濕地。

水少沙多、水沙關系不協調,是黃河復雜難治的癥結所在。實施河道和灘區綜合提升治理工程,是減緩黃河下遊淤積的重要舉措。

從夏陽瀵出發,乘車20分鐘就到了韓城市沿黃生態林帶建設姚家莊示範點項目。黃河在韓城流域以禹門口為界,上遊為峽谷河道,下遊河道寬闊,平面形態呈喇叭狀。沿黃生態林帶建設項目主要對黃河沿線土崖荒坡荒溝、入黃支流峪口等宜林區域,按照“宜林則林”方式,解決水土流失嚴重、生態脆弱問題,構築綠色屏障。

黃河小北幹流韓城段屬於無堤防河段。據了解,自1990年以來,河勢由東岸逐年向西岸擺動。河道主流常年侵蝕河岸,造成高岸持續坍塌後退,農田被毀。梁帶村段、河瀆村段就連續發生多次高岸崩塌,安全隱患長期存在。

“依托全省沿黃生態防護林提質增效和高質量發展工程、山水林田湖草項目以及水保項目政策支持機遇,我們繼續實施黃河沿線生態林帶,固溝保塬、坡耕地等項目。”韓城市林業局局長文繼維說,黃河西岸高岸防護工程正在加快推進。

“陜西的水保治理是一個不斷探索和進步的過程。”陜西師範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方蘭表示,陜西經歷了由被動治理到主動治理與預防監督相結合,從單一措施的局部治理到以小流域為單元,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與水保耕作措施相結合的綜合治理過程。

方蘭說,陜西的水保治理目標已經由單純的水土流失控制趨向以生態效益為中心,治理與經濟開發相結合,在綠色生態中追求高質量發展。

地處黃河中遊西側的合陽縣,光照、海拔等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是葡萄生產優產區。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葡萄酒學院、合陽葡萄試驗示範站帶動下,葡萄產業已經成為合陽縣支柱產業。“合陽冷棚紅提”品牌價值高達5.98億元。

“產業發展了,群眾致富了,思想覺悟提高了,保護變成自覺積極的行動,形成良性循環。”合陽葡萄試驗示範站負責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葡萄酒學院副教授張宗勤認為,沿黃各地要探索適合當地的高效產業,保護與發展並舉。

在韓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內的龍門鎮,臥有一條“鋼鐵巨龍”——始建於1958年的陜西龍門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走進廠區,卻難見熱火朝天的生產場景,廠中公園景色宜人。

“我們這裏是‘出鐵不見鐵、運料不見料、行車無揚塵、空中無汙染、廢氣超低排、固廢全循環、廢水零排放’。”龍鋼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劉安民說,作為陜西省鋼鐵產業發展振興規劃扶持的國有重點鋼鐵企業,龍鋼公司目前是全國第二家在線生產的AAAA級鋼鐵工業旅遊景區。

礦區生態再造、重點水源保護、城市生態環境整治、水土保持生態長廊、淤地壩除險加固、生態清潔小流域、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支持服務體系建設,這八大重點工程聚焦生態治理的重點難點,多點結合持續推進,為陜西生態環境改善註入活力。

造林還林“拴牢”沙地

“陜西的水土保持在全國一直舉足輕重,可以說,黃河治理的根源在中遊,中遊的重點在陜西,陜西的關鍵在水土保持!”延安市宜川縣副縣長曹紅星說。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生態治理。

以前的晉陜峽谷,到處是光禿禿的巖石,黃土裸露,植被稀疏。土層淺薄、土壤貧瘠怎麼辦?氣候幹旱、缺水怎麼辦?宜川縣的造林人總結出四條經驗:砌壘石坑、回填客土、栽植大苗、引水澆灌。這樣的造林方式,突破了石質山地無法實施人工造林的局限。

麗紅專業造林隊是宜川縣石坑客土造林的專業造林隊之一,由一群熱愛造林事業的農民組成。他們農忙時種地,農閑時參加植樹造林。從2004年開始,麗紅專業造林隊負責人王永紅就帶領隊員們翻山越嶺在懸崖種樹,一幹就是17年。

“山勢陡峭,我們就用繩索把人吊在懸崖峭壁上挖坑、填土、栽樹。為解決土層淺薄問題,經常是背土上山,填入坑裏。”王永紅說。他們零事故、高質量完成了石坑客土造林5000多畝。

椿樹峁造林示範點是近年來實施晉陜峽谷綠化工程的一個示範點。該項目是2014年由“三北”防護林工程資金與宜川縣財政資金捆綁實施的一個項目,共栽植1.5米側柏18000余株。

“二三十年前,這裏滿眼都是荒山,也就是你們印象中黃土高原的樣子,一到大風天,黃沙漫天,一到雨天,流失的黃土源源不斷輸入黃河,‘一碗水半碗沙’就是形容以前的黃河。”曹紅星說。

“窮山惡水”如何變成“青山綠水”?治沙!正因有像王永紅他們一樣的造林人不畏艱難、紮根黃河沿岸植樹造林,才有了眼前的一片林一片綠,年入黃河泥沙量大大縮減。

在植樹造林的同時,宜川縣鼓勵村民發展苗木產業,共培育苗木6000多畝,其中珍稀資源苗木白皮松2000多畝。這些年,延安退耕還林還草1077萬畝,被譽為“全國退耕還林第一市”。封山禁牧從吳起始,退耕還林從延安走向全國,實現了“退得下,還得上,能致富,不反彈”目標。

20多年來,延安從原來的“黃馬甲”變成了“綠馬甲”,植被覆蓋度由46%提高到81.3%,年入黃河泥沙由治理前的每年2.58億噸降為0.31億噸,降幅達88%。山川大地由黃變綠,稀有物種由少變多,百姓也由窮變富。“希望盡可能把黃河沿岸生態脆弱的區域納入生態保護補償範圍,提高群眾造林、護林、營林積極性,促進恢復自然生態。”宜川縣林業局副局長郝雲峰說。吳起縣退耕還林展館館長劉廣亮坦言,吳起縣是“淺綠”不是“深綠”,建設美麗吳起的任務仍然十分繁重,還需要加大生態修復保護的投資力度。

加強立法護航生態

黃河流域“重在保護,要在治理”。陜西黃河流域國土面積和人口分別占全省的65%和76%,生態環境脆弱、水資源短缺、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長期存在。開展黃河保護立法是統籌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法律保障。

全國人大常委會已將黃河保護立法列入2021年立法工作計劃。國務院對黃河保護立法起草工作也作出專門部署。今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公布國務院2021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其中包括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黃河保護法草案。水利部就黃河保護立法草案公開征求意見。

通過黃河保護立法作出系統性、整體性制度安排,以增強黃河流域保護和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推動高質量發展。

為依法解決黃河流域陜西段面臨的水土流失、支流汙染等問題,近年來,陜西省不斷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立法。陜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小燕介紹,本屆以來,制定修改省地方性法規32件,審查批準設區的市法規43件,涉及黃河流域生態治理和修復、河道整治和水土保持、汙染防治和高質量發展、黃河文化傳承和保護等。

聚焦“山青、水凈、坡綠”,陜西省人大常委會連續4年開展執法檢查,先後依法監督以汾渭平原涉及區域為重點的大氣汙染防治,以黃河、渭河及漢江、丹江流域為重點的水汙染防治,以及全省範圍的土壤汙染防治、固體廢物汙染防治。

“陜西省人大常委會每年依法聽取省政府上年度全省環境狀況和環保目標完成情況報告時,將黃河流域汙染防治作為重要內容。通過加強監督,促進汙染系統治理和修復。”劉小燕說。

陜西省人大常委會探索打出“立法+監督+代表”“決定+監督”等組合拳,用嚴格制度、嚴密法治保障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陜西省副省長程福波表示,當前陜西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仍存在水土流失治理任務較重、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急需加快等問題。“要堅持依法治理,加快推進立法修法工作,將黃河保護與治理中行之有效的政策、制度等予以立法確認,嚴格執法監督問責。”程福波說。

作者:李萬祥

來源: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