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無名果樹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近日,第27屆白玉蘭獎獲獎名單出爐,熱播劇《山海情》拿下最佳中國電視劇大獎。這部扶貧題材的電視劇講述的是寧夏西海固人民移民搬遷、脫貧致富的故事,因為眾多“老戲骨”同臺競技,取景道具考究,內容接地氣而好評如潮。同時也讓更多的人知道了寧夏西海固這個地方。

西海固,廣義上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山區的代稱。這裏曾經十年九旱,大部分地區是一望無垠的黃土戈壁,千溝萬壑寸草不生,是一個貧瘠落後的地方。“風吹石頭跑,地上不長草,天上沒只鳥”,曾是這裏的真實寫照。1972年被聯合國糧食計劃署確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

荒山禿嶺、赤地千裏,當時的西海固被稱為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

上世紀50到80年代,由於大規模的開荒種田,西海固的生態環境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為了改變生態環境,幾十年來,西海固人民一直堅持不懈進行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退耕還林、以及小流域綜合治理。如今的西海固,早已變成了一個黃土高原上的綠島,也是一處避暑勝地。

現在的西海固農田遍地、綠樹成林。

一代代人的堅守,造就了這片土地的新生。寧夏衛視和中廣天擇聯合制作的精品電視專題節目《黃河謠》走進西海固,將跟隨曾任固原地區“4071”糧援項目副總指揮李學明一起,見證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改變和成果。

從1982年起,戶包小流域作為治理水土流失的形式在黃河流域興起,由一戶承包一個流域進行綜合治理。楊萬珍,就是戶包小流域的傑出代表。

20年前,楊萬珍生活的固原市彭陽縣陳溝村一片荒蕪,村民們以國家救濟為主、種田為輔。如今,楊萬珍依靠種滿果樹的“花果山”,年收入可達18萬元,他感嘆這都是“水土保濕淤地壩”的功勞。

“水土保濕淤地壩”就是用攔截的方式,把坡面上帶泥沙的徑流,淤到固定的小水池裏,再將水通過管道引入果園。

層層攔截下來後,淤水變清水,不僅讓村民們的果園豐收,黃河的水也變清了。除了楊萬珍家,目前固原市一共有三百多個這樣的小流域。

楊萬珍共修建果園40多畝,治理大小溝壑100多個、綠化荒山溝道200多畝、移動土方4萬余方,這位七旬老人把半輩子時光奉獻給了這座山嶺,而讓他引以為傲的不僅僅是果樹,還有已經竣工的另一項浩大工程。

為了解決嚴重的缺水難題,楊萬珍花了近20多萬元,克服重重困難,采用土辦法造了一座攔水壩!通過5年時間,讓小峽變成了大水庫。

正是有了無數像楊萬珍一樣堅守在西海固地區的“愚公們”,才有了如今西海固的山清水秀。

固原市彭陽縣地處黃土高原幹旱區,缺水如缺油,成活率低是造林的一大難題,要想給山頂戴上牢固的林草帽,得先把水固住。

當年20出頭的楊鳳鵬擔任造林隊的隊長,是帶領彭陽縣植樹造林的尖兵,在人跡罕至的梁峁溝岔、荒山禿嶺上修築“帶子田”,刨挖“魚鱗坑”,想方設法挖坑栽樹,可是效果並不明顯。

“現在用的是‘88542’法,降水攔得住,造林成活率也高了,碰上20年一遇的暴雨也不怕。”楊鳳鵬驕傲的說道。

“88542”,就是開挖寬80厘米、深80厘米的水平溝,築高50厘米、頂寬40厘米的外埂,田面整修成寬2米、外高內低的反坡狀。

37年來,彭陽縣按照“山頂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帶子,溝頭庫壩穿靴子”的治理模式,創造性地總結推廣“88542”的整地模式,達到了截流蓄水、提墑保墑、活土還原的目的,大大提高了苗木成活率和生長量。

如今,全縣“88542”整地工程連接起來,可以繞地球三圈半,造林隊完成的工程長度累計超過了兩個“二萬五千裏長征”。“生態長城”環繞塬頭山峁,青雲灣、金雞坪等一些無名溝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景區。

如今的西海固,通過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景觀如畫,美不勝收,書寫著當地人民對美好新生活的追求和奮鬥。

來源: 寧夏交通廣播