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上墳沒有穿孝衣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孔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意思是:謹慎地對待去世的先人,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培育出忠厚老實的百姓。聖人的話是從教化民眾的角度說的,要使老百姓民風淳樸,就要好好對待逝去的先人。孔子在周遊列國時,路上遇到辦喪事的,都會表現出哀傷的樣子,還會親自去祭奠,這體現了孔子對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周公制禮作樂,制定了禮儀制度,包括飲食、起居、祭祀、喪葬……,都納入“禮”的範疇。禮樂制度世代為漢民族所遵循,對於喪葬,古人嚴格遵循著“事死如事生,死者為大”的禮儀,對待喪禮,極為隆重。在古人那裏,孝順體現在心中,更要有形式,喪葬是孝的載體之一。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提倡喪事簡辦,推行火葬,禁止土葬。喪葬禮儀逐步簡化,人死後只有一個骨灰盒保存骨灰。筆者所在的農村,當人老後,用地派車拉著到幾十公裏外的火葬場去火化,去了要排隊,有些老年人不相信骨灰是自己的,常說燒了後隨便給抓一把灰放骨灰盒了,孝男孝女們哭來哭去的,還不知道哭的是不是自己父母的骨灰。但是,記憶中八九十年代的喪禮依然保持著古禮。

逢長輩咽氣時,要在有山梁的堂屋,住在偏房的要擡到堂屋,按照老人們的說法,在堂屋裏有梁才能托魂。這時兒女們給穿上壽衣,有的還沒咽氣,壽衣也穿上。咽了氣後,開始蓋上紙被子,燒香燒紙磕頭,大門旁邊放上叫魂的紙骨簍兜子。這時候村裏的紅白理事會的人來安排喪禮,一個家戶的都來幫忙。根據主家的意願,是大辦還是簡辦,全在孝子拿主意,喪禮規格定好後,全由辦喪禮的主辦,家人就不再過問了。

這時候全家人跪在靈前,還要拿著紙香到土地廟去豁倒頭湯,哭著回來,家裏堂屋擺上供桌,晚上一家子的孝子們輪流守靈。安排喪禮的人會先給出嫁的閨女和在外的兒女們送信,兒女到齊後,拿著小鏡子和白酒給死者凈面,如果死的是女老的,要等娘家人來了才能入殮凈面。這時候要點上長明燈,燒上香,燈不能滅,香不能斷。

喪父的喪事好辦,自己家族決定。喪母的兒子們要到舅家跪門,請舅父來商量發喪,娘家沒什麼說法時,才能定日子出殯發喪。最麻煩的是,如果外甥不孝順,舅家這一關可是很難過關的。

出嫁的女兒(包括侄女)要回婆家給公婆和長輩磕頭討服,夫妻兩口子也要磕頭,媳婦要給丈夫磕頭,並給婆家的同族,凡有服的磕頭報喪後,哭著回娘家。喪葬期間凡是遇到人,無論老少,孝男孝女們逢人都要磕頭,老人死了小三輩。

先定好發喪日子,有些地方是三天,有些時間更長,筆者所在的老家發3天喪。以前條件好的都要找廚子,也有不找廚子自己家族婦女們給忙著做飯的,這叫忙人。喪禮定好後,在五服內的親戚都派人去送信報喪。孝子的孝衣,哀杖孝繩,全由忙人給辦。孝子們要穿孝衣帶孝帽,拉孝繩,父母雙亡的兒女要拉雙孝繩,其他男女都要戴孝帽,穿孝衣,拉孝繩附上白鞋柱哀杖。如果兒子孝順,哀杖留長點,讓孝子省點力。遇到不孝順的,家裏長輩們和辦事的把哀杖截的很短,專門治不孝的。在喪事花錢上,對不孝順的,辦事的和家族的忙人也會使勁花錢,治治不孝,出出氣。所以路人們看發喪的,從哀杖長短和辦喪事上就能看出這家人孝不孝順。

女兒要給老的紮紙,過去紮童男童女、紙花、搖錢樹、馬牛和房子等。八十年代以後紮的也逐步現代化,開始給老的紮紙電視機、洗衣機和汽車的。

到出殯發喪這天親戚朋友,都送挽帳和喪禮來吊喪。吊喪的禮金幾十塊錢到幾百塊錢不等。有女兒的,女兒的禮金往往最多。有要面子的,女婿幾千上萬的吊禮都有。喪禮等物由裏櫃記收,有到靈前祭奠的,主要的親戚,要先迎客後送客,男的由男執賓,女的由女執賓,引路進行。祭奠完由執賓帶領孝子出門謝客要跪拜。這天孝子得吃點苦頭。要是客多,出來進去謝客跪拜,有的跪的腿都紅了,腫了,甚至站不起來。

午後開始發喪出殯,起靈前要開始祭奠,全家人包括忙人要排好了,起靈前再祭奠磕頭一遍,送喪的貴客也要紮腰繩一一祭奠。送喪的貴客都是女婿,俗稱駕靈的貴客,貴客要扶著孝子們。起靈後,路上還有路祭,重要的親戚要路祭,三拜九叩,孝子要一一還禮。

記憶中的八十年代不讓用吹鼓手,九十年代後開始流行放哀樂,有專門放哀樂的人。在過去,起靈,吹鼓手樂上在前,忙眾人擡起棺材,這時帶頭孝子要摔盆,老盆底下要有孔,通常是陶盆。都是女婿在孝子頭上一放,摔到地上石頭上。當年有些人家還出過笑話,女婿不懂喪葬規矩,只知道摔老盆,摔盆的時候緊張,把盆子摔到了大舅子的頭上,頓時鮮血直流,忙著去救人,喪禮也沒法辦了。

到了林上,入葬前再由執賓帶領全部孝子再磕頭祭奠一遍然後下葬。全部孝子要圍著葬坑轉,倒轉三遭,豎轉三遭。這時候才開始埋葬。埋葬完畢,將孝子的哀杖全部插在墳頭子前面。以後便是過三期、五期,過百日,過忌日到時親戚都來上墳。尤其是過五期。過五期也有分別,男的六天,女的七天一期。

城市很多年前就流行遺體告別了。筆者所在的農村直到前幾年還有嚴格按照風俗辦喪葬的。但是最近幾年,參加了幾個葬禮,越來越簡單了。

有八九十歲的老人去世的,早的話當天,晚的話第二天就發喪。當然這不叫發喪了,把親戚、家人約到一塊,當天穿上喪服,找人挖好坑,火葬回來後,下午骨灰盒就埋了,太簡單了。

分析原因,一則是城市化,大部分人都去了城市,家裏的兄弟姐妹堂兄弟們都去了外地打工,人越來越少,大家族少了,喪禮就不隆重了。再則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少了,在農業社會一個大家族,聚族而居,血緣關系,親緣關系比較明顯。現代社會交往少,在外面拼命打拼、賺錢,家族觀自然沒有過去明顯了,這也是風俗越來越淡的原因吧。

隨著工業文明時代的到來,農耕文化生存的空間越來越少,幾千年傳承的喪葬習俗也自然而然簡單了。如同生育一樣,年輕人陷入了低生育的陷阱,這也許是當初提倡簡辦喪事者們沒預料到的吧!

喪葬習俗體現著中華民族“慎終追遠”的文化傳統和聖人禮樂化人的道德功能,竟隨著農耕文化的沒落逐步式微。如同我們這個時代面臨的很多問題一樣,傳統道德和信仰受到動搖,人們失去了敬畏之心,對大自然、對自己和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