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大全查詢夢見天崩地裂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孟姜女與姜女墳考證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孟姜女,在中國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她與杞梁的故事和“七仙女”與董永的故事一樣廣為流傳,但更為感人。

七仙女是虛構的,而孟姜女史上確有其人。

孟姜女的原始事跡,最早見於《左傳·襄公二十三年》,真實身份非常尊貴,乃“將軍夫人”。

書中有這樣一句話:“齊侯歸,遇杞梁之妻於郊,使吊之。”這裏的“杞梁之妻”就是後世所謂“孟姜女”。

杞梁與名叫華周(也稱“華舟”、“華還”)的人,都是齊莊公手下大將,魯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50年),兩人帶兵去攻打莒國,結果戰敗,雙雙被莒人擒殺。

齊莊公(齊侯)回來,在都城外遇到前來迎接杞梁棺柩的杞梁妻,齊莊公便派人吊喪。結果杞梁妻不接受,認為這不合禮儀,應該到她家去吊喪,於是齊莊公親至杞梁家吊喪。

“孟姜女哭長城”劇照

這則最早的記載中,根本就沒有哭倒長城的說法,甚至連杞梁妻叫什麼名字都沒有說。

那麼後來怎麼會有杞梁妻哭倒長城的事?這其實是對齊國喪俗的誇張。

現在有的地方流行“代哭”風俗,就是替代死者親屬大哭致祭,越能哭、越會哭、哭得越傷心越動人,“出場費”越高。

這種哭喪風俗先秦時已存在,齊國哭喪風氣最盛,齊人最會哭喪,還誕生了“哭調”。

齊國民間琴師子周,因為住在齊國都城的西門雍門附近,人稱“雍門周”,不只“善琴”,還“善哭”,他哭著去見孟嘗君田文,結果把孟嘗君感動得一塌糊塗,史稱“流涕狼戾”。

齊國臨淄故城遺址

齊之善哭者傳說能把死人哭活,當然這是不可能的,只是形容齊人哭喪水平之高,這為日後“孟姜女哭倒長城”的傳說提供了創作素材。

齊國的哭喪風俗怎麼來的?根據史書的記載,就是杞梁妻開創的。

杞梁妻正是這樣一個哭喪高手,哭得非常悲傷,天崩地裂,傷心欲絕,無人不為之掩面動容。不只她“善哭”,一塊戰死的華周妻哭喪水平也十分高超,二人善哭在當時遠近聞名。

此事記載於《孟子·告子下》,原文是這樣說的:“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

所以,西漢枚乘《雜詩》稱:“上有弦歌聲,音響一何悲?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

齊莊公當為杞梁妻的哭喪水平而折服而難過,不然作為一國之君也不可能親到門上致祭的。

這之後齊都臨淄一帶的“善哭”與齊國西部一帶的“善歌”,為齊人拿手好戲,漸成齊國的民間風俗,並列為喪禮之一,遇喪事不哭謂之不孝,一直到流行到現代。

秦亡漢興,人世換了新主,儒家文化被推崇。

杞梁妻善哭事跡受到了儒家的關註,認為是一種貞孝舉動,被西漢劉姓宗室文人劉向收錄其《說苑·立節》一書中,出現了把城墻哭倒的說法:杞梁被莒人殺害後,“其妻聞之而哭,城為之纮,而隅為之崩。”

“隅為之崩”,這是梁杞妻“哭倒城墻”第一次見於史料,成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濫觴。

再後,劉向又將杞梁妻事跡,編入其《列女傳》,事跡列於“貞順”卷中,並作了點評,頌稱:“杞梁戰死,其妻收喪,齊莊道吊,避不敢當,哭夫於城,城為之崩,自以無親,赴淄而薨。”

各位網友註意,這裏又出現了杞梁妻投淄水自殺(“赴淄而薨”)的情節,這是以前史料中從沒有過的記載。基本上可以肯定,這不是道聽途說,就是劉向杜撰,雖然不可信,但為杞梁妻的“貞順”添上了完美的註腳。

從此開始,杞梁妻“哭倒城墻”的事,被中國民間演繹成各種版本的傳奇故事,最後定型為“孟姜女哭長城”。其形成大概是這麼一個流傳脈絡——

善哭→哭倒城墻→哭倒秦長城

明萬裏長城

東漢末流行的《琴操·杞梁妻嘆》歌辭中稱,“哀感皇天城為墮。”這裏的皇天城是都城,是哪個都城?一說齊國都城,一說杞國都城,一說莒國都城。

杞梁是杞國人,杞國是齊侯伐莒經過之地,建都緣陵(今山東昌樂縣),離臨淄不遠。東漢蔡邕書《曹娥碑》即有這樣的說法:“是以哀姜哭,杞崩城隅。”

晉人崔豹《古今註·音樂》在介紹《杞梁妻》這首歌辭時也有這樣的說法:“杞都城感之而頹。”

但北魏人酈道元則有不同看法,認為被杞梁妻哭倒的是莒國都城。《水經註·沭水》稱,“哀感皇天,城為之墮,即是城(莒城)也。”酈道元還托《列女傳》,添油加醋,豐富了杞梁妻哭倒城墻的細節:“妻乃哭於城下,七日而城崩。”

已倒塌的長城

值得註意的是,哭倒城墻的同時,還有“把山哭塌”的說法。

如曹植在《黃初六年令》稱:“杞妻哭梁,山為之崩。”什麼山呢,曹植在其《精微篇》中進一步想象:“杞妻哭死夫,梁山為之傾。”把當時民間流傳的發生在春秋時期“梁山崩”的故事移植給了杞梁妻。

只是這種把山都哭塌了的說法,太誇張,不合情理,後世沒有流傳下來。

杞梁妻“哭倒城墻”一說,在東漢已遭無神論者王充的批判,認為杞梁妻哭倒城墻的說法明顯是不可能的。但王充給出一個意外:或許她在哭時剛好城墻自己倒了。結論是:“下世好虛,不原其實,故崩城之名,至今不滅。”

莒故城(現代重建,已對外開放)

莒故城(現代重建)

但考察下來,杞梁妻的故事發生地,在隋唐以前,均沒有離開今天的山東(齊魯)地界。從唐朝開始,故事發生地出現了轉移,而且杞梁妻也有名有姓了,杞梁的履歷也開始變化,他們的故事有了豐富的情節,淒美中不失浪漫,傳奇色彩深厚了。

而這種變化,是從六朝時出現的。

六朝是誌怪小說大流行時期,當時的文人喜歡演繹經典、改寫野聞,張華的《博物誌》、顏之推的《集靈記》 、東陽無疑的《齊諧記》、王浮的《神異記》、王嘉的《拾遺記》、祖衝之的《述異記》、幹寶的《搜神記》、陶淵明的《搜神後記》,等等,都是這一時期產生的。

杞梁妻的故事自然是難得的創作素材,也被拿出來“戲說”了。其中《同賢集》一書的作者,把杞梁妻的故事重寫成《孟仲姿哭長城》。

變化很大,情節離奇!

重寫故事中,杞梁妻首次有了名字“孟仲姿”,杞梁改成燕國人,其齊國將軍身份改成被秦始皇征去築長城的役夫,名字換成“杞良”。

孟姜圭與杞梁(劇照)

孟仲姿與杞梁的相遇的故事很浪漫:當時杞良為躲避築長城,逃進了名叫孟超的有錢人家的後園。孟超的女兒孟仲姿其時正在浴池中洗澡,擡頭看見了杞良。孟仲姿是很傳統的女性,便要求杞良娶她為妻。杞良推辭,孟仲姿說了一句話,“婦人之體不可再為男子所見”,杞良不得不同意。孟仲姿征得父親後,與杞良結為夫妻。婚後杞良回到築長城的服役地,結果被工頭責罰打死了,屍體埋在城墻下。孟仲姿哭倒長城,指血滴骨認夫,將其骸骨找出來背回……

至此,“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基本成型,雖然是文學化的虛構,但因為情節合理,又感人,遂成之後各種版本的母本,是最早的原型故事,什麼秦始皇聽說後要封她為妃這類五花八門的說法,都是在此基礎上改寫和演繹的。

非常遺憾,《同賢集》後來在中國佚失了。那大家現在怎麼知道的?原來是從日本人抄藏的古籍——《琱玉集》中發現的。

《琱玉集》是唐朝人所撰 ,但在中國也佚了。

日藏《琱玉集》抄成於天平十九年,書中引用了《同賢集》中的多篇故事,其中就有《孟仲姿哭長城》,最早的“孟姜女哭長城”故事原型方被發現。

日本天平十九年,為唐玄宗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可以推測,“孟姜女哭長城”在隋唐時就在民間流行,並演繹開了——

杞梁妻的名字和叫法也多了,孟仲姿、孟姿、孟姜、孟姜女、許孟姜……其中“孟姜女”最廣為人知。

這一叫法,出現於唐朝。

目前已知最早稱杞梁妻為“孟姜女”的,出現在從甘肅敦煌遺書中發現的小曲《搗練子》,認為孟姜女是送寒衣給在邊塞築長城丈夫的:“造得寒衣無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

杞梁也有多種說法,且不只一姓——

一姓“杞”,大名“杞梁”,也有的稱為“杞良”。

一姓“範”,大名“範植”,也有人稱為“範喜”,俗稱“範郎”、“範喜郎”,類似的有,“範希郎”、“範三郎”、“範四郎”、“範士郎”,雲雲。

一姓“犯”,大名“犯梁”。

一姓“萬”,大名“萬喜良”。

後三姓“範”、“犯”、“萬”,應該是方言相近,訛傳而來。

這些不同的名字和叫法,大都是在明朝時出現的——“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在這一時間得到廣泛傳播,孟姜女廟祠也如雨後春筍般地冒了出來,甚至連孟姜女的墓都在誌書上出現了。

山海關孟姜女廟

為什麼會這樣?近世史學家、民國興起的“古史辨學派”創始人顧頡剛,曾對孟姜女的事跡作過溯源和專門考證,論述頗為詳細。但他對明朝為什麼會出現“孟姜女熱”也感到疑惑,稱“我至今還沒有明白”。

實際上,這是明朝為配合大規模重修北方長城的需要,是豐富長城文化的必然。在這一背景下,孟姜女的事跡再合適不過了。

孟姜女最早墓地,當在齊都臨淄一帶。

杞梁戰死後,齊莊公親自上門吊喪,孟姜女死後即使不與丈夫合葬,也應該埋在不遠處。

但在明朝,國內不少地方都有孟姜女墓,下面幾座被提及得最多——

一在同官(今陜西銅川),天順五年(公元1461年)編《大明一統誌》記載:“孟姜女,本陜之同官人,秦時以夫死長城,自負遺骨以葬於縣北三裏許,死石穴中。”

這個記載中,孟姜女“移民”了,由齊國人變成了秦國人。

一在安肅(今河北徐水),傳安肅是孟姜女故裏,有孟姜女“濯衣塘”。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知縣張鎮重建孟姜女祠。明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知縣周以癢夢見了孟姜女,醒來後真的發現了北宋有關孟姜女的碑石,就此立孟姜女墓碑,又建忠節堂。

一在臨澧(今湖南臨澧),境內曾有“姜女墳”。臨澧鄰邊的津市 境內還有“孟姜山”,上有“姜女廟”,廟前有“望夫臺”(小山峰)。

一在山海關,附近海上有一處礁石,俗稱“姜女墳”。此地屬今遼寧葫蘆島綏中縣,萬歷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山海關尹張棟建貞女祠。

碑文記述了一段未聞傳奇:孟姜女姓許,嫁給關中範植;範郎趕遼東築長城後,婆婆死了,他安葬婆婆後便前來尋夫,結果只見到了白骨,痛哭三日夜而死。扶蘇、蒙恬表封他們官爵,決定將其合葬。就是這時出了蹊蹺事,山海關這邊飛沙走石,海邊竟然出現了“望夫石”,海中則湧出了一個圓島。

於是就在島上築墳,石上建廟,這就是“姜女墳”的由來。

這些墳中,山海關姜女墳最神奇,但出現的時間最晚,最不可信。因為山海關是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才建的,與孟姜女的傳說毫無關系。

雖然這座姜女墳最假,但卻是現今民間流傳最廣的。

值得註意的是,1984年考古人員在對姜女墳進行發掘時,還真的發現是秦漢遺址,令人非常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