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水裏漂大木頭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在成長的路上,我們常常被告誡要好好與他人相處,常常被教導如何去成為一個被喜愛和受歡迎的人,可是,好像很少有人跟我們說:好好和自己相處吧。而這,明明是我們生活中最根本的課題。

當我們知曉自己的情緒起伏,摸清自己的喜惡愛憎,才會知道如何讓自己快樂,才能更好地安放自己。

《好好和自己相處,是一種難得的能力》

一個人,也很好

你害怕一個人嗎?為了“不一個人”,你是否違逆過自己的本心,去勉強融入一個自己其實並不那麼喜歡的圈子?

人群會帶來暖意,可如果只是因為害怕孤獨,就一頭紮進去,也未必會有真正的安全感。

以前覺得自己的任務是要在世界上找到幾個人,建立幾段穩固的社會關系,獲得友情、事業或愛情,才算完成了來到人間的任務。

現在了解了,一個人只有能夠獨立面對世界,才能與外面的世界平等對談,不然與世界相比,你永遠是渺小的。

孤獨也好,寂寞也罷,都是我們成為獨立個體的掙紮過程,不要因為痛苦、害怕就一頭鉆進別人的世界。你站在這裏,就代表著自己,是一道風景。風大雨急,你卻可以很自然地抖一抖身上的雨滴,像任何事都沒發生過。我們來到世上,每個人都拿到了獨一無二的劇本,就看我們如何演繹。

——劉同《一個人就一個人》

被討厭的勇氣

所謂“被討厭的勇氣”,並不是要去吸引被討厭的負向能量,而是,如果這是我生命想綻放出的最美的光彩,那麼,即使有被討厭的可能,我也要往那裏去。

擁有“被討厭的勇氣”,有時也意味著:他人的看法不再左右你,他人的目光不再束縛你,你的人生終於多了一點暢快的自由。

在如今這個略顯浮躁的時代,很多人可能或多或少都感受過來自他者的“壓力”:他人“金光閃閃的生活”可能會提醒我們的一事無成,他人不滿怨忿的指責可能會打擊我們的信心,他人輕慢隨意的對待可能會折損我們的自尊……

終於,所有“他者”形成的大山,凝結成了一種叫“焦慮”的當代病癥,壓在我們身上,日夜攪擾著我們。

可是,人生既已不易,與其把喜怒哀樂的開關交到了他人手裏,何不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安頓好自己的靈魂呢?當一個人心有所棲,他在去抵擋這個世界的風雨時,才會較有底氣,也更有姿態。

就像蘇格拉底曾在雅典的大街上看見一群人手捧金銀珠寶依次走過,他的反應是驚呼:“看,這麼多我不想要的東西。”哪怕是遭人侮辱,他也能坦然道:“為什麼要在乎呢?”

就像亞歷山大大帝看到哲學家第歐根尼坐在樹下,衣衫襤褸,身無分文,問他是否需要幫助時,他說:“如果你能從我面前走開的話就好了,你擋住了我的太陽。”

不害怕被別人討厭,不總是努力討人喜歡,比起別人的評價,更在意自己對所有的事情是否滿意,也許這正是人生變得輕松的方法之一。

——央視新聞《夜讀》

尋得自己的世界

除了外部世界,你有嘗試做些什麼來建築自己內心的世界嗎?當外部世界紛擾動亂的時候,內心世界的平靜、篤定,會給予你有力的支點,不滅的信念,自得的快樂,以及生活下去的勇氣。

當你尋得了這個世界,某種程度上,也就找到了自己生命發展的方向。

中國的儒家跟道家,其實有不一樣的追尋,他們求的是內心的安定、平靜和有把握,不隨波逐流,內心有定力,有主見。主見就是主心骨,使得你在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之中不翻船。

我個人認為,人生目標有幾條。最要緊的一條是存在;第二條,存在於這世界上,你要有尊嚴,不屈服自己去求取榮華富貴,甚至只是求取一個更好的待遇。假如你的興趣不在做醫生,你不要勉強自己做醫生,你興趣在學文學,你可能窮一點,也想辦法學文學去,你自己選擇自己生命發展的方向。

“世人不知余心”,人家不知道我心裏很快樂,我心裏安靜著。我站在水池邊,看到水面上漂了幾片浮萍,這很安靜,天上的雲彩在水池裏飄過去,我在享受此刻,自己得到了內心世界的平靜。陶淵明如此,孔子如此,蘇軾如此。

孔夫子稱贊顏淵,說他窮得要命,一碗飯吃不飽,一缽水就夠了,但他自得其樂。孔夫子一輩子都欣賞自得其樂。

春天,他帶了一堆學生到水邊上去洗澡。洗完澡起來,他問大家,你們的誌向是什麼?有的人誌向很大,要治國平天下,要寫偉大的著作。他看曾點(曾點是曾子的父親,也是孔子的學生)。曾點拿了幾片葉子在玩音樂,大概是在吹東西,他還拿棍子敲旁邊的木頭柱子,自己打拍子敲音樂——這是真的自得其樂。

在這麼好的春天,在水裏洗得幹幹凈凈出來,春風軟軟的,在這裏何必去談別的呢?先求得此時的快樂不是很好嗎?這不叫逃避,這是尋得自己的世界。

——整理自歷史學家許倬雲答網友問

你尋得自己的世界了嗎?

文/央視新聞《夜讀》整編撰寫

圖/視覺中國

你有沒有被他人的目光“綁架”過?

你又是如何找回自我的?

監制丨李浙 主編丨王若璐

編輯丨楊瑜婷 趙穎慧

©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