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蒸土豆和紅薯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 河南蒸菜既可以家裏吃,也是當地餐廳常見菜品。攝影/綠蘿飄飄, 圖/匯圖網

-風物君語-

北方人的蒸菜

南方人也不太懂

北方人和南方人不僅對什麼是“青菜”、“蔬菜”理解不同,就連主流做法也不一樣。就拿青菜來說,江浙滬的人更喜歡清炒,旺火寬油迅速出鍋;廣府人更喜歡白灼,在滾水裏加點油、鹽焯到斷生,起鍋後澆上生抽、糖等調味;四川人的纓纓兒、顛顛兒、藤藤兒們,焯、炒、燙的都有;東北人的鍋裏能燉一切。

▲ 天南海北各種菜。圖1:上海青,圖/視覺中國;圖2:廣東菜心。攝影/魔影遊俠;圖3:四川豌豆顛兒。攝影/Fiona_Xue;圖4:東北酸菜,攝影/dongli。圖2、3、4來自圖蟲·創意

北方人的菜,除了炒、燉、焯之外,“蒸”是一個既分布廣泛又很獨特的吃法。註意了,“北方蒸菜”和南方部分地區的蒸菜可不是一種東西。在華夏文明的源頭,黃河流域的河南、陜西、山西等地,“蒸”這種古老又樸實的烹飪方式,至今仍然在蔬菜的制作上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 上圖北方家常蒸菜,攝影/sx0913;下圖瀏陽蒸菜,攝影/sweetcome。圖/匯圖網

河南蒸菜

敢叫板燴面、胡辣湯

老家河南,走進稍微有些樣子的本地餐館,幾乎總能在菜單上看到一道喚作“蒸菜”的美食。菜指的是蘿蔔絲、芹菜葉之類的家常蔬菜,做法就是裹好食用油和面粉,再簡單蒸熟後就可以上桌享用了。

菜和面一起蒸食,在北方很多地方都常見,河南人的叫法最是簡單直接,怎麼做就怎麼叫,真真是蒸菜。河南人一年四季都會吃蒸菜,甚至還將蒸菜看做燴面、胡辣湯之外另一種“鄉愁”。

▲ 蒸薺菜。攝影/綠蘿飄飄,圖/匯圖網

紅薯葉、芹菜葉、油麥菜、萵筍葉……幾乎所有的綠葉子菜都可以用來蒸;土豆、蘿蔔、紅薯之類的塊莖或塊根類蔬菜,只要切成細絲或擇成小段,也是做蒸菜的好材料。

一些地方還專門有“蒸三絲”的傳統組合,通常是土豆絲、蘿蔔絲和紅薯絲這三種;如今時髦的餐廳則考慮到色香味俱全,黃色的土豆絲、紅色的胡蘿蔔、紫色的甘藍絲、綠色的蔬菜葉,在小小的餐盤上蒸出了有趣的小菜崗。

▲ 三色蒸菜的小菜崗。攝影/lxpcxplcy, 圖/匯圖網

春季的蒸菜更是增添了不少鮮角色。無論是野地裏恣意生長的薺菜、白蒿、面條菜、馬英菜、掃帚苗……還是掛在樹梢枝頭的洋槐花、香椿、構絮、榆錢……都可做成蒸菜。更有擅吃的人會捏榆錢窩窩頭,只待這翠綠欲滴的窩窩頭蒸好出鍋,再趁著熱氣送入口中。

▲ 榆錢窩窩頭。攝影/喜悅

除了蒸食各種菜作為小吃主食,河南人還將這種本領用到了蒸粉條上。河南有一種燜子,省內不同區域有不同的叫法,比如夾撒、皮渣、扁垛……其實北方許多地方都有燜子,通常是用地瓜粉、綠豆粉、玉米粉熬制,但河南的燜子卻是用紅薯粉條制成的。

皮渣雖然外觀不甚美麗,但松軟又筋道的口感,配上紅薯和肉沫的香味,無論是直接趁熱吃,還是燴菜、炒菜、燒烤甚至涼拌,都是百姓家裏很能解饞的一道“硬菜”,用來下酒更是頗受歡迎。

▲ 上圖紅薯粉蒸出來的皮渣,攝影/崔洲萍;下圖油煎皮渣,攝影/潮流vision。圖/圖蟲·創意

陜西麥飯

咥的是家裏的菜鮮

河南的鄰居陜西,也是吃蒸菜的高手,不過這裏舍棄了菜的名字,直接就叫做了“麥飯”。在河南人眼中,蒸菜也許是小吃主食;但在陜西人眼裏,麥飯就更往主食那邊靠了一點點。

▲ 時蔬麥飯。攝影/windowsxpwei,圖/匯圖網

同河南蒸菜類似,陜西麥飯也是將菜蔬用幹面粉和好、再蒸而食之。人們將摘回來(或從小攤上買回來)的白蒿、薺菜、莧菜、灰灰菜、苜蓿等野菜清理幹凈,但也不要完全控幹。

接下來先給菜葉子攪好食用油,再分多次、每次少量地加入面粉,用手抓拌開來,直到每一片菜的表面都像裹上了白色霜花一般。之後上鍋蒸制,火候到了立即出鍋,記得用筷子挑散,能防止熱氣燜成水沾回菜上影響口感。

▲ 各種時蔬都可用來做麥飯,攝影/zhangcaohuan;白蒿麥飯,攝影/盧舍那的微笑。圖/匯圖網

麥飯有敦厚鮮嫩的原香;但通常要將蒜泥、醬油、鹽、醋配好的調料水澆上去,如果再撒上辣椒面過一道油潑的手續,那滋味一下子就能躥到天上了……正像關中人的發音一樣,這樣的“美飯”誰能不愛?

除了地上的野菜,麥飯的材料也可以從樹上鉤下。3-4月香椿和榆錢的嫩葉,4-5月構絮和洋槐的鮮花,同樣經過拌勻面粉、燒鍋蒸熟的步驟,不大功夫便端上了清香撲鼻、熱氣騰騰的“美飯”。

▲ 洋槐花麥飯。攝影/aven626,圖/匯圖網

而菜疙瘩可以看做麥飯的“多菜少面”版本。陜西人將青菜葉子切碎後,再和上面粉和堿面、鹽巴等調理均勻,之後上鍋蒸成軟乎乎的餅狀;接下來多一道放涼切段或揉捏成形的步驟,便成了一口即能吞下的可愛“疙瘩”。

▲ 老陜菜疙瘩。攝影/橙子味的檸檬,圖/匯圖網

如今,用來做菜疙瘩的萵苣葉、茼蒿、韭菜、菠菜、芹菜葉四季皆有,但挖一些野生的苜蓿、薺菜、蒲公英回去做菜疙瘩,仍然是許多人期待了一整年的春季鮮味。

山西撥爛子

既能蒸又能炒

和河南、陜西毗鄰而居,同樣坐落在黃土大地上的山西,同樣有類似於蒸菜、麥飯的食物——撥爛子(不爛子)。在晉城、臨汾、運城等地還有裹壘(苦累、圪雷)、拌面菜等別稱。據說撥爛子學名“拌子”,後來“拌”的聲母和韻母拉開成了“撥爛”兩個音節,用山西口音讀起來可愛又樸實。

▲ 山西的撥爛子。攝影/lxpcxplcy,圖/匯圖網

山西人的撥爛子更偏向於一道實打實的家常主食,並且早已發展到哪一頓想吃了,不用專門準備,家裏隨時就能做的程度。山西人喜歡吃的土豆成了做撥爛子的好材料,而且土豆擦成絲狀後能掛得住面粉,容易成形,只要處理得當,蒸好後也不會粘連成坨狀。

▲ 土豆是山西人餐桌上常見的食物。攝影/ly1272139855,圖/匯圖網

山西人實在是太熱愛面食了,撥爛子不僅能蒸著吃,也可以炒。將蒸好的撥爛子先晾涼,熱油、蔥蒜爆鍋,撥炒直到面色金黃,再將提前炒散的雞蛋或肉絲加入繼續撥炒幾下。這一道炒撥爛子結合了面食和炒菜的優勢,口感軟糯又不失勁道,所謂的“炒不爛”說的就是如此。

每家每戶各有自己偏愛的蔬菜撥爛子,常見蔬菜如土豆、豆角、胡蘿蔔等,各種野菜葉子、洋槐花也是選擇,切成絲或者塊,和面粉這麼一混合,接下來用蒜泥、生抽和老陳醋調個蘸汁,就能夠享用美味的撥爛子。

▲ 圖1豆角撥爛子,圖/匯圖網;圖2槐花撥爛子,攝影/悟道-人沙海,圖/圖蟲·創意

北方的菜

有種被“蒸”的命

在北方大部分地區,這種“面裹菜”再“上鍋蒸”的吃法普遍存在。甘肅的慶陽、平涼、天水和陜西的聯系緊密,他們給麥飯起了個“瓊瓊飯”(或囷囷飯)的可愛名字:洋芋瓊瓊、苜蓿瓊瓊、槐花瓊瓊……

山東人的相同食物叫做餾菜,菜譜同樣涵蓋了各種應季的、可食用的鮮嫩野菜和野花。河北西部和太行山另一側的山西一樣,也稱苦累,用的多是榆錢、洋槐花、豆角、胡蘿蔔等。無論是哪種菜、哪種面,蒸菜要好吃,有的地方會用蒜泥、香油來提味。

▲ 山東榆錢餾菜。攝影/道琪影像文化,圖/匯圖網

除了“無菜不蒸”的食俗,將蔬菜剁碎做餡兒,用薄面皮卷成春卷的模樣,或者做花卷時將餡兒裹進層層面卷之間,這樣蒸熟的“菜卷”也讓北方各地人民吃得津津有味。在山東它就叫菜卷,北京則有個懶龍的名字,河南稱之為菜蟒,滋卷、芝卷則是陜西、山西兩省的常見叫法。

▲ 圖1老陜菜卷。攝影/金鼎智贏,圖/匯圖網;圖2關中人喜愛的菜“紙卷”。攝影/SSyangguang,圖/圖蟲·創意

數千年來的農耕文明,早已為中國人在種菜方面點足了技能。怎麼讓白白的面粉煥發新生?“蒸”就是將菜和面奇妙地融合在了一起,為北方各省人民的餐桌,獻上了一道道吃不厭的美食。而這些蒸出來的美食:蒸菜、麥飯、撥爛子、瓊瓊飯……就是人們記憶中的家鄉味道。

- END -

文丨treetree

編輯丨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