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狗帶路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說起“解讀夢境”的話題,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到的,估計是下面這兩部電影——《紅辣椒》、《盜夢空間》。

電影中,主角擔當夢境偵探的職能,穿梭於夢的各個場景其間,破譯人腦夢中的精神世界。

古人相信,做夢總是有原因的,或是日有所思、或是神鬼托夢、或是預測未來。所以,便有了《周公解夢》。《莊子·齊物論》中雲:“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

1900年,一種更具科學觀的理論橫空出世——西格蒙得·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作為傳世之書的《夢的解析》,在當時第一次告訴了人們:夢與自己真實人生息息相關,是一個人與自己內心的真實對話,是一種自我學習的過程。

一本實用的導讀手冊

“僅以此書紀念偉大的西格蒙得·弗洛伊德。”高銘在這本《人人都能夢的解析》的最後如此寫道。

時至今日,在《夢的解析》出版了一百多年以後,我們該如何看待它,如何看待弗洛伊德理論,如何將這種理論運用到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去,顯然成為了高銘所關心的話題。

他在這本書的開頭就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長久以來,《夢的解析》的難讀、不夠通俗,讓許多人對其望而卻步。無論是1900年首印時被質疑“難懂”、“異說”;還是如今早已成為恒世經典,卻仍有不少讀者難以將其讀完。

於是乎,產出一本納於經典之下的“解讀小書”的意義由此而生。《人人都能夢的解析》,從標題中的“人人都能”,就能看出它工具書屬性的端倪。

沒錯,這是一本“《夢的解析》導讀手冊”,是一次對於弗洛伊德理論的通俗化。

讓更多的讀者從平易的方式接觸心理學,無疑是高銘一直在做的事。從號稱“國內第一本精神病人訪談手記”而爆紅的《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到號稱“國內第一部心理推理紀實檔案”的《催眠師手記》,高銘一直在探尋構築於人腦中的“異世界”。

為了讓讀者更好理解,《人人都能夢的解析》的行文風格處理得非常通俗化。但通俗並不意味著不嚴謹。相反,它在結構書寫上是相當工整的。

本書分成12個部分,包括10章正文與前言(第0章)、後記,構成了一套完整的閱讀語境——開篇講述寫作目的,接著以“人物小傳”的方式介紹弗洛伊德與他的理論之源,在創造了足夠充實的語境之後,步入正題,以富足的實例將理論化入其中,讓人的閱讀過程十分愉悅。即使是此前沒有接觸過弗洛伊德理論的讀者,照樣可以讀懂它。

釋夢,以自我為根源

書中,高銘提出了一個觀點:只有自己才能夠完全地解析自己的夢,換個人便做不到徹底。

這是一種人必然不會暴露自己全部隱私的前提下,所必然面對的矛盾。即便是面對最專業的心理醫生,當我們訴說自己的夢境,以及近日的生活、工作情況時,都很難將自己最隱秘的細節全然讓對方知曉。

但解析夢所最需要的,便是通過這種隱秘細節和“自由聯想法”,坦誠地面對自己,將現實與夢境進行勾連。

我們該如何以自我為根源進行釋夢呢?高銘給我們展現了一連串自己的夢境,手把手教學,其中就有一個驚悚而又有趣的夢境,夢的開頭簡寫如下——

“我夢到自己是一個高中生,和一些同伴在郊遊回來的途迷路了。天黑的同時開始下雨,我們找到了一座廢棄屋,準備天亮再動身找回去的路。廢屋非常大,有點像個迷宮。眾人害怕,便擠在一間破房裏過夜。在睡下之後,有個不明物在廢屋的深處發來騷動。大家都睡得很熟,只有我還保持著裝睡的狀態。那個不明物在每一個人身邊都停留了一會兒,最後消失了。天亮之後,我們都無聲地起來。這時一個同伴說自己的東西丟了。

此時,我在夢中的身份突然發生了轉換,而且時間、地點也有所變化。在一個教學樓的門口,一位女學生說,她昨天和好幾個同學一起在郊外的一棟很大的房子裏住過,結果遇到怪事,一個同學的東西莫名地丟了。這些話她是對一個老婆婆(神婆)說的。神婆聽完這些後表示自己有辦法,接下來就讓女學生帶路去那個地方看看。而我作為旁觀者也隨之跟去。”

最終,高銘意識到“我”才是那個“丟東西的人”,而屋外的走廊上擠滿了灰色幹屍。他在恐懼和驚慌中醒來。

實際上,我也曾經在夢中夢到過廢屋,夢到自己身處於一片黑暗的泥潭中努力逃脫,最終被四處來襲的怪物淹沒。所以當我看到這個案例時,我不由自主地代入其中,想看看它意味著什麼。

在這個令人些許恐懼的夢境之下,高銘在書中層層解析,把不同的意象與情節進行解析,並聯系他當時翻譯新版《夢的解析》時的心路歷程,最終完成了對現實心境與夢境的勾連。(在此不多劇透)

“夢是個狡猾的家夥,它很少直接演繹出我們的願望,而總是用它奇特的方式來把我們潛意識中的東西用隱晦的手法宣泄出來。”這個看似詭異的夢,其實是一種願望的達成。

夢中的情感與理智、設定與細節,並不會比我們的實際生活要來得簡單,反而要更加復雜、隱秘。解讀夢境,歸根結底就是需要從自身本我出發,確認自我存在狀態的一種方式。

在《人人都能夢的解析》中,高銘不斷地用具體夢例來生動地展開解讀。在某種意義上,這本書因此有了“懸疑色彩”和吊胃口的讀書體驗,時而有趣,時而動人,時而悚然。

放下書之後,我準備養成一個習慣:記夢,並且在必要時對自己的夢進行審視。也許,在現實中找不到答案的問題、逃不脫的困境,我能在夢中有所領悟、有所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