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一雙小鞋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在藝術家尹秀珍眼裏,

現在人們輕隨意丟棄的舊鞋、舊衣服,

承載著每個人的故事和記憶,

甚至是一個時代的化身。

她從90年代就開始收集舊衣服、舊鞋,

陸續做過很多關於鞋的作品。

今年,她在銀川

收集了500多雙當地人的破舊鞋子,

做出一個12米高、500㎡大的長腿森林

——《行思》。

每雙鞋子背後,都有一個主人的故事,

從生到死,快樂的、心碎的、感人的……

像一個個紀念碑一樣,被展示出來。

自述 尹秀珍 編輯 成卿

我1963年在北京出生,也在這兒長大。這個工作室在北京郊區,也是我和丈夫、女兒一家三口生活的空間。這裏以前是紡織廠的倉庫,10年前搬進來的。

工作室的倉庫裏堆滿了舊衣服、舊物件,這些都是我做作品的材料。

《尹秀珍》1998

媽媽做的黑色老布鞋

小的時候,我的媽媽在服裝廠裏做出口服裝,她總會從廠裏買些邊角的布料回來,給我們兄弟姐妹們做衣服,納鞋墊。從小穿著的黑布鞋,都是媽媽縫制的,充滿著我對小時候生活的記憶。

我做過很多和鞋相關的作品。1998年時,我翻印了十張自己從小到大的照片,剪成像鞋墊兒一樣,放進我和媽媽制作的十雙黑色老布鞋裏。

這十雙鞋子記錄了我的成長,我給它們命名,就叫《尹秀珍》。

《水泥鞋》,1995

90年代的“水泥鞋”

90年代的北京已經開始了城市大改造,城裏到處都是拆下來的水泥灰堆兒,人走過總會踮著腳,小心翼翼的。

我把身邊家人和朋友的鞋收集起來,給裏面灌上水泥砂漿,用細繩把它們都給吊起來,鞋尖兒剛剛觸及地面,做成《水泥鞋》。

雖然每雙鞋走過的路不一樣,但大家所聞過的空氣,都是一樣的水泥灰兒味。

《孤獨》,2010

女兒的繡花鞋

八年前,我用米黃色的織物做了一條“腿”,套著女兒念幼兒園時穿的一雙白色繡花小鞋上。我把它們高高地掛在展覽的空間裏,空氣流動時,腿和鞋一起在空中孤零零地晃。

我和丈夫宋冬以前是丁克,後來轉變觀念,在我39歲半的時候生下女兒,總是會擔心她成長中可能碰到的問題。

在我眼中,這雙小鞋就是女兒,那時候沒有開放二胎政策,她小時候孤零零的一個人,沒有同伴陪她玩,就是這個感覺。

500雙舊鞋,500個故事

今年我做的新作品,有500雙鞋,500條腿,500個故事。

一雙鞋加一條腿就是一個人,掛在一起,就是一個“人”的森林。

每條腿在靠近屋頂處打了個結,打結的一端掛上一只腳,懸在空中,垂向地面的另一端套著另一只鞋,腳尖朝向地面,像在跳芭蕾。

作品正在銀川當代美術館展出,這500雙鞋是向銀川當地老百姓收集的,每雙鞋背後都有一段故事,從生到死,有歡樂有悲痛。

走進這個“森林”,就像在閱讀一個個別人的故事。

走到最裏面有一個桌子,陳列著100多個捐獻者寫下的這雙鞋的故事。

“這雙鞋是爸爸給孩子買的唯一的一雙鞋子,爸爸沒了,鞋子還在,希望我的孩子在他童年的記憶裏能記得爺爺!”

“第一次學會勾毛線鞋,女兒太可愛了!”

“從農村搬到縣城,母親找的第一份物業保潔員的工作,連續兩年被評為優秀員工,物業公司獎勵的一雙鞋子。”

“這是我家娃上一年級時過六一給買的跳舞鞋。”

“此鞋與我第一次參加了第一屆寧夏銀川國際馬拉松比賽。”

“女孩要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住自己的房,過自己的人生。鞋子是朋友借住時留下的,她當時是和男朋友分手,半夜提著大包小包來找我,走時卻遺落了這雙鞋。”

“女兒出生時,人生的第一雙小鞋子。”

“母親的一雙布鞋,走過田間地頭,經歷風吹日曬,見證千辛萬苦,回顧兒女情長。”

“這雙可愛的小黃鞋是女兒16歲時她大姑給買的,如今女兒已長大,鞋子也小了,希望以後成長的路上,始終記得大姑的諄諄教誨。”

“從未穿過的情侶鞋。”

“高中畢業的禮物,當時花了巨資買的第一雙正品牌子貨。”

“第一雙和同學一起買的鞋,4個人,一模一樣的鞋。”

“這雙鞋是我已逝七年的奶奶留下的唯一隨身遺物,它承載了一個繁忙老人的生活歷程,記錄了老人從奴役的舊社會到自由的新社會的漫長過程。”

在我小時候,衣服很珍貴,有一件衣服,家中的兄弟姐妹一個個傳下去,最後都穿不了就納鞋底、做鞋面。

現在生活富足了,丟一件舊衣服都是很隨意的事情,但對於過往的懷戀卻是拋卻不了的。

《衣箱》1995

我自己的第一個展覽,就是將自己30年來穿過的衣服一件件疊好,用水泥封在一個木頭箱裏。

木頭箱子是我爸爸自己做的,從上大學就一直伴隨著我。衣服和箱子,用水泥封住它們就像把記憶也封存了。

用舊衣服制成的《可攜帶的城市-- 杭州》2011

用舊衣服制成的《可攜帶的城市-- 紐約》2003

慢慢地,我開始收身邊朋友親人的舊衣服,舊衣服被穿過了,就像一個容器,揣著不同人的經歷、價值觀。

我把它們拿來,拆了剪了,又附加上自己的想法做成新的東西,再展出給別人看。

再到後來,親朋好友的衣服不夠用了,我還從國外收衣服。工作室裏堆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舊衣服。

《發動機》是心臟,紅色的

《思想》是藍色和白色舊衣服編織出的一顆安靜的大腦

做《消化腔》找來的都是偏黃色的衣服

衣服穿著的時候緊緊地貼著身體,是人的第二層皮膚。我把這些衣服拆開,再縫合在一起,做成一系列巨大的像帳篷一樣的“腔體”。

《內省腔》是粉紅色的子宮

人可以走進去,在裏面躺著、坐著。舊衣服換了一個方式,再次把人包裹住。

像《內省腔》,走進去被粉色的柔軟的衣服包裹著,寧靜得像回到了母親的子宮。

我和宋冬都是藝術家,我們倆平時在家裏都有自己的工作空間,獨立創作,互不打擾,想象中平日裏每個人就是一根獨立的棍子。

2001年的時候受畫廊委托,開始構思合作一個作品,名叫《筷子》。

合作起來,兩人就會有爭執,我們立好規矩,商量好要做的筷子大小尺寸,之後就不交流細節了。

《筷子》2002

宋冬手制的《三十六歷》對第一次“筷子”展覽的記錄

2002年我們結婚十周年,我懷著女兒,合作的《筷子》也誕生了。宋冬做了一支銅制的“金箍棒”,他說那是定海神針,可大可小,威力無窮。

我用布縫了一根筷子形狀的口袋,裏面塞上東西,但有扣兒可以解開。到了展覽開幕的時候,宋冬說,“還是你厲害,你這個袋子可以把我的金箍棒給裝進去,以柔克剛”。

《筷道》2006

之後依著這個概念,合作了一系列的筷子,就發展成了《筷道》系列。

尹秀珍與宋冬和女兒在《筷道3》展覽現場 2011

筷道就是兩支筷子的相處之道,也是我們夫妻的相處方式。

我們兩個人從大學就認識,到現在都50多歲了。這三十多年的時間裏,我們各自有獨立的創作空間,同時又有共同語言。

之後每隔幾年我們做一組《筷道》。每次一個人做兩支一樣的筷子,各拿一支出來拼成一雙去做展覽,剩下的又湊成一雙,留給女兒。

《筷道4》2013

到第四次做《筷道》時,出現了三支筷子,是女兒長大了,主動要求加入我們這個項目中來。整個創作過程三個人相互對對方保密,帶著壓制不住的興奮。

做好的三支筷子放在一塊兒,中間是女兒做的一支毛絨絨的筷子,家裏的狗換季時候要掉毛,她就一小撮一小撮地采集起來粘出一支筷子。

我用汽車的排氣口做了一只笛子,她爸爸做了個大遙控器,想”遙控“女兒,但很明顯事實上並沒法控制。

尹秀珍以女兒為原型做作品

我們計劃明年再做一組,因為筷子不就是兩個“1”嘛,想在明年的11月11號展出來,正好明年是做《筷道》的第18個年頭,給這組作品的一個成人禮。

現在女兒已經十五六歲,開始讀寄宿學校,對我們夫妻倆做的事情沒多大興趣了,會很明確地同我說,咱們有代溝了。像是明年做《筷道》,我問她要不要參加,她不很積極,也不拒絕我,跟我說“到時再說吧”。

而我也花越來越多的時間在全世界做展覽。我和女兒之間開始變得互相獨立,這個過程也讓我在重新認識人生。

部分圖片由銀川當代美術館、佩斯畫廊、前波畫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