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原版夢見鐵鍬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上周,一部萬眾矚目的大片上線了。

這就是當代恐怖大師溫子仁的新作《致命感應》。

更令人驚喜的是,國內視頻平臺還成功將其引進。

讓一部R級片實現了國內國外同步上線。

真是有史以來的頭一遭!

如此好事,想必應該是一片普天同慶的歡快場面吧?

但,事實恰恰相反。

一眾影迷怒不可遏,甚至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抵制運動。

視頻平臺方面居然落入了「吃力卻不討好」的境地。

這一切,到底是為何呢?

簡單來說,矛盾的根源離不開那兩個字——

刪改。

作為一部追求體驗感的恐怖片,《致命感應》的劇情不算復雜。

故事圍繞一位名為曼迪遜的女人展開。

由於其腦部意外遭受撞擊,她獲得了能看到幻象的特殊能力。

只是,幻象的內容並不友好——

全部都是一個相貌醜陋、身形詭異的「怪物」瘋狂虐殺的場景。

而隨後的第二天,在實際生活中就會出現相對應的謀殺案。

這證明,曼迪遜所看到的並非幻象,而是真實的場面……

接下來,怪物也主動接觸了她。

這使得曼迪遜塵封的記憶被喚起。

她脫口而出怪物的名字「加百列」。

同時,她也想起自己童年有位玩伴正是這個名字。

但在觀看小時候留下的錄像帶時,她卻驚訝地發現加百列似乎是她臆想出來的。

究竟這個加百列是臆想出來的,還是真實存在的?

兩者之間又有著什麼聯系?

一切線索都指向了曼迪遜那神秘至極的童年……

單純就故事來看,《致命感應》只能算是中規中矩。

但好在,溫子仁往往能化腐朽為神奇。

他既能營造出極致的恐怖氛圍,如《招魂》《潛伏》。

也能呈現出炸裂的宏大場面,如《海王》《速度與激情7》。

還能穩穩地把握劇情的節奏,在恰到好處的情緒點高能反轉,如處女作《電鋸驚魂》就是這樣。

再配合上各種充滿想象力的血腥、暴力鏡頭。

這些才是他一直以來擁躉眾多的關鍵。

在《致命感應》中,溫子仁的這些特點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並且,由於這是溫子仁時隔五年重返恐怖片領域。

他也旨在玩出新花樣。

通過借鑒老式恐怖片,例如意大利鉛黃片以及大衛·柯南伯格的身體驚悚片。

溫子仁在《致命感應》中減少了靈異感的輸出。

更多是希望借助赤裸裸的暴力來擊穿觀眾的瞳孔。

虐殺場面,幾乎貫穿電影的始終。

在結尾,還有一段極長的加百列在警察局大開殺戒的段落。

不似恐怖片,更像是一部大尺度的砍殺動作片。

而國內版的刪改就發生在這一層面。

「刪」字是指國內版刪減了將近4分鐘的內容。

其中有少部分無關緊要的。

比如讓片中的女警官少開了幾槍霰彈槍。

這裏為何要刪減,讓人感到疑惑。

原版

國內版

但大部分遭殃的,還是那些突顯暴力的畫面。

這裏少飆點血,那裏少掉點肉。

血腥場面全程在和觀眾玩捉迷藏。

國內版,原版此處直接斷手

「改」字又體現在哪裏呢?

肉眼可見的,國內版在不少場景中使用了特殊的「濾鏡」。

調低了整體的亮度,使得畫面中本清晰的細節一片模糊。

尤其是當片中的怪物加百列出場的時候。

它的面部,就像是被黑布遮起來了一樣,再配合上本就黑漆漆的夜景,根本看不清具體的模樣。

實在是叫人觀感不佳。

總之,無論是刪還是改。

都集中體現在對於感官的削弱之上。

雖然在官方的聲明中,刪改是經過了導演指導的,不會影響對於劇情的理解。

但官方沒有弄明白的點在於——

《致命感應》的核心看點從來就不是在劇情之上。

刪改部分確實不影響劇情的推進。

但卻破壞了導演辛辛苦苦構建出來的暴力美學體系。

這無異於自毀長城。

況且,也沒有人真的能保證刪改不會影響觀眾對於劇情的理解。

畢竟片中那個最關鍵的反轉鏡頭——

在原版中展現得大大方方,給觀眾帶來了非常直接的驚嚇感。

而在國內版中該鏡頭卻直接刪去了十秒之多。

「雷霆萬鈞」變成了「猶抱琵琶半遮面」,含蓄極了。

稍微一個不註意,還真有可能讓人一頭霧水。

或許,《致命感應》在國內的上線從一開始就註定是失敗的。

當血腥段落無法完整呈現。

當痛感無法堆疊。

當如潮水般的窒息感被層層削弱。

當「鬼片」看不清「鬼」。

當溫子仁獨特的風格被逐漸剝離。

這部影片還剩下什麼呢?

影迷們的舉動並非是無理取鬧。

如此刪改,確實直接影響了觀影體驗。

R級片的巨大噱頭之下,呈現出來的卻是一個特供的閹割版。

有心理落差是必然的。

而這也再次將引進片的困境提到了臺面:

由於缺乏分級制度的客觀情況一直存在,刪改在所難免。

如何刪,怎麼改,才是真正的關鍵所在。

在魚叔看來,這早已成為了一個學問。

近些年來,各式案例非常多。

依據對作品本身的影響程度,大致可以分成三類。

第一種,小修小補。

在這個門類之下,手法可謂是花樣繁多。

在2017年上映的《銀翼殺手2049》裏,片方就針對畫幅做了文章。

國內院線版本的不少畫面,都是對於原版的裁剪。

國內院線版

原版

再比如2018年上映的《水形物語》。

原版中女主裸體的畫面被人為打了碼。

整個角色就這樣通過後期處理的方式,穿上了一件「衣服」。

不過,對於這些刪改,大家雖然頗有微詞。

但更多還是驚愕於如今刪改手段的「高明」上。

亦不像如今這般憤怒,沒有去發動什麼抵制活動。

因為它們還只是做些表面文章,沒有觸及影片的內核。

算是尚處在可以忍受的範圍之內。

第二種,大刀闊斧。

這一方面直接體現在刪改的時長上。

2012年,沃卓夫斯基姐弟(當時還是姐弟)的《雲圖》上映,

與海外版相比,公映版本居然少了將近40分鐘之多。

原來是該片在國內的資方為了縮短時長,增加排片,將片中他們認為無關緊要的文戲一一刪去了。

《雲圖》

另一方面也體現在細微之處。

比如在2018年上映的《小偷家族》中,有敏感描寫的幾個段落全都不見蹤影。

《小偷家族》

而在2019年上映的《波西米亞狂想曲》中。

同樣的手法被再次使用。

表現主角弗雷迪同性傾向的場景被悉數刪減。

《波西米亞狂想曲》

這兩部電影的上映版其實都只是刪除了4分鐘的內容。

相比於《雲圖》那種刪減體量,可以說是微不足道。

但在魚叔看來,對於影片的傷害卻是相同的。

因為《小偷家族》聚焦的是社會底層,《波西米亞狂想曲》拍的是爭議人物。

對於這樣的角色,感受到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欲望」,是觀眾能夠真正了解他們的契機。

刪除掉這些內容,就等於直接去掉了影片中的一條副線。

它們,並非可有可無。

而《致命感應》的刪改,顯然也可以算在這一類中。

因為它同屬於對影片重要元素的剔除,是對於影片完整性的重大打擊。

第三種,支離破碎。

這指的是徹底破壞了影片表達和主題的一種刪改。

如此敲骨吸髓的方式,常見於年頭更久遠些的港片之中。

比較典型的是杜琪峰的《大塊頭有大智慧》。

這部片在香港和內地的境遇可以說是天差地別。

在香港,名為《大只佬》的它票房口碑雙豐收。

在金像獎上也成為了拿下三個大獎的大贏家。

即便是今天再來看,這部電影也別具一格。

在愛情、懸疑、驚悚、動作、犯罪等元素的包裝之下,它其實是一部少見的討論佛教因果循環觀念的禪意片。

「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

海報上的這十個字已經揭示了電影的主題。

但內地版的《大塊頭有大智慧》卻不是如此。

不僅對白被大量調整。

為了不宣揚封建迷信,劇情方面也做了大量刪改。

整部片子搖身一變,成了一部男主對女主一見鐘情,在女主死後尋找真兇報仇的苦情片。

區別之大,令人咂舌。

更經典的,則是很多港片都擁有內地特供版結局的事例。

比如《無間道》的內地版結局:

劉德華飾演的劉健明在走出電梯後,當即被逮捕。

以及《黑社會》的第二種結局:

梁家輝飾演的阿樂在痛下殺手,打死大D及其妻子後,馬上就被埋伏的警察捉拿。

並且,古天樂在其中的角色也被改為了警方的臥底。

還有更離譜的。

天王郭富城主演過一部叫做《殺人犯》的電影。

它不僅在2009年於內地上映時片名改成了《罪與罰》,反思意味明顯。

還在結尾處進行了重大改動:

主角突然從睡夢中驚醒了過來。

原來,此前的劇情不過是主角的「黃粱一夢」!

毫不誇張地說,這幾乎是魚叔觀影生涯中見過的破壞性最大的刪改。

簡直可以說是對於創作者的詆毀。

因為如果這樣的結局被認可。

那麼顯然任何粗制濫造的小說、電影、電視劇或是遊戲都可以貫徹這種處理方式。

無論前面編得有多麼荒唐、可笑,末尾都可以來上這麼一出。

還能美名其曰自己是反諷。

因為如果這樣的結局被認可,那麼前文所有的建構都將如同兒戲,完全喪失存在的意義。

正如同《哆啦A夢》那個廣為人知的謠傳結局:

大雄其實是自閉癥或者植物人,哆啦A夢只是他的臆想。

也如同《哈利·波特》被好事者想象出來的另一種結局:

一切都只是哈利的一個夢。

或許這種反轉確實能夠引發短暫的震驚。

但震驚之後,整部作品也會在你眼中失去它原有的價值。

若《哆啦A夢》真的是那樣一個結局,那它花了幾百幾千個小故事所凸顯出來的童真、想象和溫情將不復存在。

若《哈利·波特》真的是那樣一個結局,那它也將失去承載成長和友情的力量。

這就引出了問題的關鍵——

大家真正憤怒的,其實是對於作品精神內核的破壞。

對於一個有能力的導演來說,電影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乃至每一幀,都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絕不是在隨意中呈現而出的。

也因此,我們在觀影的時候會收獲循序漸進的體驗。

在創作者的帶領下,通過影片的各個方面,擁有一種從量變到質變的快感。

整個過程猶如搭房子,精準又巧妙。

但,頻繁的刪改卻會打斷這一節奏。

讓該過程變成「一邊搭一邊拆」的折磨。

這塊偷點工,那裏減點料。

影片情緒的傾瀉點因此大大減少,觀眾也就很難找到走進作品的大門。

這也是為什麼關於婁燁,有著一個著名的「兩下,三下還是十三下」的討論。

在其執導的電影《浮城謎事》的結尾段落中,主角喬永照拿著鐵鍬殺了一個拾荒者。

清清楚楚,一共十三下。

對此,上面認為拍得太過,在修改意見中建議只保留兩下。

婁燁則堅決表示拒絕。

一來是因為距離公映日期非常接近了,專門進行剪輯時間上太趕。

二來是因為這一幕異常重要,是整部電影的高潮點。

若只有兩下,體現的是一種隨機性、意外性。

但主角殺人卻是因為長期以來情緒的積累。

十三下也就蘊含著更多意義。

證明了這是一場泄憤式的虐殺,指向了整部電影都市奇情的主題。

最終,婁燁提出了一個折中方案——在十三下的最後三下時,做一個漸變。

如此才保證了作品的相對完整和獨立。

見微知著,這便是為什麼一丁點兒的刪改也可能毀了一部作品。

對於《致命感應》這樣的恐怖片來說,沈浸度和視覺衝擊感是立命之本。

刪改,即意味著拉低觀感。

對於《小偷家族》那樣的文藝片,敏感話題的揭露是導演表達的重要部分。

剪去,即意味著拒絕思考。

對於紛繁復雜的港片來說,各式小人物的悲劇命運是它們永恒的共同主題。

抹去,即意味著壓平人性。

當一部作品的「核」被橫加幹涉,其價值就會大打折扣。

但,這一切都是針對作品而言。

有一點我們無法否認。

在沒有實行分級制度的內地影視環境下,過於暴力和敏感的畫面,是面向全年齡段敞開的。

對於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觀眾,也確實存在不好的影響。

只能說,當一部限制級影片被引進後,註定要經過一番削肉剔骨才能與大家見面。

創作者痛心,觀眾們吐槽,不可避免。

誰也不想這麼麻煩。

但現在看來,我們還是只能無奈地嘆一口氣:

多少年過去了,最優解始終沒有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