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哭著責怪女兒不聽話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你知道嗎?其實,和孩子溝通,如果換一種表述方式,孩子會比你想象中配合,比如,把“什麼都不能跟人家比,誰像你一樣沒有用啊!”換成“沒有誰能像你一樣啊,不用什麼都跟人家比。”“這題你不是練好幾遍,笨得喔!”換成“你不笨,是這題得練好幾遍喔。”

換個語氣,表達的意思就完全變了,這是我們在和孩子溝通時最需要註意的事情。

親子之間的溝通品質決定了親子關系的品質,特別是說話的語氣,想讓你的教育對孩子真正地產生作用,請時刻提醒自己改變說話的語氣和態度。

01

多用陳述性的表達,少用反問語氣

有時候,人們說話經常用反問句,殊不知這種語氣的攻擊性很強,不僅是在告訴對方做錯了,而且還錯得很愚蠢,話裏面充滿了責備和嘲諷。

“這麼簡單的事你現在才會?”

“你要我說多少次,你書都白讀了?

“你心裏沒點數嗎?”

“什麼事都找我,我怎麼知道?”

這種反問是很傷孩子的,同時也在打擊孩子跟你進一步討論話題的積極性。

調皮的孩子,不是故意不願意跟你合作,只不過有時候你的表達出了問題,才讓他們心生抵觸。

如果你的表達多一些溫度,效果是出人意料的,我們不妨用描述性的陳述句來代替反問。

舉例來講,孩子把牛奶撒到地上,比起:“笨蛋!你為什麼永遠不讓我省心?”,我們更應該說:“牛奶潑在地上,路都沒法走了,你把抹布拿過來,我們把它擦幹凈吧。”

遇到問題,不要總是沈浸於自己的憤怒之中,把孩子變成我們的敵人,而是應該以合作的心態共同解決問題。

描述看見的事實或者問題,並提供合適的建議,你越是平和,教育的效果越好。

02

多表達你自己的感受,代替指責和批評

父母常對孩子說:“我罵你都是為了你好。”

所以在孩子做出出格的事情,父母的憤怒和擔心一瞬間爆發,一個勁地指責孩子:

“你又把自己搞傷了,你怎麼那麼笨啊!”

“你這個闖禍精,讓你跟著我你還能走丟!”

“你放學又去哪裏鬼混了!”

這些話語雖然難聽,但深藏著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擔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愛之深,責之切”。

然而遺憾的是,很少有孩子能通過這樣的話語感受到你對他的關心,他們反而會覺得害怕、不安和煩躁,要麼找理由辯解,要麼就是拒絕溝通。

家長不妨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難過、悲傷、生氣等情緒都可以通過溫和的方式告訴孩子,這不僅能激起孩子的同理心,也能避免親子之間的矛盾。

簡單來說就是分為三步:第一,描述孩子的行為;第二,告訴孩子這種行為讓你生氣或沮喪;第三,分析孩子的行為會帶來的問題,或提出建議。

比如孩子放學遲遲不回家,和同學在外面溜達,直到傍晚才回到家,你在家裏等得很著急。

當看到孩子不慌不忙地踏進家門,不要急於責罵他,而是讓他感受到你在家等待的心情:

“你今天放學沒有回家,也沒有提前告訴媽媽要晚回來,媽媽都快擔心死了。”

“媽媽都沒心思去做飯,四處問人有沒有看見你。”

“以後放學記得按時回家,如果不能也要提前告訴媽媽一聲。”

孩子很愛你,只要好好表達,他們是能體諒你的心情的,慢慢就會吸取教訓。

這種表達會比直接指責更加有效果,孩子們也願意去改變,為自己的行為設置底線。

03

多用商量的語氣,代替高高在上的命令

商量的魅力在於能讓大人從孩子的視角看問題。

和孩子商量,不是讓你事事與孩子協商,把一切都丟給孩子決定,而是在大事上父母把握方向,小事多讓孩子參與,讓他們發表意見,或是提供選擇讓他們選。

“你今天想穿裙子還是褲子?”

“你想去遊樂場還是動物園?”

“你想去玩滑梯還是去玩一會秋千?”

主持人敬一丹曾經在接受采訪時提起自己的教育心得提到:讓孩子能有自己決定的能力。

她的衣櫃裏專門給女兒一格,告訴她:“你自己決定。”

如果女兒拿不定主意,她就會給女兒一些建議:“今天你幹什麼?假如說你跟小朋友去遊樂場,那我就建議你穿短褲。”

兩代人的溝通最終都應該走向相互理解、相互尊重,這種關系應該從幼兒時期開始培養,適當地讓孩子參與家庭選擇和決定,孩子們能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

如果父母能把一些命令變成商量,多征求孩子的意見和看法,家庭也會充滿積極正向的溝通氛圍。

父母的每一分尊重,對孩子都是極大的鼓舞。

林語堂說:“說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們天天都在說話,並且不見得我們是會說話的。我們說了一輩子的話,試問有幾句話是說得特別好的?”

作為父母,理性地和孩子溝通,是教育的基礎。

想要改變我們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改變教育上的困境,從改變說話的語氣開始。

來源: 廣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