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廟樓宇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洛陽白馬寺的誕生和漢明帝的一個夢有關。相傳漢明帝夜夢金人,解夢後派人西去,迎來西域兩位僧人牽著白馬而來,馬背上馱著的正是佛經。明帝安置僧人在此建立寺廟,翻譯佛經,譯出的便是《佛說四十二章經》,寺廟則以白馬為名,它是中國第一所官辦寺院,號稱“中國第一古剎”。

寺門前,左右相對有兩匹石馬,大小和真馬相當,溫順乖巧的樣子,與戰馬氣質很不相同,應當是紀念當初馱經來此的那只白馬。據說,原來白馬寺無白馬。這兩匹石雕馬原在永慶公主駙馬、右馬將軍魏鹹信的墓前,後由白馬寺的住持德結和尚搬遷至此。

白馬寺在武則天時期達到極盛。當時曾大修過一次,香火很盛,大小和尚多至千人。此後元、明、清各代亦都進行過修繕和增建,只是後來的歷次戰火,讓她一次次墜入歷史的風塵。

現存寺院面積約四萬平方米,寺內南北中軸線上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涼臺和毗盧閣等主要建築。每到一個寺廟,都見雲霧繚繞之景。香客眾多,接踵摩肩,整個寺廟在一片香火的淺白之中。

白馬寺內的十八羅漢極負盛名,制作時以漆、麻、絲、綢在泥胎上層層裱裹,然後揭出泥胎, 制成塑像。這種“脫胎漆”工藝叫夾苧幹漆工藝,在國內是獨一無二的。每座佛都為空心,一只手即可托起。

毗盧閣是白馬寺內最後一座佛殿,坐落於清涼臺上。清涼臺原是明帝少時讀書乘涼之處,後為攝摩騰、竺法蘭譯經之所,在寺中位置最高。只是名為“清涼”卻人潮湧動,哪有還看得到一點涼意。毗盧殿為重檐歇山樓閣式建築,閣內供奉毗盧遮那佛像,左立文殊,右立普賢,這一佛兩菩薩,在佛教中合稱“華嚴三聖”。

唐代的白馬寺繁榮鼎盛,更是東亞各國朝拜的神聖殿堂。來此學習的僧人絡繹不絕,樂此不疲。

祖師墓叢中各有一座墳冢,就是有名的“二僧墓”,這兩座墓冢的主人便是來漢傳經授法的高僧──迦什摩騰和竺法蘭。二位高僧先後圓寂於白馬寺,現墓前有明代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所立墓碑,“騰蘭墓”也為白馬寺六景之一。

攝摩騰與竺法蘭二師同被尊為中國佛教的鼻祖。或許是白馬寺的名聲太盛,這裏和少林寺一樣少了許多佛門清凈,多了許多紅男綠女。

安史之亂後,詩人張繼投宿白馬寺,曾寫下:白馬馱經事已空,斷碑殘剎見遺蹤。蕭蕭茅屋秋風起,一夜雨聲羈思濃。現在的白馬寺樓宇重新,香火旺盛,早已沒有了那份戰火後的衰破,但卻再也無法尋覓張繼詩中所言的那份寂靜。(歡迎您在評論區點贊留言,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註/ 落榜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