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老鼠在房梁上嬉戲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澎湃新聞記者 陳若茜

在上海市中心延安高架路經烏魯木齊北路交界,可見一幢顯目的法國古典主義風格的白色建築,立於一大片草坪之上,那是人們熟知的中福會少年宮大理石大廈。1924年建築建成之初,原為猶太人嘉道理爵士私宅,新中國成立後這裏創辦成為上海市少年宮,一直沿用至今。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月份以來,這幢百年建築外立面搭起了層層腳手架,開啟了十年來的首次大修。

8月7日,一場別開生面的“恰同學少年看我修文物”直播活動將鏡頭對準了少年宮大理石大廈的修繕現場,首次將“神秘”的修繕工地開放給公眾。跟隨他們的鏡頭,可以從建築設計師、建築修復師和工匠師傅的視角去探訪建築背後的歷史、內涵和保護修繕故事。

原嘉道理住宅(大理石大廈)剛落成不久時的歷史照片

從“嘉道理私宅”到新中國最早的少年宮

從3月份開工以來,少年宮修繕工程剛剛進行到一半的工期,修繕預計會在11月份完工。據現場負責此次修繕的設計師之一、上海建築裝飾(集團)設計有限公司翟劍敏介紹,建築的歷史是修繕這幢建築的一個重要依據,因而每次修繕前,設計師團隊都會通過搜羅史料、檔案、歷史照片、圖紙等對建築的歷史做一個“大起底”。

中福會少年宮大理石大廈也不例外,從建造之初的嘉道理私宅到新中國最早的少年宮,這棟建築可謂歷經百年滄桑巨變。

原來的過廳

據介紹,中福會少年宮大理石大廈原名嘉道理住宅,位於靜安寺西南,延安西路64號。始建於1919年,1924年竣工。建築建成之初是作為嘉道理住宅使用。

直播現場,負責修繕的設計師在介紹建築歷史 所在房間即為原嘉道理住宅的過廳

嘉道理家族是猶太人,早期在上海經營酒店,現在的上海半島酒店就是他們公司旗下的產業,上海市育才中學最早也是他們家族創辦。建築建成以後非常精美,內部的墻面和地面幾乎都用了意大利的大理石裝飾,所以又叫“大理石大廈”。

1948年左右 嘉道理家族成員在大理石大廈的生活舊影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這裏曾被日軍占據。新中國成立前,嘉道理家族離開上海去香港發展。

1953年,宋慶齡女士在這裏創辦了新中國第一家以“少年宮”名字命名的校外教育單位——中國福利會少年宮,希望祖國的花朵在這裏既能享受幸福的童年又能學到勞動的本領。這時候少年宮作為公共建築展現在大家面前,越來越多的人見識到了它的精美和壯觀。

中國福利會少年宮舊影

由於這幢建築是全中國第一家少年宮,地位非常重要,再加上精美絕倫的建築,所以在1989年和2019年的時候先後被評為上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福利會少年宮舊影

“少年宮這幢建築從1924年建成到今天已經過去了將近百年,今天我們看到建築的整體保護的還是比較完好的,這和它歷年的維修和保養離不開。”翟劍敏說,“其第一次大修是在1957年,距離建築建好33年之後,第二次大修在1979年左右,距離第一次大修22年,在此之後除了日常的維護保養,基本上是10年左右一次大修,最近一次是2011年,到今年的這次大修正好又過了10年。”

翟劍敏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此次修繕與以往最大的不同在於他們把木門窗都全部出白重新上漆了,之前的修繕沒有全部出白都是修出白或者直接刷的漆,造成了木飾面上的油漆越來越厚,大概有四五層,已經看不出線條的輪廓,這次他們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用脫漆劑脫到了木頭這一層,這次做好就能恢復線條清晰的輪廓了。

每個建築細部都是精美的藝術品

據《上海名建築誌》記載,“嘉道理住宅的設計師是格拉漢·布朗,原先是由嘉道理投資,為猶太總會建造的。後因猶太總會經費不足,便由嘉道理買下作為私人住宅。整幢建築前後費銀100萬兩,當時可買5000多萬斤大米,供14萬人吃一年。其造價之昂貴,已經超過了哈同花園。這是上海灘唯一的一幢大理石大廈。”

“建築為兩層混合結構,建築面積3478平方米。南側有占地面積近1萬平方米的大草坪,四周植有冬青、雪松、龍柏等樹木花卉……草坪周圍以鐵柵圍墻,形成一個獨家天地。”

建築南面的大草坪現如今仍然保留著,夏日裏環繞草坪四周的綠樹灑下大片陰影,成為每周末來少年宮學習的孩童們嬉戲的“樂園”。負責此次修繕的總設計師陳中偉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由於延安高架的建設,相較過去草坪已經往裏退讓不少。

標準的古典主義三段式處理,即將立面劃分為縱、橫三段,建築左右對稱,造型輪廓整齊、莊重雄偉,被稱為是理性美的代表。

設計師團隊介紹道,嘉道理住宅是具有法國古典主義風格的一幢建築。其風格特征具體體現在標準的古典主義三段式處理,即建築左右對稱,造型輪廓整齊,在建築立面上劃分為橫三段和縱三段;還有典型的古希臘柱式,比如建築南側的主入口處采用了典型的古希臘愛奧尼亞柱式以及連續的券洞口等等。

原來的會客廳,現為中福會少年宮音樂廳

會客室吊頂的裝飾圖案 澎湃新聞記者 拍攝

原來的餐廳 現為中福會少年宮底層舞蹈室

主體建築內部以容納數百人、面積373平方米的跳舞大廳為中心,東西兩側分別布置宴會廳、會客廳、餐廳、休息室、棋牌室、閱報室等,二樓為臥室、浴室等。整個住宅有大小房間20多件,僅浴室就有6間,每間顏色各不相同,還有地下室作倉庫使用。

原閱報室 現為中福會少年宮底層會客室

原臥室 現為中福會少年宮二層戲劇室

“這其中還有一間功能非常特別的房間,就是這間位於一樓的冷庫,其功用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冰箱,應該說在1924年,這是相當稀有的,也更加證明了這幢建築的豪華和精致。”

“二樓作為較私密的空間以臥室和私人會客室為主。嘉道理的臥室位於建築二樓東南角位置最好的一間。仔細看這間臥室和隔壁臥室之間還有扇連通的移門,這是為什麼呢?據說是因為他生了個女兒特別喜歡,然後為了方便照顧專門叫人開的,這個門建築建好的時候沒有的,是後來加的。”翟劍敏說。

中福會少年宮底層舞蹈室(原餐廳)

中福會少年宮底層舞蹈室(原宴會廳兼娛樂室)

從當初的私宅到如今的少年宮,這棟建築的功能已經徹底發生改變,比如當時宴請貴賓的最奢華、最精美、最氣派的跳舞大廳,如今是少年廳;會客廳變為少年宮的音樂廳,餐廳變為現在的舞蹈室,原來的臥室也變成了一間間的教室。如今來少年宮上課的小小少年們,定然想不到他們習以為常的教室竟有著這樣的變遷歷史。

嘉道理住宅最氣派的跳舞大廳,可容納數百人 現為中福會少年宮少年廳

房間的內部裝飾,則幾乎完整保留了當年的面貌。“建築的內部裝飾稱得上富麗堂皇。比如跳舞大廳頂部做成穹頂,飾以精美的浮雕,層層累疊。”陳中偉形容自己小時候看到這個穹頂時的印象,尤覺其像一層層的奶油蛋糕。

大廳北部合抱式樓梯穹頂 澎湃新聞記者 拍攝

原餐廳平頂的裝飾圖案 澎湃新聞記者 拍攝

每個房間平頂的裝飾線角都采用浮雕雕刻,中間裝飾的圖案似乎也都饒有寓意。翟劍敏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原來的餐廳整個平頂都是排列規整的石膏浮雕,圖案好似17世紀初期在英國普遍流行的的帶箍線條飾的淺浮雕圖案,當年的設計師豐富了這些線條,把蔓藤繞在了這些規整的線條上,使整個平頂既規整有序,又不失情趣。”

宴會廳梁上的浮雕圖案

“ 宴會廳的平頂上,結滿葡萄紋樣的蔓藤填滿在梁的側面和底面,好似串串葡萄結滿在葡萄架上。”

少年宮最昂貴的“貼金箔”工藝

陳中偉提到,文物和文物建築的修繕保護是兩個概念,文物只用觀賞,文物建築還有使用功能,要做到滿足現代人的生活使用要求,所以要符合現代的一些規範要求,比如消防要過關,要增設空調設施,底層結構如何加固等,這些都對文物建築修繕提出更高要求。

追求奢侈與豪華風的嘉道理住宅,也在工藝層面為文物建築修繕帶來更大挑戰。

搭滿腳手架的中福會少年廳(原跳舞大廳)澎湃新聞記者 拍攝

水磨石工藝展示 澎湃新聞記者 拍攝

此次建築修繕涉及的建築工藝有水磨石、斬假石、木地板、線腳揩色、線腳塗料、鐵金箔等。據施工方,上海住總集團建設發展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吳振邦介紹,水磨石是修地面的一種工藝,這裏主要運用在少年宮二層的露臺地面;斬假石是一種比較特殊的修繕墻面工藝,也是少年宮建築外立面的特點之一。斬假石工藝的主要特色是工匠師傅用斬斧,將抹灰的墻面鑿出一種天然石材的紋理,以得到斬假石的效果。

斬假石工藝展示 澎湃新聞記者 拍攝

斬假石工藝展示 澎湃新聞記者 拍攝

此次修繕還運用到很多在上海不常見的工藝,比如貼金箔、揩色等。吳振邦形容“貼金箔”為少年宮最貴的一個工藝。“這個工藝是當年建築主人為了彰顯其雄厚的資金實力以及凸顯裝飾的藝術性,就需要給這些復雜的裝飾面上勾勒出最‘提神’的一根線條,猶如畫龍點睛之筆,說出來可能難以置信,金箔裏也是含有真金打造的。”

貼金箔工藝展示 澎湃新聞記者 拍攝

線腳揩色工藝展示 澎湃新聞記者 拍攝

揩色則是人為在面漆將幹未幹之際,用毛刷刷掉面漆,露出底漆,人為使其產生一種褪色的效果,呈現豐富的層次感。貼金箔和揩色主要運用在這幢建築的吊頂和線條上。

工匠直播展示揩色工藝

工匠展示整修門窗工藝

在修繕現場,每一項工藝都進行了分步驟實物展示,工匠師傅現場操作、演示了本次文物修繕中的工藝工法。中國福利會少年宮美術中心的主任老師和工匠師傅還親手實踐揩色工藝,以便鏡頭前的觀眾更好的理解文物建築修繕工藝。

工匠師傅展示木地板修繕工藝小樣制作(切割、拼裝、打磨、打蠟)

此次活動由上海市文物保護工程行業協會與中福會少年宮聯合主辦。據上海市文物保護工程行業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恰同學少年看我修文物”中國福利會少年宮大理石大廈修繕參觀活動是繼去年底閔行博物館“百載重光”展覽的新嘗試。“以往大眾了解到的文物建築保護,或者是沒有修之前有破損的,或者是修繕之後恢復原貌的,更註重修繕的結果和效果;此次活動開創性的從修繕的過程出發,將文物建築保護修繕的‘第一現場’開放給公眾展示。”

(圖片未另外標註均為采訪對象提供)

責任編輯:李梅

校對:丁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