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推薦信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一、富貴公子出巴蜀

陳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現在的四川遂寧市射洪縣)人,在初唐時期和“四傑”、“沈宋”一樣,是唐詩的革新人物,為一掃南朝齊梁以來的柔媚不實的詩風做出了很大貢獻。寫下“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名句的元好問,曾經專門寫詩評價他,其詩雲:

《論詩絕句》

沈宋橫馳翰墨場,風流初不廢齊梁。

論功若準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

詩的意思是沈佺期和宋之問之流,雖然文翰風流,但是還是延續了齊梁的一些綺麗奢靡的風格,如果要為真正奠定唐詩基調的詩人論功,參照越王勾踐滅亡吳王夫差後為謀臣範蠡鑄了一座銅像的範例,我們應該用黃金給陳子昂鑄造一座像,才能與他在詩壇做出的貢獻相匹配。

當然,詩歌是有一些藝術誇張,但是,也足以說明陳子昂在初唐詩壇的地位以及他為唐詩的發展所做的貢獻。

不過陳子昂和王勃、駱賓王這些“神童”不一樣,他小時候可是一位標準的不學無術“富二代”。當然,陳子昂的身死,也和家族的財富密不可分,此乃後話,暫不多言。

他的父親陳元敬是當地有名的富商,只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作是成不了富商的,當時的蜀地梓州,以盛產自貢井鹽和蒙山頂上茶而馳名,以常理推斷,其父應該是和官府關系密切,拿到了鹽、茶的特許經營權。這不是無端推測,因為後來成年後的陳子昂,到長安求取功名的時候,先是入國子監求學,要知道國子監是最高的公辦學府,最初是為教育皇室和功勛子弟而設立的,後來雖然略有開放,也不是隨便一個商賈子弟就能入讀的。

作為紈絝子弟的陳子昂年少任俠,輕財好施,在當地頗有聲名,他的父親不僅僅只是一位土豪,還是一位精通詩文的名士,對這樣兒子自然是痛心疾首。不知是其父用了什麼手段,還是自己受到什麼觸動,成年後的陳子昂幡然悔悟,發憤精研詩書,在文學上的造詣逐漸追上並超過了父親,世人評價“乃越其父”。這種轉變,到底是源於其父的諄諄教誨,需要他支撐起家族的未來;還是在“勾兌”美女的時候,慚愧只能說出“幺妹你好靚”而不能吟詠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佳句,種種原因就只有腦補了,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陳子昂脫胎換骨了,從一位“富二代”轉變成為一名有誌青年。

他在著名的組詩《感遇三十八首》中,有一首詩對自己的出身也有自述:

本為貴公子,平生實愛才。

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

西馳丁零塞,北上單於臺。

登山見千裏,懷古心悠哉。

誰言未忘禍,磨滅成塵埃。

有了“感時思報國”的高尚情操,再呆在富饒豐腴的四川似乎就那麼不合時宜了,要知道俗語講“少不入蜀老不離川”,“溫柔鄉是英雄冢”,好吃好喝好山好水美女如雲的四川,會使人意誌消磨,難成大業,何況“學成文武藝,貨於帝王家”,如果連帝王都見不到,怎麼賣給他?於是陳子昂打點行裝,要前往都城長安求取功名。

在臨出發之前,他登門去拜訪此時在梓州擔任長史的楊炯,彼時的楊炯號稱“恥居王後”,是名滿天下的“四傑”之一。陳子昂除了拜訪前輩,探討、切磋一下文章之外,未嘗沒有請這位“楊二”給自己寫個推薦信什麼的,先積攢點人氣的想法。結果高冷的楊炯根本沒有見陳子昂,熱臉貼上涼屁股的陳子昂,更是堅定了信念:哼,今天的你對我代答不理,明天的我讓你高攀不起!

公元679年,高宗的調露元年,18歲的少年公子陳子昂,沿江而下,前往聖地長安,在度過三峽之險,告別四川,即將取道湖北踏上坦途後,陳子昂寫下《度荊門望楚》一詩,對自己未來的前程略略展望。

遙遙去巫峽,望望下章臺。

巴國山川盡,荊門煙霧開。

城分蒼野外,樹斷白雲隈。

今日狂歌客,誰知入楚來。

二、一摔百萬巧揚名

懷抱遠大誌向的陳子昂抵達長安之後,進入當時的最高學府國子監就學,具體是走的誰的門路不得而知,在此期間,他和同學之間沒有留下什麼唱和的詩篇,應該合理推定他不怎麼引人註目。也難怪,四川雖然有著名的司馬相如,但那畢竟是800年前的漢代,後來基本沒有出過什麼有名的文人,在大多人的印象中,四川也屬於半個“蠻荒之地”,只是大家都沒有意識到這位一口“川普”的小青年後來會名滿天下,就這還只是個打前站的,幾十年後還要從四川出來一位“狂生”,以“謫仙人”的身份給凡夫俗子們上一堂唐詩課——你猜對了,就是李白。

就在第二年,陳子昂參加了科舉考試,可惜卻名落孫山。返鄉之際,他留詩給好友魏懍,表示自己漂泊在長安十分不爽,如驚弓之鳥,此時歸鄉,再回去瀟灑幾年,至於科舉落第也沒什麼關系,大不了耕讀傳家。

《落第西還別魏四懍》

轉蓬方不定,落羽自驚弦。

山水一為別,歡娛復幾年。

離亭暗風雨,征路入雲煙。

還因北山徑,歸守東陂田。

其實學霸的套路都是一樣的,每次他都會說,我什麼也沒復習好,算了,不復習了,掛科就掛吧。但是就在你相信他的話放肆的狂打王者榮耀,他卻在默默復習,考試之際他輕松的說“考完了”,你只能說“靠,完了!”

陳子昂也是如此,他在這次科考中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他重返故裏,是準備發奮讀書之後,再卷土重來,卻對好基友說什麼“山水一為別,歡娛復幾年”,真是套路深深啊。

陳子昂回故鄉之後攻讀詩書有多刻苦呢?就看他讀書的大陣仗就知道他對這事有多重視了:他在自己的老家,射洪縣金華鎮的金華山上,修建了錯落有致的別墅,用來閉門苦讀,這山間別墅被後人稱為“陳公學堂”,也叫陳子昂讀書臺。讀書臺也在朝代更疊中建建拆拆,最後一次大規模的重建是在清朝的光緒六年(1880),可惜在文革期間被毀,2006年05月25日,經過修復的陳子昂讀書臺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土豪為讀書專門建別墅,千年後成國家重點保護文物,這讓我們這些連書房都買不起的人情何以堪?

經過兩年苦讀,陳子昂自我感覺學識有很大提升,外界評論他“數年之間,經史百家,罔不賅覽。尤善屬文,雅有相如、子雲之風骨”,於是他在永淳元年(682年),再次入京應試。這次陳子昂成熟了很多,不僅在文采上,而且也明白了“行卷”的潛規則,也就是在考前把自己的詩文送往名士之家,求推薦,求點贊。但是結果卻不理想,別人是紅包收進囊中,文稿寄予秋風,總之,這次科考陳子昂二次落第。

這次落第的陳子昂開始反思原因,最後得出結論,盡管自己的實力毋庸置疑,但是名聲不顯,所以在評卷的時候,就被考官們給無視了。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呢?

就在他落第後不久的某日,長安的鬧市街頭突然出現了一位老者,捧著一架古琴叫賣,號稱是絕世好琴,不亞於名琴焦尾,但是要價也很絕世,非百萬不賣(百萬指的是一百萬文錢,也就是一百萬枚銅錢,可不是百萬黃金)。人群越聚越多,大家紛紛議論卻無人去當這個“冤大頭”。陳子昂路過此處,聽聞這個奇聞,於是分開人群,面對老者的“漫天要價”,絲毫沒有一絲一毫的“就地還錢”,慨然以千緡買之(緡是當時的計量單位,一緡就是一串,這一串就是一千文,千緡恰是百萬之數)。就在圍觀的吃瓜群眾紛紛在心裏吶喊“土豪我們做朋友”的時候,陳子昂酷酷說到,自己之所以買這個琴,是因為自己非常識貨。而為什麼如此識貨?是因為自己是個技巧高超的琴師,只是現在不方便給大家表演(彈琴很講究靜氣平心,沐浴焚香一類的內外部環境),請大家明天都到我家去做客,邊吃邊玩邊欣賞在下的琴藝。

第二天,陳子昂位於長安宣陽裏坊的家中人潮湧動,很多沒有目睹“土豪”一擲萬金的人也聞訊前來開開眼界,其中不乏豪貴之士。陳子昂也沒有食言,捧著琴大大方方來到眾人面前,不過他沒有彈撥“宮商角徵羽”,而是慨然嘆曰“蜀人陳子昂,有文百軸,不為人知,此樂賤工之樂,豈宜留心。”意思是說我寫文章的水平比起這應由低賤樂工操持的琴技要炫酷的多,大家何必把註意力聚焦在這上面呢?然後他開始把準備好的詩文給大家發放,也不管別人能不能看懂,這屬於有棗沒棗打三竿的做法。

他的運氣不錯,在這些人裏,有一位官拜京兆司功參軍的王適,算是小有名氣的文士。他和陳子昂、司馬承禎、賀知章、盧藏用、宋之問、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等並不同處一個時代的十人,在五代十國之後被文人稱為仙宗十友。這十人共同的特點是既在文辭上有成就,同時又追求道術修仙,例如陳子昂在人生後期也鉆研老子、莊子,並且精通易經,李白也是如此,詩歌中也有“且放白鹿青崖間”這樣仙氣飄逸的句子。

這位王適在讀完陳子昂的詩文後,給予了很高評價,驚嘆說:“此人必為海內文宗矣!”陳子昂也因此一炮而紅,成為京城的小鮮肉(一時帝京斐然矚目)。

這不過都是陳子昂自己安排的而已,先是自己的家仆扮演出售古琴的老者,百萬的要價引出爆點,再由陳子昂豪擲百萬,繼續推動新高,最後的摔琴把氣氛定格在情緒最高點,最終把大家的註意力完美的引導到詩文上來。

這個自我營銷,在現在算是典型的“心機俵”,但是問題在於你要有這樣的實力,百萬從左手交到右手的錢不難,決定成敗的是發下去的詩文,一定是高質量。

在第二次落榜兩年後的684年,通過一摔百萬而名揚京華的陳子昂,參加了第三次科舉考試,這次,他終於如願以償。大家不要因為前面以初唐四傑為代表的神童們都是科場順利而鄙視“三顧茅廬”的陳子昂,要知道唐朝科舉之難,當時素有“五十少進士”的說法。後世的白居易,在貞元十六年考中進士之時已經二十八歲,但是依然是同期登第中的人中最年輕的,根據當時的風俗,唐朝新中進士,都要到唐玄奘(取經的唐僧)所建的慈恩寺中遊覽大雁塔,並在大雁塔內題名。也留下了成語“雁塔題名”,用來代稱進士及第。按捺不住興奮和激動的白居易,除了提名之外,還揮毫寫下一句詩:“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由此可見,二十三歲就進士及第的陳子昂,已經算是年少成名了。

三、贊譽諫言出真心

每個人都無法超越自己身處的時代,擔當粉飾太平的文士們受限尤甚。但是和宋之問一概的“聖母神皇”阿諛之詞不同,陳子昂對武則天既有迎合“受命於天”的造神公文,也有針砭武則天冷酷無情的委婉詩文,更有匡扶時政的諫言奏章。因為他在李治為帝之時屢屢落第,在武則天實際執政時期(盡管名義的皇帝是李旦)他才得遂青雲之誌,從這個角度分析,陳子昂是發自真心的擁戴武則天,他對媚娘付出的是滿滿的真愛。

陳子昂中進士後不久擔任麟臺正字,這個官職其實是歷代相傳的“秘書省正字”,武則天喜歡革新,其中一項就是改革官制。其實說改革官制有點言過其實,武則天只是改了名字,實際的官職體系並沒有變。這個麟臺正字,編制四人,正九品下。負責讎校典籍,刊正文章,有點像現在的政策研究室。不久之後他因文采受到武則天的認可,晉升右拾遺。

補闕和拾遺兩個官職,是唐朝首創的,各設置了“左右”兩個編制,左補闕、左拾遺隸屬門下省,右補闕、右拾遺隸屬中書省。從字面意思就知道這兩個官職的職責了,為皇帝拾遺補闕,是比較清貴的諫官,雖然級別不高,只有正八品,但是可以作為特殊的“登朝官”(指參加皇帝召見百官的朝會,一般的八品官是沒有資格參加朝會的)隨時向皇帝提出自己對朝政的意見和建議,並且這四個人分別掌管收納其他官員給皇帝諫言的文件匣子(武則天設置的收納告密奏章的四個銅匣子,東曰“延恩”,獻賦頌、求仕進者投之;南曰:“招諫”,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曰:“伸冤”,有冤抑者投之;北曰:“通玄”,言天象災變及軍機秘計者投之),算是心腹。還有一點註定了這個職位的清貴,就是這個官職一般都會兼任一個史館修撰,參與史冊,尤其是當朝實錄的撰寫。這個職位在唐朝至少有三位比較有名,除陳子昂外,還有兩位大神,分別是杜甫和白居易。白居易在得授右拾遺後,還興致頗高的寫了首詩,詩中也向陳子昂和杜甫這兩位前輩進行了致敬。

《初授拾遺》

(白居易)

奉詔登左掖,束帶參朝議。

何言初命卑,且脫風塵吏。

杜甫陳子昂,才名括天地。

陳子昂也因此被後世稱為“陳拾遺”(杜甫也有“杜拾遺”的稱號),陳子昂滿懷著感激之情和知遇之恩,為武則天寫下了各種贊美天命所歸的文章和詩詞,試舉幾個例子:

……有鳳鳥從南方來,歷端門,群鳥數千蔽之。又有赤雀數百從東方來,群飛映雲。回翔紫闥,或止庭樹,有黃雀從之者。又有慶雲,休光半天,傾都畢見,群臣鹹睹。……天命神鳳,降祚我周。彩容有穆,其儀孔休。惟我有周,實保天德。

——文章《大周受命頌》

昆侖元氣,實生慶雲。大人作矣,五色氤氳。昔在帝媯,南風既薰。叢芳爛熳,郁郁紛紛。曠矣千祀,慶雲來止,玉葉金柯,祚我天子。非我天子,慶雲誰昌。非我聖母,慶雲誰光。慶雲光矣,周道昌矣。九萬八千,天授皇年。(“慶雲”是指五彩的祥雲)

——詩歌《慶雲章》

臣聞帝功既成,必昭告於上元;元命攸尊,必升封於厚載:故七十二主能恢萬代之規,三五六經以為百王之典。伏惟陛下應天受命,握紀登樞,包括乾坤之靈,亭毒神明之化,故能開天寶,闡地珍,溫洛所以升圖,榮河由其薦。群神既贊,眾瑞交馳,謳歌於是大歸,禮樂以之鹹備。陛下仰順天意,允答神休,垂顯號以居宸,建明堂而治物,百寮惟允,萬國鹹寧。

——上疏《為赤縣父老勸封禪表》

因為陳子昂的這種乖巧表現,武則天對他也不錯,除了右拾遺的官職之外,沒事了賞他件衣服,生病的時候賞他些禦藥。陳子昂也報之以各種感謝信,就是謝表一類:

……賜臣紫衫旱衫……臣萬死骷骨,垂朽蒙榮,載戰載殞,肝心塗地——《謝衣表》。

……賜藥總若幹味,肅恭休命,敬受慚惶。猥以眇身,叨蒙大賴,室殊方丈,同問疾之榮——《謝藥表》。

陳子昂受到武則天這樣的鼓勵,難免有些自得,對於武則天的執政理念和大政方針開始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也算開了個好頭,在唐高宗李治與683年12月於洛陽駕崩之後,關於他的靈柩安葬,陳子昂上書武則天,提出“陛下不思瀍、洛之壯觀,關、隴之荒蕪,乃欲棄太山之安,履焦原之險,忘神器之大寶”的觀點,建議就地安葬李治。武則天對陳子昂洋洋灑灑的文章表示肯定,但是卻沒有采納他的建議,依然在684年的8月,將李治安葬在陜西省鹹陽市乾縣梁山上的乾陵,並且她在死後也與之合葬。

不過陳子昂也有改變武則天心意的時候,武則天曾經想要在四川開鑿蜀山,經雅州道進攻羌人,以示國威,並且為進攻吐蕃打基礎。許多大臣都不贊成這個軍事行動,卻又迫於武則天的淫威不敢反對。陳子昂昧死上言,提出如果這樣做就是開啟了西蜀的禍端(臣愚以為西蜀之禍,自此結矣!),他從七個方面闡述了自己的觀點,最終使武則天放棄了計劃。

陳子昂受到鼓舞,更加在右拾遺的位置上盡心盡力,充分發揮直言敢諫的特點,後人評價他的工作作風是“歷抵群公”,就是攻擊一大片,所以人緣並不怎麼好。在武則天為稱帝做準備而大開殺戒的時候,陳子昂盡管為了前程可以為武則天造神,但是書生的正義感使他反對濫用酷吏殘殺無辜,於是他又開始屢屢上書諍諫,最終引起武則天的反感。可是陳子昂並沒有認清這一點,反而是把這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寫進了詩裏,最終戳到了武則天的傷疤,武則天惱羞成怒之下,以謀反罪把陳子昂投進監獄。

給陳子昂帶來牢獄之災的詩歌,就是《感遇詩三十八首》中比較著名的一首,原詩是:

樂羊為魏將,食子殉軍功。

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

吾聞中山相,乃屬放麑翁。

孤獸猶不忍,況以奉君終。

詩歌的頭兩句說的是戰國時期的一個典故:魏國的將軍,名為樂羊,他奉魏文侯之命率兵攻打中山國,樂羊的兒子其時正在中山國,中山國君為了擾亂樂羊的心神,就把其子殺死,煮成肉羹,派人送給樂羊(為什麼不用來作為人質呢?)。

看來古人的吃肉的方式多是燉成肉羹,項羽威脅劉邦就是說要把劉老爺子燉成肉羹,結果劉邦說到時候別忘了分我一碗,反正咱們結拜過,我父親就是您父親,讓我們都嘗嘗自己老爸的肉,這種混不吝的態度反而讓項羽無計可施。昏君的代表人物之一,晉惠帝經典的話就是“何不食肉糜?”也是說肉羹。

回來還是說樂羊,他為了表示自己忠於魏國,就真的吃了一杯兒子的肉羹,並沒有影響自己領兵作戰。戰後,魏文侯重賞了他的軍功,但是覺得他心地殘忍,因而並不重用他。

詩的第三四句是陳子昂對這個典故的評論,一個為了建立軍功,能不顧及骨肉之情,忍心吃兒子的肉羹。虎毒尚不食子,這樣的人,對別人不可能有忠心。從這點看,魏文侯比齊桓公要強,齊桓公對自己的寵臣易牙(這位易牙是廚師之祖,其烹調手段之高,致使成了一個典故,誇誰的廚技,往往說他有易牙之技)說,自己貴為霸主,享盡了富貴,但是卻很遺憾,沒有吃過人肉。結果第二天,易牙獻上一碗肉湯,齊桓公吃後覺得味道十分鮮美,就問易牙這是什麼肉,易牙痛哭流涕的表示,這是自己五歲的兒子。齊桓公大受感動,更加重用易牙,這時候宰相管仲也是和陳子昂一樣的觀點,可是齊桓公不相信,認為能把愛子都奉獻出來燉成肉羹的人,一定是對自己忠誠的無以復加。結果到了管仲死後,齊桓公年老的時候,易牙依附齊桓公的兒子們發動政變,軟禁了齊桓公,最後活活的餓死了他,也許這是易牙為自己的兒子報仇吧。

詩的五六句是另一個典故,還是發生在傳說中的中山國。

是戰國時秦西巴是中山國君的侍衛。中山國的君主名叫孟孫,有一次他到郊外射獵,活捉了一只小鹿(詩句中的“麑”就是小鹿的意思),就交給自己的侍衛秦西巴負責帶回王宮。結果老母鹿一路跟著秦西巴和自己的的孩子,悲鳴不止。秦西巴心中不忍,就把獵物小鹿放走了。一開始中山君大怒,把秦西巴開除了,三個月之後卻又召回了他,並任命為三師之首——太傅,主要的職責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們。有人認為秦西巴擅作主張放走了獵物,是有罪之人,為什麼還重用呢?孟孫說,他對小鹿都有憐憫之情,又怎麼會殘忍的對待我的兒子呢(孟孫曰:夫不忍麑,又且忍吾子乎?)?這也是最後兩句陳子昂要表達的對這個典故的看法——孤獸猶不忍,況以奉君終。

這首詩很是紮心,幾乎是為武則天量身定做的。前四句是建議他重視骨肉之情,那個時候武則天已經殺死了自己的兩個兒子李弘、李賢,自己的另兩個兒子李顯、李旦惶惶不可終日。後四句是勸喻武則天以仁政治國,重用像秦西巴這樣的忠厚慈善的人,遠離酷吏政治。因為在當時的朝堂上,由於周興、來俊臣之流的酷吏做法,滿朝文武大臣為了自保,免被牽連,作了許多“大義滅親”的殘忍事,致使世情淡薄,人心動蕩。大臣崔宣禮犯了罪,武後想赦免他,而崔宣禮的外甥霍獻可卻堅決要求判處崔宣禮以死刑,不停的在宮殿的臺階上叩頭,以致於血流滿面,表示他不徇私情。

這首詩的含義,千年後的清代學者陳沆,在《詩比興箋》評論說是“刺武後寵用酷吏淫刑以逞也”。那麼在當時武則天也能感覺的到,加上其他大臣的檢舉揭發,這才導致了陳子昂被以謀反罪名下獄。

不過武則天知道陳子昂是對自己好,氣頭過了之後就赦免了他,為此陳子昂又寫了一封感謝信——《謝免罪表》:……以臣所犯,特從放免,伏對恩命,魂魄飛揚。……陛下降非常之恩,加不次之命,拔臣草野……論臣罪累,死有餘辜,肝腦塗地,不足塞責。陛下宏慈育之典,寬再宥之刑,矜臣草萊,憫臣愚昧,特恕萬死,賜以再生。

陳子昂度過了危機之後,自己的仕途前程會有怎樣的發展呢?

四、兩度從征念悠悠

唐朝的軍事實力較強是得到歷史公認的,在初唐時期一度把除了高句麗之外其他少數民族國家壓制的無法異動,原因是多方面的,重要的一點是唐朝的立國,從歧義開始到掃滅大的割據政權,經過了5、6年的長期戰爭,在這種情況下,不但軍隊的戰鬥力能持續保持,而且人們普遍能有濃厚的尚武精神。

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初唐、盛唐的詩人都勇於從軍,因為文士從軍多是從事軍中書記、幕僚一類的職務,真正手持刀搶到一線拼殺的基本沒有,在冷兵器時代,沒有“蛙跳”一類的戰術,也沒有精確制導武器武器來進行斬首行動,只要不是全軍覆沒,跟隨主帥的從軍詩人們都能安然無恙。所以在唐朝,尤其是初唐後期,開始興起“邊塞詩派”,眾多的詩人,即使沒有自己從軍征戰,也有送友人出征的經歷。

陳子昂就厲害了,他先後兩次從軍,在他科舉及第後的第三年,垂拱二年(686)四月,25歲的陳子昂和自己的好友,時任左補闕的喬知之,跟隨左豹韜衛將軍劉敬同率領的北征軍,征討金微州(今蒙古人民共和國肯特省一帶)都督仆固始叛亂。在就在這次出征中,兵臨居延古城之際,陳子昂還寫了一首《題居延古城贈喬十二知之》的五言古詩贈給喬知之。全詩如下:

聞君東山意,宿昔紫芝榮。

滄洲今何在,華發旅邊城。

還漢功既薄,逐胡策未行。

徒嗟白日暮,坐對黃雲生。

桂枝芳欲晚,薏苡謗誰明。

無為空自老,含嘆負生平

詩的頭四句是贊揚喬知之本來是一個不在意榮華富貴的東山隱士,也曾經作為賢士享受尊榮,但是現在頭發花白之際卻依然從征來到邊城居延。

其中的“東山意”是指退隱的心願,典故曾經介紹過,來自東晉謝安。“宿昔”是指從前、往日(《“朕宿昔庶幾獲承尊位,懼不能寧,惟所與共為治者,君宜知之”——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紫芝”是比喻賢人,“滄州”是比喻隱士的居住之地(“然後臨滄洲而謝支伯,登箕山以揖許由”——三國魏阮籍《為鄭衝勸晉王箋》)。

中間四句詩慨嘆壯誌難酬,辜負了滿腹謀略,空對蒼暮白日和塞外黃沙。其中的“黃雲”一詞是指邊塞之雲,這是因為塞外植被荒涼,黃沙飛揚,天空常呈黃色,“白日”也是在輕微沙塵暴的環境下出現的景觀,普通的落日是紅色。沒有塞外經歷的人,是很難選中這兩個詞的。

後四句用了一個“薏苡之謗”的典故,這個典故來自於漢朝的名將伏波將軍馬援(這個你不熟悉,三國熟悉吧,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其中排名武力值第五的馬超馬孟起,就是馬援的後代)。根據《後漢書·馬援傳》記載,馬援在鎮守交趾的時候,經常吃薏苡仁,用來抵禦南方的濕氣(就是現在超市中賣的薏米仁,現在也經常用來熬到粥裏,起健脾止瀉,解毒散結的作用),後來等到換防的時候,馬援帶回來一車種子,想在北方試種。但是當時的人們都認為是馬援在任上搜刮的財寶,因此紛紛側目,暗自腹誹,但是因為當時的馬援功勞很大,也很受皇帝寵愛,因此沒人說什麼。等到馬援死後,就有人上書彈劾馬援,說他從交趾拉回了一車珠寶。

這四句詩是說自己和喬知之的品格像桂樹一樣高潔,卻難免受到猜忌和誹謗,眼看已經老去,卻碌碌無為,令人嘆息。

這位喬知之也是一位有故事的詩人,後面會單獨講。現在要提的是他後來寫過一首詩,《擬古贈陳子昂》,深情回憶了這次從軍出塞。原詩較長,節選如下:

……以此從王事,常與子同衾。別離三河間,征戰二庭深。胡天夜雨霜,胡雁晨南翔……

喬知之的這首詩提到“以此從王事,常與子同衾。別離三河間,征戰二庭深”,從而印證他們兩個曾經並肩出塞,而喬知之只有這一次從征經歷,所以能推斷這次出征。但是在陳子昂的本傳中,根本沒提垂拱二年的這次從軍經歷,由此推斷,這次出征,陳子昂應該沒有什麼大的作為。

回來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陳子昂沒有再獲得出塞的機會,不過,倒是有一首好詩《送魏大從軍》誕生。從這詩的題目中能得到的信息量是,這位好朋友是一位位兄弟間排名第一的魏老哥,但沒有考證出他的名字。姓加排行,是唐人特有的叫法,例如:杜甫排行老二,李白排行第十二,所以朋友們都叫他們杜二、李十二,還有劉禹錫的堂兄劉禹銅排行十九,才有白居易的《問劉十九》。那麼問題來了:如果王維排行第八,稱呼起來是不是就尷尬了?

《送魏大從軍》

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

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橫代北,狐塞接雲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

首聯的“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連用兩個典故,第一個是“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來自漢代大將冠軍侯、驃騎將軍霍去病,第二個是借喻,用的是“魏絳和戎”的典故,來自於《左轉》,據《左轉》記載,魯襄公四年,無終戎人的頭領嘉父派孟樂到晉國,請求晉國同各戎族建立和睦關系。當時執政的是晉悼公,魏絳是晉國大夫,他從五個方面陳述厲害,主張和北方遊牧民族和談,消除晉國邊患。最終晉國采納了他的建議。這裏借魏絳暗喻魏大,稱贊他有霍去病的武略和魏絳的文韜,隱含的意思是祝願他也能取得像這兩位一樣的功績。

頷聯的“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是描述送別情景,其中“三河道”點出送別的地點。古稱河東、河內、河南為三河,大致指黃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區。古詩用到這個詞的時候,一般是指在長安、洛陽這一帶分別。“六郡雄”也算是一個小典故,來自於西漢鼎盛時期的名將趙充國。本意的“六郡”,指金城、隴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這六個郡。西漢時期的名將趙充國,字翁孫,漢族,原為隴西上邽(現在的甘肅天水)人,後移居湟中(現在的青海西寧),歷任漢武帝和他的兒孫漢昭帝、漢宣帝,官拜蒲類將軍、後將軍,封營平侯。因為在對匈奴和氐羌的作戰中屢建功勛,被稱為“六郡雄”。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自己和友人在繁華的都城長安分手,難免惆悵,但想到報國殺敵責無旁貸,臨別是陳子昂寄言魏大,要向號稱“六郡雄”的趙充國看齊,馳騁沙場,殺敵立功,趕超他的功績。

頷聯的“雁山橫代北,狐塞接雲中”展望了魏大此去的征戍之地,就在代州雁門關以及著名的要塞“飛狐塞”,位於現在的河北省淶源縣和蔚縣交界的地方,歷來是抵禦西北少數民族入侵中原的戰略要地。一個“橫”字,表明了雁門關對代州的屏障作用,一個“接”字,勾勒出飛狐塞的險峻,以及他作為“釘子”性質戰略支點的重要性。這兩句連起來理解,在字面意思之下,如此重要的戰略要地,自然會有激烈的戰事發生。這樣就自然而然引出尾聯,也是本詩的詩眼。

尾聯的“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引用的典故是“燕然勒石”,在古代的出塞詩中,這個典故引用頻率極高。是東漢時的車騎將軍竇憲,大破匈奴北單於,並一路乘勝追擊,登上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杭愛山),刻石(勒石)記功。這是說希望魏大此去也取得像竇憲這樣的功業,也跑到燕然山上去“勒石”,不要讓燕然山的石頭上,只刻有漢朝將領的軍功,也給咱大周(或大唐)刻上濃厚的一筆。

這首詩跳出了送別的纏綿悱惻、兒女情長,而是回顧歷史,展望未來,激勵出征者立功沙場。整個基調激昂慷慨,大氣磅礴,開拓了新的境界。

還有一首送別詩,也很不錯。

《和陸明府贈將軍重出塞》

忽聞天上將,關塞重橫行。

始返樓蘭國,還向朔方城。

黃金裝戰馬,白羽集神兵。

星月開天陣,山川列地營。

晚風吹畫角,春色耀飛旌。

寧知班定遠,猶是一書生。

不過不要以為陳子昂的詩都是這樣的“大江東去”,他還有“小橋流水”的送別詩呢。

那是在永淳元年(682年),他第二次離開家鄉到洛陽求取功名,在和友人餞行的宴會上,陳子昂揮毫寫下了別情依依的《春夜別友人》:

銀燭吐青煙,金樽對綺筵。

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

悠悠洛陽道,此會在何年?

頭兩句寫餞行宴席的豐盛熱鬧,來反襯後面要寫的惆悵傷感。第二聯引出別離的主題,遙想今夜歡聚之後,就要分別,離開這裏,我會思念今天的歡樂(琴瑟),分別的道路蜿蜒崎嶇,我講孤獨的穿過山一程水一程。第三聯從第二聯離別思緒的虛寫上回到現實,描繪出明月已隱,銀河已沒,指出大家戀戀不舍,宴席持續了整夜。最後一聯又是虛寫,展望未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即便是這餞行酒喝了通宵,我終將踏上悠悠的古道趕往洛陽,再有像今天的聚會,不知要等到什麼時候?

全詩樸實無花,除了首聯為了描寫宴席的隆重來襯托友情的真摯,用了“銀燭”、“金樽”外,其余都是平淡不加粉飾的詞匯,但是婉轉細膩,清新悠遠。

後人對這首詩評價紛紜,叫好的如《唐律消夏錄》,說這首詩“識見高超,筆力雄邁……此文章中之《國策》、《史記》也。唐人清曠一派,俱本乎此”。指出不足的主要是兩個方面:一個是有點跑題:《唐詩成法》評價說“五六句是秋夜,非春夜,斷不可學”——意思是說明月和銀河,的確是多用來描寫秋天的夜晚。二是平仄的問題:《唐詩廣選》評價說“八腰字皆仄,不覺其病,然亦當戒”——意思是說句中八個中間的字都是仄聲,雖然詩不錯,讓大家感覺不到,但是這也是寫詩不對的地方,應該避免。

陳子昂一直懷有“思報國”的遠大誌向,終於在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697年)九月,他不再送別人出征,而是自己等來了第二次從軍出征的機會。這次他是跟隨者右武衛大將軍、建安王武攸宜去討伐反叛的契丹李盡忠和孫萬榮部。這次陳子昂的起點不錯,被武攸宜視為心腹(武攸宜統軍北討契丹,以子昂為管記,軍中文翰皆委。——《舊唐書 列傳第一百四十 文苑中》),掌管軍中機密文件以及上傳下達公文的撰寫。

為此,人品卑劣的宋之問(但是確實有才)還贈詩一首,其中的一句“知君心許國,不是愛封侯”,也是給了陳子昂極高的贊譽。

《使往天平軍馬約與陳子昂新鄉為期,及還而不相遇》

宋之問

入衛期之子,籲嗟不少留。

情人去何處,淇水日悠悠。

恒碣青雲斷,衡漳白露秋。

知君心許國,不是愛封侯。

武攸宜是武則天的堂侄,是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彟之兄武士讓的孫子,在武家子侄中算是人品和才幹比較出色的。但是這次出征其實並不順利,戰事上的受挫,間接影響到了陳子昂和武攸宜的“蜜月期”,他們之前融洽的關系很快就結束了。

那麼首先就要談談這次反叛的前因後果。

契丹是唐朝時期東北地區逐漸興盛的遊牧部族(後來到了宋代成為遼國,就是跟楊家將打來打去的,什麼韓昌韓延壽、蕭太後),傍水草而居,以畜牧、射獵為主要生活來源。在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的時候,內附於唐朝,唐朝在他們的地盤上上設置松漠都督府,封契丹部落首領窟哥為松漠都督,使持節、都督十州諸軍事,全權處理本部事宜,並賜姓李,記住,他叫李窟哥了。到了李治為帝的顯慶五年(660年),李窟哥去世後,繼位的松漠都督叫阿蔔固,他不服唐朝的統治,率契丹各個部落聯合奚族反唐,但是很快就被掃滅,阿蔔固被擒送洛陽。唐高宗李治就封李窟哥的兩個孫子,分別統治契丹的一部分,其中一個叫李盡忠,封為為武衛大將軍、松漠都督,統治契丹的8個部落。

這本來一切如常,可是到了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年初,契丹發生饑荒,廣大百姓生活無著,窮困潦倒。當時負責管理契丹事務的是營州(現在的遼寧朝陽)都督趙文翙不但不進行賑災,反而欺辱契丹首領和部屬,激起了李盡忠以及契丹部族首領的不滿。而當時武則天稱帝不久,在剪除異已和屠戮李唐舊臣的過程中殺死了諸多如程務挺、王方翼、黑齒常之等名將,導致軍心不穩,戰鬥力下降。李盡忠覺得時機已到,就和自己的妻兄孫萬榮一起,在唐武後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五月十二日,起兵反叛,攻陷營州,殺死了趙文翙。不堪欺壓的契丹各部紛紛來投,在10日內聚攏士兵數萬,李盡忠自稱“無上可汗”(這也是契丹首領首次稱“可汗”),並以孫萬榮為帥,縱兵掠地,所向披靡。

武則天大怒之下,在洛陽先玩了一把精神勝利法,下詔改李盡忠為李盡滅,孫萬榮為孫萬斬。然後在五月二十五日命左鷹揚衛將軍曹仁師、右金吾衛大將軍張玄遇、左威衛大將軍李多祚、司農少卿麻仁節等28將,率兵征討。七月十一日,又梁王武三思為榆關(位於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南)道安撫大使,納言姚躊為副使,屯兵勝州(治今內蒙古托克托西南),作為第二道防線,以備策應。

八月,李盡忠在西硤石(今河北遷安東北)內的黃獐谷設好伏兵,為誘唐軍深入,他故意示弱,指示自己的部下把攻克營州的數百人俘虜放走,並央求他們說“吾輩家屬,饑寒不能自存,唯俟官軍至即降耳。”送他們歸唐之前還用糟糠之粥進行招待,並透露叛軍的窘況:“吾養汝則無食,殺汝又不忍,今縱汝去。”這些俘虜就把這些假情報統帥曹仁師,整個唐營輕敵冒進。八月二十八日,唐軍抵達黃獐谷西,李盡忠派老弱病殘假意請降,又把一些老牛、瘦馬在路邊放牧。曹仁師毫無防備,率騎兵脫離大部隊進入谷口受降,進入包圍圈後被埋伏在谷中的契丹軍隊四面伏擊,官軍慘敗,張玄遇和麻仁節被擒獲,將士被殺以及被逼下懸崖不計其數,先頭部隊被基本全殲。然後李盡忠逼迫被俘的右金吾衛大將軍張玄遇,向後面的部隊發布命令,說是已經擊敗叛軍,要求他們快速跟進圍堵潰軍,以免潰軍進入營州(“官軍已破賊,若至營州,軍將皆斬,兵不敘勛——《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五》)。官軍的殿後部隊總管燕匪石和宗懷昌等接到軍牒後,晝夜行軍,李盡忠則率契丹軍以逸待勞,繼續誘敵深入,選擇有利地形設伏,最終被一舉全殲。

李盡忠一戰成名,朝野震動,幸虧他在十月染病而死,部眾由孫萬榮率領。

武則天在萬歲通天二年(697年)又調派人馬進剿,先後派出王孝傑、蘇宏暉等人率軍前往平叛,這才有武攸宜的率軍出征做後援。王孝傑也是一代名將,他在長壽元年(公元692年),擊敗吐蕃收復安西四鎮,後來在證聖元年(695年),王孝傑任朔方道行軍總管的時候再擊吐蕃,由於戰事失利,被削職免官。這次平叛,,王孝傑是以“白衣”身份出征,就是沒給職務,先代理清邊道行軍總管的職務去打仗,看你的表現。萬歲通天二年三月十二,王孝傑、蘇宏暉在東硤石谷(今河北唐山附近),與孫萬榮遭遇,兩軍各在狹窄的峽谷兩端形成對峙,王孝傑便親率少量精銳士卒為前鋒,奮勇衝殺,穿過峽谷,與敵人交戰。但是這時擔任後援的蘇宏暉因為害怕,逃走了,致使王孝傑孤軍深入,寡不敵眾,墜崖身亡,他所率的少量先鋒也死亡殆盡。

這個時候,整個唐軍士氣低迷,軍心動蕩,武攸宜更是十分驚駭,怯敵不前。陳子昂認為自己“不可見危而惜身茍容”,於是建議出奇制勝,親自領兵衝擊叛軍(“乞分麾下萬人以為前驅”),出戰沙場,為國立功,但是武攸宜以其“素是書生,謝而不納”。就是認為陳子昂是個書生,誇獎了幾句,但是沒有采納他的意見。後來陳子昂又多次建議,估計說話有點太不把自己當外人,沒註意措辭(“言甚切至”),竟觸怒了建安王武攸宜。這就是陳子昂的天真之處了,主帥怎麼能讓你一個管記領兵出擊,如果采納你的建議,肯定是武攸宜要親自出馬,否則,無法對眾人交代。如果出兵,就有勝敗兩種可能,作戰嘛,打贏了大家都有賞賜,可是武攸宜貴為王爺,不需要什麼賞賜了,平安就好。打輸了可不是降罪的問題,萬一被殺、被俘呢?你陳子昂這不是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拿武攸宜的身家性命去賭博嗎?一怒之下,武攸宜將他降職為軍曹。

陳子昂的滿腔報國熱血被兜頭潑了一盆冷水,剎時降到了冰點,有點熱臉貼上冷屁股的感覺,在失望之余,應該還有尷尬和羞惱。這個時候他正駐軍在幽州(現在的北京),有一天他登上當地的歷史遺跡薊北樓散心,此樓又名幽州臺,是戰國時期燕昭王所建,故址在現在的北京市大興縣,當時是戰國時候燕國的國都。燕昭王執政後,為了勵精圖治,有一個叫郭隗的客卿,給他出了個主意,讓他在國都築起一座高臺,臺上放置黃金,用來大招天下賢士,並且這位老郭作為第一個賢士,受到了燕昭王以師禮事之。後來召到了諸葛亮的粉絲樂毅,國家迅速崛起,樂毅作為主將,率領大軍連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只剩國都沒有攻占,幾乎滅亡齊國。陳子昂登上樓臺,追古撫今,想到了當初的樂毅受到的禮遇,再對比自己的遭遇,禁不住思緒萬千。

他先是寫下裏一組詩,共七首,題名為《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用盧藏用當成了自己抒發感概的擋箭牌。在這組詩之前,唯恐天下人不了解他的苦悶,專門寫了一個短序:“丁酉歲(697),吾北征。出自薊門,乃觀燕之舊都,其城池霸跡已蕪沒矣。乃慨然仰嘆,憶昔樂生、鄒子群賢之遊盛矣。因登薊丘,作七詩以誌之。”其中一首指出歷代都有才子,只是不一定都能身處尊重人才、愛護人才的時代,感嘆郭隗的好運氣,有燕昭王為他起造黃金臺。

《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郭隗》

逢時獨為貴,歷代非無才。

隗君亦何幸,遂起黃金臺。

寫完組詩,他那種身不逢時懷才不遇的的感慨不但沒有一吐為快,反而愈加壓抑,終於,伴隨著仰天長嘯,一首光耀千古的絕唱奔流而出,這就是膾炙人口的《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意思是不是自詡自己的才華在宇宙間獨一無二,而是慨嘆在我之前像燕昭王那樣禮賢下士的前朝明君,已經走進歷史,再也無緣得逢,而我放眼今後,這樣的明君再也不會出現。 古人已遠,後者難逢,自己的滿腹才情和壯誌,無處承載。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意思是天地宇宙是這樣久遠廣闊,而人生卻如此短暫,業未成而身已老,並且得不到其他人的理解,認為我是無理取鬧,我能如何,只能獨自悲傷落淚而已!

一個“念”字,一個“獨”字,在字句意義之外,又平添一份孤獨和悲涼。

這首詩短短四句,勾勒了一幅蒼茫的畫卷:樓臺高聳,天地蒼茫,詩人獨立,滿腹心傷。心傷的不是自己的榮辱得失,而是報國無門,而且這種失落、失意和失望,似乎看不到絲毫改變,尤其令人絕望。

五、慘遭折辱喪殘生

陳子昂從軍歸來,因為和主帥關系弄僵,也沒有得到什麼厚重的賞賜,而武則天的權勢已經穩固,也不再需要各種“造神”的詩文,陳子昂逐漸沈寂下來。在這個階段,陳子昂開始鉆研老莊,希望用“淡泊無為”的道家宗義來平息自己壯誌難酬的郁悶,如果能一直如此發展,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可惜,家中傳來一個噩耗,卻讓陳子昂無法再“無為”下去。原來是老家的射洪縣令段簡找茬為難自己的老父,俗話說“破家縣令、滅門令尹”,既是縣官又是現管,這下陳家可算是攤上大事了。於是陳子昂急忙返回鄉裏,想著改善家中的窘境。

陳子昂返鄉之初,還是信心滿滿,因為他也算通曉律法,並且他在剛剛科舉及第的時候,還解決過一件轟動全國的司法疑難案例。

在當時出了一件轟動朝野的謀殺案,被殺者是禦史大夫趙師韞,案發地點是一家驛站(官辦招待所),兇手是一名驛丁(服務員),名叫徐元慶,行兇後就自首了。案件並不復雜,但是背景很有故事,屬於盡孝義為父報仇。原來徐元慶是同州下邽(今陜西渭南)人,趙師韞曾任下邽縣尉,負責當地治安,類似於現在的副縣長兼公安局長,在執行公務之時把徐元慶的父親正法了。不久後,趙師韞調任京師,徐元慶再三思忖,投入一家驛站做了驛丁,這是他有可能單獨接近趙師韞的唯一機會。苦心人天不負,終於在這一天趙師韞因公出差,在徐元慶所在的驛站落腳,毫無防範之下被徐元慶殺死。

面對著自首入獄的徐元慶,到底該怎麼定性,是不與仇人共天地的孝子,還是窮兇極惡的兇徒?這個問題引發了截然不同的觀點之爭。但在以“以德治國”的當時,總體來說,占據上風的是“孝子”說,認為他不僅不能“殺人償命”,甚至要進行表彰,至少是無罪釋放。

陳子昂卻獨辟蹊徑,采用了辯證的看法,他寫下一篇洋洋灑灑的《復讎義狀》,主題思想是說從法律角度,徐元慶應該被處死,否則每人都有兒子,兒子又有親屬,如果都效仿徐元慶來私自報仇,秩序就會大亂;從仁義角度,徐元慶應該被表彰,是因為他從孝義出發,最終不計生死為父報仇,他的仁德振爍前賢,他的孝義感懷當世。最終他建議“謂宜正國之法,置之以刑,然後旌其閭墓,嘉其徽烈,可使天下直道而行。”就是說在對徐元慶處以極刑(殺頭)之後應該再大力宣揚他的孝義。

後來,真的按照他的這個建議處理了這個案子,陳子昂非常傲嬌,要求有關部門把這個案例作為標桿記錄下來(編之於令,永為國典),使之從一個特殊的“案例法”成為一個“成文法”。結局也真的如陳子昂所願,這在當時可算是很大的成就,陳子昂頗為自得。但是,這也成了後來被柳宗元評價他糊塗的把柄。

後世的大儒柳宗元分析陳子昂的《復讎義狀》,認為重點不在於徐元慶殺人這個結果,而在於其父被殺這個導致結果發生的原因。如果徐父有罪,那麼被縣尉正法就是罪有應得,徐元慶就應該服從這個判決,為父報仇,謀殺趙師韞就是犯罪,理應被處死;反之,如果徐元慶的父親無罪,趙師韞就屬於瀆職枉法,甚至是以權謀私謀殺人命,徐元慶殺趙師韞是為國除奸,是義舉,應予以表彰。總之,徐元慶要麼有罪,要麼無罪,二者只能居其一,有罪的人要被處以國法,無罪之人要給予表彰,陳子昂這種既殺之又表彰一個人,屬於既認定有罪,又認定無罪,屬於自相矛盾。為此,柳宗元也專門寫了一篇文章,並且被收入唐朝的法律文獻內。

就是這樣的陳子昂,帶著自己朝廷命官的光環回到鄉裏,然並卵,老父親已經在內憂外患中去世,陳子昂能做的只是在父親的墳墓前結廬守孝。不過,出乎陳子昂意料的是,段簡並沒有因此罷手,而是反復找陳子昂的麻煩。陳子昂感覺不對勁,發動關系打聽原委,得知段簡是垂涎自己的家財,於是就給縣令段簡送去20萬錢,卻不能滿足段簡的胃口,終於被找到一些例如徒步過馬路闖紅燈一類的過錯,從而收押入監。這個時候的陳子昂已經深得易經三味,於是在獄中給自己占蔔,結果是個下下簽,於是他仰天長嘆:“老天不保佑我,這次要玩完了”,時過不久,死於獄中。

陳子昂的確是死在家鄉縣令段簡的手裏,這個是各個史料公認的但到底是不是段簡有如此的膽量,在史書上各有紛紜。

第一種說法是讓段簡背鍋的,例如陳子昂的生前好友盧藏用(這也是一位詩人),在自己的著作《陳子昂別傳》中記載:盧藏用屬本縣令段簡貪暴殘忍,聞其家有財,乃附會文法,將欲害之。子昂慌懼,使家人納錢20萬,而簡意未塞,數輿曳就吏。子昂素羸疾,又哀毀,杖不能起。外迫苛政,自度氣力恐不能全,因命蓍自筮,卦成,仰而號曰: “天命不佑,吾殆死矣!?±於是遂絕,年四十二。

但是這種說法在後世被駁斥了,首先段簡除了“為難”陳子昂之外再無劣跡,堂堂的朝廷命官怎麼會為了銀錢去迫害當時名滿天下的才子?另外,當時陳子昂返鄉並不是貶官,而是有著“公務員”的身份,級別還比段簡高,按照官場規則,在沒有被定罪的情況下,段簡是沒有權利這樣對待陳子昂的。於是,就有了第二種說法。

第二種說法是在陳子昂死後近百年之後,時光已經到了中唐,相關的“絕密檔案”開始解密,大文豪柳宗元的門生沈亞之在《上鄭使君書》中揭示了陳子昂之死的真正原因。他在文章中寫道:“武三思疑子昂排擯,陰令桑梓之宰拉辱之,死於不命。”

這意思是說,武三思懷疑他陳子昂在武則天面前發表不利自己的言論,從而離間姑侄之間的關系。於是,武三思就密令家鄉的父母官段簡折辱陳子昂,乃至喪命。陳子昂確實給武則天提建議,請求她善待李唐宗室,慈愛自己的子女,也因此作詩旁敲側擊,以至於被武則天關進監獄。但是憑此就斷定陳子昂去觸犯武三思也有點牽強了,陳子昂對當時權傾一時的這位梁王還是願意傾心接納的,有詩為證。

就在陳子昂第二次從軍的前一年,武三思在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七月作為榆關道安撫大使,出征作為預備隊,武三思以時任著作佐郎的崔融(文章四友中文章寫的最好的那位)為掌書記,一起奔赴前線。陳子昂為崔融寫下一首送別詩《送著作佐郎崔融等從梁王東征》,在始終對武三思作了很正面的評價,贊譽他是仁義之師、威武之師、文明之師。全文如下:

金天方肅殺,白露始專征。

王師非樂戰,之子慎佳兵。

海氣侵南部,邊風掃北平。

莫賣盧龍塞,歸邀麟閣名。

契丹轄地在今河北、遼寧一帶,在長安之東,因此稱東征。

“金天方肅殺,白露始專征”,點明出征是在秋天(金天)白露已降的時刻;“王師非樂戰,之子慎佳兵”,是贊譽武三思率領的軍隊不是好戰,也提醒崔融(之子這個詞指“這個人”)要慎重兵事,少造殺戮(夫佳兵,本不祥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老子》);“海氣侵南部,邊風掃北平”,是描寫大軍的兵威,“侵”、“掃”二字極盡氣勢。

最後二句用兩個古人的典故,預祝崔融和武三思取得盛大的功業。其中“盧龍塞”是河北通往東北的交通要道,根據《魏誌·田疇傳》的記載,曹操在建安十二年(207 )北征烏丸,袁紹的部下田疇為曹軍做向導,帶路去烏丸,並獻計,引烏丸兵馬出盧龍塞,最終曹操大勝。曹操欲對其行封,疇說:“豈可賣盧龍之塞,以易賞祿哉?”終不受封。這點顯示了田疇的忠義,因為當時的烏丸是袁紹的部眾,田疇才有“賣”字只說。“麟閣”指的是漢代的麒麟閣,上面有漢武帝命令畫工制作的十一名功臣的畫像,後來就以麒麟閣作為功成名就的象征。

這兩個典故是含義深遠的,當時契丹的反叛在某種意義上有“逼上梁山”的意味,陳在昂是寄言武三思和崔融,在平叛的同時,不要為了邀功請賞,而拼湊軍功,濫殺無辜,從而在朝野上下興起窮兵黷武的勢頭。希望他們能像田疇那樣淡泊出塵,當然,這個典故並不怎麼貼切。

不過,就詩歌來看,陳子昂應該和崔融以及賞識崔融的武三思關系不錯,最起碼不會使武三思有殺心。

那麼,到底陳子昂得罪了哪位大佬,以至於這位大佬親自出手或是通過武三思出手來消滅來他的肉體呢?

這就是我要說的第三個答案:上官婉兒!

前面講過這位上官美女的家世,她的爺爺是上官儀,因為贊成李治廢掉武則天的皇後之位而被武則天報復,自己被殺不說,家中女眷還沒沒入宮中為奴為婢。上官婉兒從小就聰明伶俐,她曾經夢到過有仙人給她一桿秤,後來有術士解夢說這是今後要“稱量天下”的吉兆,也就是要成為女宰相。後來上官婉兒長大後很討武則天的歡心,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也沒辦法報滅門之仇,於是“無法反抗的時候就只有選擇享受”,武則天也對她細心培養,最後真的成了一位在編的“女公務員”,成了武則天的心腹。

上官婉兒也是一位有著傳奇經歷的情種,最早是跟太子李賢眉目傳情。在李賢被武則天弄死之後,也曾經跟武則天的面首“二張”不清不楚,卻不慎暴露,被醋意大發的武則天打傷了額頭(也有說是因為恃寵而驕,違背了武則天的心意而被處以黥面之刑),她也夠機靈,就在額頭紅色的朱砂描了一朵梅花來遮蓋傷痕,結果這個“梅花妝”竟然成了皇宮的標配。後來的上官妹妹又跟武三思勾勾搭搭,中宗李顯登上皇位之後,被正式冊封為昭容,成了皇帝後宮的一員,可是又跟中書侍郎崔湜在皇宮外營造小家,以夫妻之名行事。

陳子昂錯就錯在提倡新詩風,反對上官體,而上官體正式上官婉兒的爺爺上官儀的招牌。上官婉兒一直在努力給自己的爺爺平反,不僅是從政治上,還要在文壇地位上。等到陳子昂詩名漸盛,尤其是在第二次出征時寫下“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儼然成為文壇宗師。如果說以前的陳子昂發對上官體還無傷大雅,此時的陳子昂的反對聲音,就應者雲集了。於是上官婉兒就起了殺心,指示武三思利用段簡“廢”了陳子昂。

這並不是無的放矢,上官婉兒品評了很多詩人,可是對陳子昂,卻沒有什麼贊譽之詞。

陳子昂的悲劇,除了時代原因之外,就是自己的才華了,盡管貌似是自己的財富。如果他是一個平庸的詩人,就扛不起改革詩風的大旗,自然不會反對上官體,也不會得罪上官婉兒。

他曾經在《感遇三十八首》其中的一首詩裏,感嘆因美麗的羽毛而被獵殺的翡翠鳥,卻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才華就是那華麗的羽毛,給他帶來的不僅是榮耀,還有殺身之禍。

《感遇三十八首》 第二十三

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樹林。

何知美人意,驕愛比黃金。

殺身炎州裏,委羽玉堂陰。

旖旎光首飾,葳蕤爛錦衾。

豈不在遐遠,虞羅忽見尋。

多材信為累,嘆息此珍禽。

這首詩的大意是說:

翡翠鳥築巢在南海名貴的三珠樹林,

雌雄比翼雙宿雙飛伴侶恩愛情深。

卻不料美麗的女子們喜歡斑斕的羽毛,

為了搜求這些,竟然比之於黃金。

於是註定這些鳥兒在炎熱的南方被獵殺,

羽毛呈送到達官貴人那庭院深深。

可憐的生命為美人的首飾增光添彩,

帶血的羽毛裝飾著貴婦的燦爛錦衾。

難道沒有意識到危險而遠走高飛?

都躲到遙遠的南海了依然被虞人的羅網搜尋。

這才明白真正拖累了你的是你的名材(才華)

就想嘆息有牙的大象、有香麝鹿一樣

我也深深嘆息你啊,這種珍貴的飛禽。

陳子昂就這樣走完了他短暫的人生路,知交好友們萬分痛惜,還是以盧藏用的話來舉例:“子之生也,珠圓流兮玉方潔;子之歿也,泰山頹兮梁欲折。”

最後,再讀他用一首詩寫下的座右銘,來體味陳子昂的品德。

《座右銘》

事父盡孝敬,事君端忠貞。

兄弟敦和睦,朋友篤信誠。

從官重公慎,立身貴廉明。

待士慕謙讓,蒞民尚寬平。

理訟惟正直,察獄必審情。

謗議不足怨,寵辱詎須驚?

處滿常憚溢,居高本慮傾。

詩、禮固可學,鄭、衛不足聽。

幸能修實操,何俟鈞虛聲?

白珪玷可滅,黃金諾不輕。

秦穆飲盜馬,楚客報絕纓。

言行既無擇,存歿自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